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大清不妙曲,大明排枪!
第157章大清不妙曲,大明排枪!“虽然刚才天幕的内容,是后世的电影,而不是真实的。”
“但很显然也是根据真实的战争所拍摄的。”
“别的不说,如果他们在行军的过程中稍微的快一点,在抵达对方阵前之后,不傻乎乎的原地站定。”
“进行一些规避,举起一些盾牌。”
“那至少能够减少一些伤亡。”
“他们是很有勇气。”
“但也不能说,后世的瑞典和沙俄士兵不害怕死亡。”
“因为刚才天幕也给了近距离的镜头,不少的士兵也吓的面色苍白,嘴里念念有词的祈祷。”
桓温自己想不明白。
火枪是这么玩的吗?
不过桓温所知道的火药专家葛洪。
他此时就坐在桓温旁边的位置上。
于是桓温询问葛洪。
葛洪自然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
不过葛洪作为非常高智商的发明家,他分析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再结合葛洪对火药一些特性的了解。
葛洪给出了一个猜测。
“回大司马,根据我近段时间做实验,掌握的火药的炼制方法和特性。”
“可以确定的是,火药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东西。”
“想要完全掌握,无论是掌握其威力,还是精度,或者方向,都是非常复杂的事。”
“之前我们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幕,那时候的火药武器已经非常的精准了。”
“而现在这段天幕上的时代,明显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提前很多年。”
“难道说在那个时代,火药的控制的精准度还比较差?”
“因为射击精度太差,所以必须要集中在一起射击。”
“才能够对对方造成杀伤?”
葛洪给出了自己的猜测。
桓温觉得有一定道理。
但还不能完全解释。
又继续认真的看着天幕。
刚才的天幕上。
瑞典和沙俄之战只是第一部分。
后续又出现了新的排队枪毙内容。
天幕上,出现了一支穿着红色军装的军队。
和之前出现过的军队一样,也是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小曲和鼓点的伴奏中,迈步前进!
天幕上标注这支军队是英军。
……
而在红色的英军对面。
是穿着白色军装的波旁王朝法军。
虽然战场上欢快的小曲一直在响着。
但古人们都知道这是大战一触即发之前,那少许的宁静。
而天幕上在此时也弹射出了大量的弹幕。
《大清不妙曲!》
《回合制枪毙进行曲。》
《这是龙虾兵吗?听说他们当年打遍世界无敌手?》
《为什么军官和乐手站在前面呀?他们不怕吗?》
《尼玛,血腥的战场上放这样欢快的小曲合适吗?》
《合适呀,这小曲本来就是要给军人们放松用的。》
《当我看到法国军队穿着白色军装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果了。》
《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他们的心理压力得有多大呀!》
《排程这么密集,不是方便让对方射击吗?为什么不散开一些呢?》
《那个时候的枪支精准度很差,所以必须要结成队列齐射!》
《瞎说,即使是那个时候散兵阵型的命中率也是要比密集方阵的命中率要高的。》
《真正迫使排队枪毙,成为当时主流的是另外的原因。》
《怎么英法军队后面都留着辫子?》
《难道那个时候清朝引领全球时尚?》
《这排队枪毙的作战方式好蠢呀!》
《感觉秦朝的密集弩阵,都比排队枪毙的杀人效率要高。》
《后期的排队枪毙还好,早期的排队枪毙,恐怕要被八旗吊打!》
可以看到,即使是现代人均军神的网友们。
也依然会感到疑惑。
更别说第一次看到排队枪毙的古人了。
……
天幕外,古人们一方面看着天幕上两支军队渐渐的靠近。
看着那穿着红色军服的,所谓大英龙虾兵。
渐渐的接近敌人的枪口。
一方面也在紧张的看着天幕上的弹幕,从中提取关键的信息。
英军持续前进。
靠近对面的法军。
在双方距离进入一百米的时候,白衣的法军按耐不住,首先发动了一轮齐射。
瞬间就有一部分英军,被火枪命中,击倒在地。
前排的士兵刚倒下。
后排的士兵就立马补位。
而法军也在持续性的射击。
一轮,一轮,又一轮。
随着距离的拉近,倒下的英军也越来越多。
甚至连站在后排的,那个胖乎乎的英军指挥官也中枪倒下。
看到天幕上的英法对战。
看到英国人,白白的被法国人乱杀。
古人们是更加一头雾水了。
哪有这样打仗的?
