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经传东土返西天,功成圆满证佛果
--
却说金蝉子师徒四人功成行满,心中再无挂碍。
眼望东方,金蝉子心念故国众生,忙道:“徒弟们,我等这便回东土大唐交差去也!”
猴子三人齐声应和。当下念动真言,四人一马腾空而起,驾起祥云,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呼作响,万里河山转瞬即逝。
没了灾愆阻碍,这一路何其迅捷,比起来时那十四载的千辛万苦,真有天壤之别。
不消一日功夫,祥云已至大唐长安城上空。只见下方城池巍峨,气象万千,正是阔别十四载的故土。
四人按下云头,落在皇城之外。早有城门守将认得是当年奉旨西去的御弟圣僧,慌忙飞报唐王。
唐王李世民闻报,龙颜大悦,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相迎。
君臣相见,恍如隔世。唐王见圣僧容光焕发,气质超凡,更是喜不自胜,连忙请入朝中,询问取经之事。
金蝉子将十四载艰辛、取得真经之事简要奏上。唐王与百官听闻,无不感叹圣僧功德无量,当即下令修建雁塔,珍藏真经,并昭告天下,再开水陆法会,弘扬佛法。
一时间,长安城内,万民欢腾,共沐佛恩。
金蝉子在朝中稍作停留,与唐王讲经说法,解答疑难。眼看八日之期将近,遂向唐王辞行,言道尚需返回西天,缴还佛旨,方算功德圆满。
唐王虽有不舍,却也知圣僧非凡人,不敢强留,只得设宴饯行,再三拜谢。
次日,金蝉子师徒四人拜别唐王与文武百官,再次腾云而起,径投西方而去。这一次,更是迅速,不过半日,便又回到了灵山脚下。
四众一马轻车熟路,径上雷音寺,来到大雄宝殿之前。
宝殿之上,佛光普照,梵音嘹亮,诸佛、菩萨、罗汉、金刚、揭谛等,早已齐聚一堂,专为等候他们而来。
四人步入殿中,对着莲台之上的如来再次倒身下拜。
如来道:“陈玄奘,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金蝉子闻言,双手合十,躬身拜谢:“弟子领旨谢恩。”
如来又望向孙悟空道:“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猴子躬身合十,高声唱喏:“弟子领旨谢恩!”话落,头顶跟随了十四载的金箍圈,金光一闪,应声而断,化作点点流光消散于无形。
猴子只觉头脑一清,再无约束,心中畅快无比。
如来望向猪八戒道:“猪悟能,汝本天界天蓬元帅,因醉酒夜闯云楼宫,冒犯三太子殿下,被贬下凡,身如畜类。
幸汝记爱人身,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亦有降魔之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八戒闻言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闻说日后可以享用各处供奉的美味,倒也遂了呆子的心意。忙上前笑嘻嘻拜谢道:“弟子领旨谢恩!多谢世尊!”
如来点头,又往敖艺道:“敖艺,汝本天界亢金星君,因玩忽职守,被贬流沙河,后归于释教,随圣僧西行。途中汝能降妖伏魔,护持左右,更有祈雨济民之功,心向正法,功德圆满。”
敖艺心中激动,上前一步,恭敬地施礼,启奏道:“世尊垂怜,弟子不求佛门果位,只愿凭西行功果,洗却昔日罪愆,官复原职,重回天庭。”
如来微微颔首,道:“汝心向天庭,此愿可嘉。然西行功果,乃为证佛门正法。汝既已圆满,当入我佛门。加升汝职正果,为伐折罗龙王(伐折罗(vajra)梵语中雷电/金刚的经典音译,这里就是雷霆龙王的意思)。日后可于大雷音寺,听调听宣。”
敖艺不敢不接受,只得躬身谢恩:“弟子领旨谢恩。”
如来又望向白龙马:“汝本西海龙子,因纵火烧毁殿上明珠,违逆父命,当受死罪。幸得观音点化,皈依佛门,驮负圣僧,跋山涉水,亦是有功。今加升汝职,得成正果,封为‘八部天龙马’。”
遂命揭谛引了马下灵山后崖化龙池边,将马推入池中。须臾间,那马打个展身,即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
至此,五圣功成,有诗为证,诗曰: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
是夜,灵山大雷音寺,宝阁内。万卷真经宝光流转,静静地安躺在书架之上。
忽有一道黑影无声无息潜入阁中。那人身披夜行衣,以黑巾蒙住面部,只露出一双眼睛。
其动作轻盈,避开阁内禁制,径直走向存放三藏真经的区域。显然对这里的布置颇为熟悉。
黑衣人伸手,正欲取走经卷,却忽觉身后一股劲风袭来!他反应极快,身形一侧,避开攻击,同时反手一掌拍出。
“砰!”
两股力量无声地在空中碰撞,没有发出巨大的响动,却激荡起一阵无形的波纹,震得书架上的经卷微微颤动。
黑衣人心中一凛,还以为是被人抓住他欲偷取经书。没成想,对方的打扮竟与他一般无二,皆是黑衣蒙面。
“阁下是何人?为何深夜闯入藏经阁?”
“为取三藏真经而来。”
原来此二人的目的都是三藏真经,自然互不相让。遂不再言语,在阁中大打出手,两方拳来脚往,招式凌厉却不带声响;拳脚相碰也各自施巧劲化解,不露丝毫动静。
斗有数十回合,一个对视,忽地福至性灵。
“师父?!”
“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