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凌云渡脱凡胎,圣僧重拾本来我
--
然则大事欲成,岂能缺少臂助?黄眉为表忠心,向紧那罗献上一计,举荐了一人,正是这灭欲天王金吒。
黄眉言道:“此人虽位列天众天王,看似忠于如来,实则因其父李靖之事,对如来早有怨恨之心,貌合神离久矣。主上若能亲自出面,略施手段,定能将其收归麾下。”
紧那罗何等人物,自是心领神会。果然,他暗中寻上金吒,略施言语点拨,便轻易勾起了金吒心中积郁多年的怨气。
又见紧那罗神通广大,气魄非凡,远非如来可比,一番权衡之下,竟也顺水推舟,暗中投靠了紧那罗。
恰逢那日狮驼岭上,如来被赤金橙葫芦所伤,虽仗着大法力逃回灵山,却也是元气大损,急需闭关疗伤。
然放眼望去,座下竟无可用护法之人!五百罗汉、三千揭谛,被困狮驼岭;阿难、迦叶两大弟子,亦不知所踪;
四大菩萨,三位折损在哪吒之手,灵吉菩萨被逼入轮回,文殊菩萨被囚于五台山,普贤菩萨更是被打入天河水牢受苦。
唯剩南海观世音菩萨,却也公然参与弥勒佛祖的龙华盛会,与他离心离德。
环顾四周,竟只剩下金吒这位灭欲天王尚在身边!
若是往日,金吒纵有不满,也断不敢生出背叛之心。
但蚁钳是蚁钳,蟹仔是蟹仔,两者岂能相提并论?
有紧那罗在背后,这千载难逢的良机,金吒岂能不把握?
正应了那句老话: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
黄眉道:“天王今日怎有空来这腌臜之地?”
金吒道:“我奉世尊之命,来此巡查一番,看看有无异样。”
黄眉道:“不知世尊在海底藏了什么秘密,竟然这般谨慎。”
见金吒没有接话的意思,黄眉又道:“那日金莲护着如来的一点真灵逃走。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该不会就藏在这苦海之中吧?”
金吒皱眉道:“不要胡语,世尊如来高居大雄宝殿,有甚人能让他躲藏!”
黄眉闻言笑道:“天王说的是,许是我在此地久了,脑子有些不清醒。”
金吒轻笑一声,留下些酒菜,便告辞离开。
黄眉望天拱手称谢,在船上放开腮帮吃喝,忽想起方才捞上一条大鱼,想要烤来食用,怎料把渔网抖了抖,来回翻找,却不见大鱼的踪迹。
想着可能是偷偷走了,他也没太在意,继续吃喝不题。
却说杨戬纵云离开苦海,脑中还是金吒与黄眉的对话。金吒自称受世尊佛旨,黄眉却说如来被金莲护着真灵逃走,这简直让他匪夷所思。
这句话若是传出去,一准在三界掀起大浪。他得赶紧将此事告知哪吒知晓才行!
--
再说取经队伍,此刻已经行至一道观之下,那道观甚是奇观,其冲天百尺,耸汉凌空。低头观落日,引手摘星辰。
豁达窗轩吞宇宙,嵯峨栋宇接云屏,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此乃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
真堂谈道,宇宙传经。花向春来美,松临雨过青。
紫芝仙果年年秀,丹凤仪翔万感灵。
唐僧坐于白马之上,看得欢喜,直道:“好去处耶!好去处耶!”
猴子笑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象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唐僧闻言,慌得滚下马来,快步走到道观前。那门前有个道童,倚着山门叫道:“哪来的?莫非是东土取经人么?”
唐僧见到道童打扮,身披锦衣,手摇玉塵;肘悬仙箓,足踏履鞋。一看就不是凡俗人物,却不知道是何来历,不敢出声。
他不认识,猴子认得,遂叫道:“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
唐僧闻说,慌得上前礼拜。
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她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
言罢,大仙目光扫过众人,停在吒吒桃身上。
“嘶~,这位小友看着虽面生,却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否报名我听。”
吒吒桃闻言,微微福身道:“小女名唤陈秋桃,乃南洲两界山人士。”
大仙点头道:“不曾闻说,许是我想差了。诸位快里面请。”
唐僧合掌道:“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遂与众人牵马挑担拉狮,同入观中。
那大仙眼皮一跳,方才还没注意,这九头狮子不是东极妙岩宫太乙救苦天尊座下那只九灵元圣么?怎屁颠屁颠跟在这女子身后?
他心下生疑,却也没提,只等他送金蝉子上灵山,就要回天庭一趟,到时路过妙岩宫,进去拜访便知。
吃过斋饭后,众人沐浴歇下。一早,唐僧换了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了毗卢帽,手持锡杖,登堂拜辞大仙。
大仙笑道:“昨日褴缕(即褴褛,指衣服破烂),今日鲜明,观此相真佛子也。”
又道:“我送你等。”
猴子道:“不用你送,老孙认得路哩。”
大仙道:“你云来云去,圣僧如何跟你走路?当从本路而行哩。”
猴子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
大仙道:“跟我来。”遂领着众人往后院走去,原来这上灵山的本路只此一条,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
大仙指着灵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蔼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
唐僧见了就拜,猴子笑道:“师父,还不到拜处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马,离此镇还有许远,如何就拜!若拜到顶上,得多少头磕是?”
大仙道:“圣僧,你与大圣、天蓬、星君四位,已此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
是的,吒吒桃并没有上灵山。因为她上去也捞不到好处,西行的果位只有五个,这是当初定好的。
别说她这个村姑,就是法海在,他上去也没有果位给他。
再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凌云渡前,唐僧不敢过独木桥,忽见河中有人撑船来,叫道:“上渡!上渡!”
唐僧大喜,待那船儿晃悠至岸边,却见是一条无底的船儿,故不敢登船。
猴子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他不题破,只管叫:“上渡!上渡!”
唐僧扯着猴子道:“你没看见他船儿无底,如何渡人?”
接引道:“我这船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猴子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
唐僧闻言,心一狠,跳上船,果是不沉。猴子三人也牵马挑担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塘之上。
接引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游飘下一个死尸。
唐僧见了死尸的模样,大惊失色。
猴子却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
八戒也道:“是你是你!”
敖艺道:“恭喜师父!”
接引亦说:“可贺可贺!”
唐僧听着四人道贺,再看那顺流而下的“自己”,初时的惊骇已然褪去,心中一片空明澄澈。
仿佛一层厚厚的尘埃被轻轻拂去,露出了底下原本的光洁。
忧愁与怯懦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深邃的平和与了然。他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身,虽仍是那副温文儒雅的模样,但气质却已截然不同。
这正是:功满行完见真如,炼驯本性合天真。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洗尘涤垢全无染,返本还原不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