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但在许秋脑海中,却能通过手术过程,反推共性。
“这一个病人进行了多达十三处的重建。”
“这一个……用了01mm口径的深层淋巴管和周围的小静脉进行吻合,重新建立可淋巴-静脉回流通路……”
“这一个,颈部淋巴水肿……”
许秋一个个地查阅过去。
眼前仿佛飞过了手术时的画面。
会议室鸦雀无声。
众人都安静地等着。
要么看手边病历,要么望着许秋,脸上都有着期待。
戴楠也没有闲着。
她翻出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逆转”的病例,尝试与眼下这些病人进行对照。
约莫十分钟后。
许秋的目光终于从笔记本上挪开。
霎时间,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了许秋身上。
许秋也不负众望地道:“他们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都做了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
“颈深部吻合?”
戴楠、汤姆森表情一怔。
他们赶忙调出了手边的病历,进行一一比对。
果然,虽然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他们在复杂且数量庞大的淋巴管吻合之中,的确都出现过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
哪怕只做了简单的引流,也是实打实地疏通了淤塞。
虽然没有想清楚“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与“分期逆转”之间的联系,但戴楠等人还是有些兴奋。
这算是有研究方向了。
“那之后的病人,就按照这个标准来筛选?”戴楠道。
许秋想了想,补充了一句:“志愿者的标准可以改一改。仅仅有阿尔茨海默病,但愿意接受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的,也可以纳入其中。”
之前没有方向。
只能判断可能是淋巴水肿手术引起了逆转。
所以,志愿者的条件是同时满足阿尔茨海默病和淋巴水肿两点。
而现在大概率锁定了“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自然就可以朝着这个角度去研究了。
……
结束五天的高强度手术后,许秋这边也总算迎来了短暂的休息。
在下一批次的病人到来之前,他短时间内都可以不做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了。
当然,不做手术,许秋还有病人要处理。
之前的很多断肢病人,都已经到了出院的时候。
许秋得抽空去给他们做功能评定,评估之后判断是否准许出院。
这一点,在大医院是不可想象的。
大医院讲究床位周转率,这就和餐厅的翻台率一样,每个病人住院的时间都不能太长,越早离开越好。
而临医的病人数量没这么吓人,床位也没有大医院这么紧张,所以出院时间更弹性。
不过……
随着许秋声名鹊起后,临医的床位已经有点不够了,院方也不得不开始限制住院时间。
短时间内还只是“倡议”,但等之后各科彻底发展起来,也不得不开始计较床位周转率了。
当然,许秋现在太忙碌,因此很多简单的工作都外包了出去。
比如出院指标这一块,就主要是唐安帮自己负责。
许秋直接喊来了唐安,打算问问近期出院病人的整体情况。
不多时,唐安就到了。
尽管医院的工作繁重,但她还是那副元气十足的模样。
“师兄!”
人还没进门,婉转的声音却先传来了。
许秋微微点头,公事公办地询问着情况。
真冷淡!
唐安心里嘀咕一声,不过对出院情况了然于胸,脱口而出道:“四天前,师兄你前半个月做的最后一个断指再植病人也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