第23章 傅璋:是时候大婚了
冬季闲来无事,下注的上万人都是京中有钱人,赌注甚大,全场却只有一个人赢了。
“是谁?竟然连双魁首都能猜对?”
“还能有谁,凤小王爷!”
“逢赌必赢,不管过多少年,王爷还是王爷!”
......
没人怀疑比赛的公正性,因为超光和奔宵确实优秀,在一众名马中,它们赢得毫无争议。
尤其最后冲线,跨过终点线的两匹马的头,就像拿尺子测量一样,不早不晚,整整齐齐。
顾若虚和一群二世祖捶胸顿足。
凤小王爷这还是人吗?
掷色子他赢,投壶他赢,下棋他赢,赌马他也是下注必赢。
连这种万年难遇的双第一都能赌赢,不服不行。
梁幼仪赢了比赛,但是没有赢赌局。
芳苓哀嚎道:“奴婢押了郡主赢,没想到是双魁首啊,这两匹马是商量好的吧?”
马自然没商量好,骑手也没有商量好,唯一的变数便是凤阙。
梁幼仪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打量凤阙,此人也认真看着她,深邃狭长的眼眸野性锋利,带着独有的嚣张。
今日的她和前两次又不相同,尽管依旧不苟言笑,可全身都在发光。
凤阙觉得今天的她才真正称得上东洲大陆第一美人。
下巴微抬,对上她优美清冷的眉眼,凤阙双手拱了一下,很真诚地说道:“承让!”
梁幼仪无言一滞,始终清冷的仪态些微崩裂,回了一礼:“王爷厉害!”
她已经尽了全力,她没有丝毫要让给凤阙的意思,可对方能把马控制得与她整整齐齐,这可真不是一般的厉害。
芳苓问梁幼仪:“郡主,您得了第一名,超光要不要买下来?”
八折优惠啊,超光因为获得了头名,售价一千两,八折就省二百两哪!
“买下。”
定国公府是武将之家,不缺马,但没有超光这么好的马。梁幼仪不管祖父母和父母怎么看,这匹马她想要。
以后的她,就骑着超光,踏遍万里河山。
*
国公府。
梁知年从朝堂回来,就去了老国公爷梁勃的院子。
恰巧梁老夫人也在。
“父亲,母亲,这几日外面传相府欠债颇多,闹得很不像话。”
梁勃自然听说了,问道:“朝堂上言官有说什么吗?”
梁知年说那倒也没有,但正因为言官没动作,梁知年隐隐有些不安。
梁勃问道:“傅璋自己能解决吗?”
“十五万两对于一般官员来说数额巨大,但是傅璋这些年也捞到不少,他还得上。就是名声难听了些。”
“这次集中相府门口讨债,不像是巧合,应该有人推波助澜,你派人查一查。”
想到梁幼仪想退婚的事,梁知年试探着说:“父亲,儿子觉得傅璋这些年升迁太快,难免有些骄狂。他与仪儿的婚事,一拖再拖,分明不把国公府放在眼里。”
“你妹妹说过,他心在朝堂,也没有在外拈花惹草,晚些大婚也不是什么大毛病。”
梁勃说着就有些动怒,“我怎么听说这次闹事,还有仪儿的影子?她想做甚么?”
梁知年一愣:“不会吧?仪儿一向维护傅璋,不可能落井下石。”
“是不是的,把仪儿叫来一问不就知道了?”
梁老夫人脸色难看地说,“梁知年,若仪儿胆敢挡栀栀的路,别怪母亲把她拉去填井。”
梁知年陪着笑说:“她哪里敢!”
不敢怠慢,叫人立即去把梁幼仪叫来。
梁幼仪才刚从马场回来,未及喝一口热水,便来到梁勃的院子,低眉顺眼。
“给祖父、祖母、父亲请安。”
梁老夫人道:“这两日相府讨债闹剧,听说你也在推波助澜?”
梁幼仪回禀道:“孙女冤枉!前几日孙女在玉楼春用餐,掌柜的向我讨账,相府用定国公府的名头在玉楼春用餐,仅仅十一月就花费一万多两银子。”
“一个月一万两?”梁知年大吃一惊,“他怎么吃掉这么多银子?”
“女儿也不知道,但是看那账簿上每一笔记名,又不似作伪,我哪有那么多钱啊,便拒付了。”
至于荣宝斋,她没提。
她原本想提一下靖南王与傅璋勾结的事,又住口了。
知道的越多死得越快。
她不信任祖父祖母,也不信任父亲。
梁老夫人却继续发难:“那你为何怂恿宋掌柜去相府讨债?”
“孙女没有怂恿,只是拒不承认账单。并且,孙女也托人提醒了丞相。”
只不过是托傅大少回家去告诉他亲爹而已。
但,那也是告知了,不是吗?
“相府是你未来夫家,你务必多为相府打算。”梁老夫人严厉地说,“听闻你今日与辅国公世子夫人去赛马了?”
“是的。”
“相府遭遇这样大的变故,你怎么还有心思去赛马?”
“祖母,相府的事我无能为力,赛马是与其他府邸的人加强联络,这也是丞相的意思。”
“你姑姑临朝听制,看似权倾天下,实则争议不断,苦不堪言。你身为定国公府嫡女,更要贤良淑德,谨言慎行,以免你姑姑在朝堂遭人攻讦。”
“是,孙女记住了。”
她恭顺乖巧,梁勃和梁老夫人一时也找不出错处,教训几句,叫她离开。
梁勃皱着眉头说:“老大,你去相府一趟,太后娘娘属意傅璋做帝师,在这节骨眼上,不要出意外。”
“栀栀不是说傅璋与皇帝处得十分融洽吗?为何还要另选帝师?”梁老夫人想不通,“是太皇太后在作妖?”
梁勃揉揉太阳穴,太皇太后是太后梁言栀的死对头。
先帝死前防着定国公府,把手头的暗处力量没有给幼帝,而是都给了太皇太后。
太后和幼帝除了皇位,别的都没有拿到。
定国公府掏空家底,倾尽全力把太后和她的儿子送上那个位置,但要动太皇太后,只怕会两败俱伤,动摇国本。
“想尽办法,保住傅璋,朝堂一定要控制在自己人手里。如今朝堂上,太后最信任的文官就是傅璋。”
梁勃下了命令,梁知年应下。
“老太爷、国公爷,丞相大人来了。”管家来通禀,“他要见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