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睡到下午醒 作品

第189章襄阳蔡氏女,蔡瑗!

第189章襄阳蔡氏女,蔡瑗!

“唤他进来吧。”

刘辩指尖顺势勾住刘清垂落的一缕青丝,缠绕间又将她的柔荑轻轻拢入掌心,拇指摩挲着她腕间的羊脂玉镯。

他对这个大他几岁的女人自然是颇具好感的,然而身为人君,是不能专宠于一人的。

至于玩什么一夫一妻制的专情的,也许是个好男人,但不是负责任的好皇帝,尤其是在子嗣不昌的情况下。

子嗣不昌,国祚不宁,在皇室子嗣凋零的当下,开枝散叶、广纳贤媛才是稳固国本的关键。

“喏。”

高望垂首躬身缓缓退下,将太仆卿张温以及张温带来的一对姐弟引入殿内,而当那名女子步入偏殿之时,殿内仿佛也明亮了几分。

这是位正当韶华的窈窕女子,一袭深紫色曲裾深衣将她的身姿勾勒得宛如春雨润泽后的青竹,既不似少女纤弱,又未染妇人丰腴,蝉翼纱披帛自肩头垂落,在腰间旋出曼妙的涟漪,随着她的动作轻扬翻飞。

女子抬眸之际,那微扬的美眸除了好奇、妩媚以及残存的少女纯真外,竟还含着几分威仪。眼尾淡扫的螺子黛随眸光流转,恍若柳梢头将散未散的雨雾。

莲步轻移时,仅着罗袜的足尖轻点在地板上,披帛拂动,裹挟着苏合香的袅袅余韵,如游丝般悄然萦绕在刘辩鼻尖。

女子将眉眼间的威仪敛在恭谨之中,螓首轻垂,发间步摇上悬着的珍珠随着动作轻颤,发出阵阵清鸣,素手自金线绣纹的袖口探出,缓缓交叠于胸前,俯身盈盈行礼。

随着女子的动作,耳垂旁的珊瑚珠耳珰轻颤,青丝垂落间,雪色后颈若隐若现,声音婉转,如黄莺出谷。

“妾拜见太子殿下。”

“臣拜见太子殿下。”

“免礼。”

刘辩眼眸微动,虚扶张温以及这对姐弟,感受到手臂愈发陷入柔软之中,不由抿唇轻笑。

看来刘清对这女子产生危机感了。

也是,这女子虽不知身份,但年岁怕是与刘清相仿。

只不过这女子梳着的竟是少女发髻,却是让刘辩有些好奇,这究竟是哪家的女子如此受父母宠爱,宁可缴纳高昂的罚金也未曾将女儿外嫁。

不过,有危机感好啊!

独家垄断之下,始终如一保持高质量服务本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即便保证了高质量服务,却也终究是缺乏了进步的动力。

孤会的花样可多了!

“殿下,此二人乃是臣妻兄之子女,蔡瑗与蔡瑁。”张温见太子显然是对他这位侄女兴致满满,便主动为太子介绍了起来,笑谓太子道,“臣之妻,乃是故辽东太守蔡讽蔡元谏之姊。”

“昔日高句丽王高宫与辽东鲜卑八千馀人劫掠辽东,辽东太守蔡讽等追击于新昌,不幸战殁。讽妻哀哭而逝,留下三女一子孤苦无依。”

“内子怜之,接入府中育养,视若亲子。”

刘辩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带扣,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姐弟二人以及这位太仆卿。两汉时期,什么家中父母双亡,近亲接过抚养权后占据家产不还的戏码,也许在豪门之中尚存,但于世家之中却是几乎绝迹的。

倒并非世家都有着比豪门更高的道德标准,而是他们的目的是做官,而且是做大官!

本来抚养亲近的孤苦子女是一件为人所称道的美谈,大好的扬名之机抛下,却画蛇添足地贪夺人家的家产,毁了名望,还绝了前途。

当了官,难道还怕没钱?

“太仆卿莫非是来为孤举贤的?”

刘辩左手手肘撑在凭几上,下颌枕着指节,似笑非笑地看着张温,眼角余光却牢牢锁住蔡瑗,颇有些明知故问的嫌疑。

当然,他也是在提醒张温,你有什么小心思你就直言,难道要孤主动开口纳妾?

“殿下明察,臣今欲为殿下举贤。”张温自然听懂了太子话语的含义,却顺着太子的话,玩笑道,“臣妻兄之女,贤良顺惠,端庄守礼,是故欲为殿下举之。”

刘辩也是被张温逗乐了,指着蔡瑗,故作威仪道:“此女能治国还是能定乱?太仆卿是举美还是举贤?今日若是太仆卿说不出个道理,那孤可就要重重惩处卿了。”

蔡瑁脸色瞬间煞白,慌乱中看向姑父张温,喉结上下滚动,嘴唇翕动却发不出半分声音。

他颇为不解,这位姑父缘何敢如此与太子殿下轻佻,要知道这位太子殿下再过不久就要登基为帝了。

他难道不怕被治以大不敬之罪处死吗?

倒是蔡瑗依旧镇定自若,还微微抬头与太子身旁的刘清对视了一眼,朱唇微微勾起一抹撩人的弧度,露出一抹看上去颇为友好的笑容。

但刘清却是愈发感到了浓厚的压迫感,同为女人,自然能觉察到这个蔡瑗的不一般。

张温余光瞥见蔡瑁的惊慌,暗暗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反倒是对于蔡瑗的镇定而微微点头,看向蔡瑗的目光中略带着几分欣赏和惋惜。

兴蔡家者,必此女也,惜不为男矣!

自蔡瑁二十岁加冠后,张温为了避免被人传些流言蜚语,便与蔡瑁、蔡瑗分家了。

但蔡瑁的性情实在是不适合为一家之主,而蔡瑁长姐蔡瑛嫁与江夏黄氏的黄承彦了,自小便时常过问蔡氏家业的蔡瑗反倒成了蔡家实际上的掌权者,因此养育出了这副威仪端庄的性子。

而蔡瑗的性子也使得她瞧不上许多上门求亲的男子,同样也放心不下蔡瑁接掌蔡氏家业,也就一直没有出嫁。

说句大不敬的话,这副性情和仪态,倒是真有几分一国之母的气度。

一念及此,张温俯身行了一礼,缓缓解释道:“《礼记·昏义篇》有云:‘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

“殿下之家,即汉室也,殿下之家长久,便是汉室长久!臣为殿下举荐贤良淑德之女,如何不是举贤呢?”

——

ps:关于蔡氏和蔡瑁的父亲蔡讽的那段历史,后汉书应该是弄错了的,所以小说正文就淡化时间问题进行处理了。

按照《后汉书》记载,蔡讽建光元年夏,也就是公元121年夏季,在辽东太守任上战死。

而蔡氏是蔡瑁的二姐,即便不同母,且按照十月怀胎,最晚两人也是公元122年出生,那也比刘表大了二十岁,而非历史上所谓的后妻。

总不能说投降曹操时的蔡瑁和蔡氏已经八十多岁了吧,那也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