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能源问题呢?”
能源专家王强教授问道,“在那种深度,传统能源供应几乎不可能。”
“我们将采用两种能源系统。”
陈风解释道,“主系统是改良型的微型核聚变反应堆,可以提供稳定、持久的能源。备用系统则利用海水温差和洋流动能发电,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有基本能源供应。”
“那么通讯呢?在这种深度,电磁波几乎无法传播。”
通讯专家张明辉提出。
“通讯确实是个大挑战。”
陈风承认道,“我们将采用量子通讯系统,通过专门设计的中继站网络,实现与地面和水面部队的实时通讯。同时,低频声波通讯系统作为备份。”
随着陈风的详细介绍,与会者逐渐理解了“深渊”项目的宏伟愿景。
这不仅仅是一个深海基地,而是一个完整的深海作战与科研综合体。
“‘深渊-1’号将具备多项功能。”
陈风继续说道,“首先是作为‘猛龙’潜艇的前哨维护站,可以为水下作战单位提供补给和维修。其次是深海监测中心,利用布设在海底的传感器网络,监控周边海域的一切活动。第三是科研平台,进行深海资源勘探和新材料研究。”
“最关键的是它的战略意义。”
陈风强调,“由于位置隐蔽且难以接近,它将成为我们不可被摧毁的第二打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小时,最终,“深渊”项目获得了一致通过,正式启动。
三个月后,南海某秘密造船厂。
“首长,深海建造模块已经完成了80。”
项目总工程师郑博士向前来视察的陈风汇报,“按照目前进度,两个月内可以完成全部模块制造,然后开始海上部署。”
陈风走进了巨大的制造车间。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数十个巨大的球形舱段和连接管道整齐排列,每个舱段都有一个三层楼房那么大。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和调试。
“压力测试结果如何?”
陈风问道。
“超出预期。”
郑博士自豪地回答,“在模拟400个大气压的环境下(相当于4000米水深),结构完全稳定,没有任何变形或泄漏。‘龙鳞’材料的性能确实惊人。”
陈风仔细检查着舱段内部:“生命支持系统呢?”
“采用了全循环生态系统。”
郑博士解释道,“空气循环、水处理、食物再生,所有系统都设计为高度自给自足。理论上,基地可以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运行一年以上。”
“很好。”
陈风满意地点点头,转向旁边的军事设施部分,“武器系统的集成进展如何?”
“按计划进行中。”
武器系统主管赵刚回答,“深海导弹发射系统已经完成模拟测试,可以在3000米深度直接发射导弹。深海鱼雷系统和防御系统也已经准备就绪。”
“深渊”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甚至有些方面超出了预期。
“接下来的关键是海底安装。”
他说道,“这可能是整个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
“我们已经研发了专用的深海建造平台。”郑博士介绍道,“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在海面上将各个舱段连接起来,然后整体下潜到目标深度。这大大减少了深海作业的难度。”
“人员培训情况如何?”
陈风问道。
“第一批深海站人员正在进行高压环境适应训练。”
人力资源主管李岩汇报,“我们从海军特种部队和科研人员中挑选了精英,组成了首批50人的深海站团队。”
两个月后,南海某海域。
一支庞大的舰队在重重保护下进入了目标海域。
这支舰队包括多艘大型运输船,它们装载着“深渊-1”号的各个模块。
周围是数十艘护卫舰和潜艇,形成了严密的防护网。
“开始组装程序。”
陈风下令。
巨大的起重机将舱段一个个吊起,按照预定顺序连接在一起。
整个过程如同拼装一个巨大的积木,只不过每块“积木”都重达数百吨。
“主结构连接完成。”
工程主管报告道,“开始系统集成和最终测试。”
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技术人员不眠不休地进行各项系统集成和测试。
能源系统、生命支持系统、武器系统、通讯系统……每一个系统都必须在下潜前达到100的可靠性。
“所有系统测试完毕,状态正常。”
郑博士最终宣布,“准备下潜程序。”
“下潜准备。”
陈风下令,“第一批人员登站。”
5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登上了“深渊-1”号。
他们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在3000米深海长期工作生活的人员。
“密封舱门,准备下潜。”
站长张海峰指令道。
随着沉重的外部舱门关闭,“深渊-1”号与外界完全隔离。
特殊设计的压载系统开始注水,庞大的结构体缓缓下沉。
“当前深度:100米,所有系统正常。”
“当前深度:500米,压力系统正常,能源系统正常。”
“当前深度:1000米,结构完整性检测正常,通讯系统正常。”
随着深度不断增加,当深度达到2000米时,他们已经突破了传统潜艇能够达到的极限。
“当前深度:2500米,接近目标区域。开始最终减速程序。”
“当前深度:2800米,启动精确定位系统。”
“当前深度:3000米,到达目标深度。启动稳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