就连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也只能捂着自己的脑袋,无奈的笑了笑。
“刚才瑞典对阵沙俄军队的战斗,还可以说是两支军队手持命中率不高的火枪,先进行一轮对射。”“再集中冲锋。”
“而密集的阵型,是为了保持冲锋时的威力。”
“为了刀刃肉搏能赢,所以不能散。”
“但现在……天幕上这英军在行军的途中,被对面的法军连续多轮开火,损失惨重!”
“这不是白白的送给对手无数杀伤吗?”
诸葛亮也在疑惑。
但诸葛亮也在思考和分析。
“这英军也有火枪,为什么偏偏非要不开枪?”
“难道他们准备压到最近距离,在最近距离,发挥最大精度,一轮就形成巨大杀伤,然后直接冲锋吗?”
诸葛亮感觉。
这就是自己所能想到的最合理的解释了。
但具体的前因后果和原理,诸葛亮也还没有搞清楚。
而天幕上。
关于排队枪毙的视频,仍在继续播放。
后面出现了多部精彩的电影剪切内容。
出场的军队包括英军、波旁法军,革命法兰西军、沙皇军、十二月党人军,甚至包括新大陆的美国大陆军,内战时期的南方军,以及大清的军队!
大家都在玩排队枪毙。
而渐渐的在连续看了很多个片段之后。
古人们悟出了一些味道来了。
因为因为古人们渐渐的看到了。
在近距离的火枪对射的过程中。
哪一方能够沉得住气,哪一方能够在最近距离开火,往往就能取得优势。
而那些在对射中,因为训练和勇气不足,胡乱提前开枪的一方。
往往也会在接下来的白刃战冲锋中,败下阵来。
几段视频看下来,古人们也总结出了不少,在那个排队枪毙年代的一些要素。
除了清朝的古人们,都不太清楚什么要排队枪毙。
但至少知道了排队枪毙该怎么玩。
而这,对有火器的朝代是一个启发。
明末。
崇祯看着天幕上,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才射击的军队,往往稳定取得战争的胜利。
崇祯突然就发现!
原来想要胜利,如此的简单吗?
只需要给士兵装配火枪。
在作战时,下令压制住枪口。
一直靠近对方。
到最近距离,100米,50米,甚至30米之后。
才开始火枪齐射。
集中三轮射击,然后近身肉搏。
然后就赢了?
自己的大明军队。
完全有能力效仿天幕上的军队呀!
无论是让士兵形成火枪的方阵。
还是用火炮进行支援。
以及最后的白刃战。
只要让士兵们,按照天幕上那一套模式化的流程来做。
就能发挥极强的战斗力。
而且不同于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完全看不懂的高级武器。
天幕排队枪毙的那些武器。
可都是大明能基本复现的。
崇祯的内心一阵狂喜!
“建立一支无敌的大明铁军的机会。这就要来到了啊!”
“火枪……对,火枪!”
“我大明排队枪毙,天下无敌!”
崇祯兴奋不已。
但冷静之后又突然有些担忧。
“打造一支装备最新式火枪的部队,这得花费多少资金?”
“而让士兵们,面对靠近的敌人,能压制住恐惧直到50米之内才放枪。”
“这又需要多么艰苦的训练?”
崇祯不禁怀念起了戚家军。
“如若巅峰戚家军在,朕也不必担忧如此!”
视频播放结束。
古人们看的是排队枪毙打仗的技巧。
看的津津有味。
而作为近代风行两百余年的经典战争方式,网友们也对排队枪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没办法,那个时候枪命中率太低,必须集中才能保证命中率。》
《错了,站的密集由于声响和烟雾,会导致命中率反而下降。》
《啊?那为什么不散开打啊?》
《士兵:散开自由发挥?尊嘟假嘟?》
《密集阵让士兵更勇敢。》
《分散的部队士兵太容易开小差了。》
《关键是散兵阵型,遇到骑兵就是白给。》
《还有就是零散阵型,被对面集中阵型冲锋,就会被刺刀战乱杀。》
《前期远距离对射,其实清军也不差,火枪对射有模有样。》
《但距离拉近,贴脸齐射,清军基本就崩了。》
《等到贴脸齐射结束,对面准备拼刺刀了,清军早溜得没影了。》
《其实30米贴脸开火,历史上英军也没几次,他们的士兵一般也压不住。》
《虽然用的不多,但只要用了基本都赢了,战果辉煌。》
……
在排队枪毙之后,新的视频又出现。
【你知道华夏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化军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