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声徐徐 作品

分卷阅读13

择也默不作声,纵然内心生出一团团话语,但都没能说得出口。

因为大家都认清这个事实了。

圣旨只要定下来了就不可违了,他们再怎么喊也是无济于事。

这时,从郑竹暮书房里匆匆走出来一名官兵。

这名官兵手里攥着郑竹暮挂在书房壁上的书法字布,一列黑白分明的字迹面向钦差大臣展开着。

官兵矜重道:“郑竹暮这个人胆敢誊抄前朝昏君生前写下的帛书内容。”

众人:!!!

“帛书早已成为禁书,依律,誊抄者及其家属同居者不保全尸,郑幕此人居心叵测,对前朝昏君定有臣服之心,罪不可逭。”

何逸钧就是郑竹暮的“同居者”。

郑竹暮死,何逸钧也得死。

学子们睁大眼睛,心下暗暗一惊,只见字布上赫然写着熟悉的八个端庄墨字:晨露未干,岂敢亮枪。

这条字布的意思直到现在才了了结。

何逸钧小声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大家都不知道字布上的意思。”

良霖急道:“所以现在我们该怎么办,你那么聪明,倒是想想办法啊,发什么呆啊。”

何逸钧道:“别吵,我正在想。”

良霖道:“哦哦,我也想想。”

学子们都在想办法。

钦差大臣脖颈稍稍向前一倾,细观字布上的每一笔每一划,片刻后忽然厉声吼道:“郑竹暮好大的胆子!”

郑竹暮冷静。

钦差大臣跟官员一同进入郑竹暮书房继续搜查。

郑竹暮跟在钦差大臣后面进了门去。

何逸钧抢在余久择前头跟了进去。

书房里设有一个陈年木柜。

柜子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掉出来好多封信。

钦差大臣欠身拾起其中一封信,展开。

接着展开第二封、第三封……

信的字迹如出一辙的,明显出自同一个人之笔下。

都是郑竹暮的字迹。

有的信没写完,写到半句话就断了。

有的信写完了,但是字有涂改。

总之没一封信是天衣无缝的。

因为天衣无缝的信都在何逸钧那里,何逸钧都能猜到。

然而何逸钧早已将这些信撕得粉碎。

因为他早已知道郁府只有他还活在这世上,其他人早在七年前都遇害了。

何逸钧很早便知道这些家书皆出自郑竹暮之笔,自然不因此感到诧异。

至于是怎么发现的。

一是因自己寄的信句句提及郑竹暮,介绍郑竹暮本人。

而回信中却只字不提及郑竹暮和何逸钧,称呼用的全是“汝”、“吾”等词。

仿佛在强行匡正何逸钧和郑竹暮毫无关系。

二是因信中所言与郑竹暮所言十分相似。

若真如此相似,那么郑竹暮可以与回信之人结为伯牙子期之谊了。

既然郑竹暮一直在写,何逸钧便一直在演。

尽管郑竹暮一番用心,但何逸钧还是选择在郑竹暮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把信给撕了扔了,回头继续专心准备好回邺阳用的盘缠。

钦差大臣一封封翻阅完后,信封零零星星散落于地,把地面遮得严严实实,浩如烟海,冷声道:“郑竹暮,你写这些信都是写给谁的?有什么用?”

钦差大臣实则想问收到这些信的人是不是与抵制皇权或者贵族有关。

郑竹暮翕动干瘪的双唇,本想开口回话。

这时,一直未发言的何逸钧忽然抢过郑竹暮话头,语气平淡似水:

“前朝昏君待郑先生不薄,郑先生曾经跟我们学子说,郑先生无论如何也还不起这份厚礼,写给已故的前朝昏君那么多封信不过是为一点点还回去。”

“可君臣之情深攀渊源,有情者可否再思郑幕先还回这笔债?”

“你们虽然不知道君臣之情,换成你们的角度想想。”

“顺明帝身为明君,忠臣成千盈百,是懂得君臣之情的,你可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想法而逾越君臣之间的感情。”

郑竹暮听完何逸钧这番话,神色淡淡的。

他正在尽力地跟何逸钧划清边境。

使之二人分成楚河与汉界、天涯各一方。

这样,为的只是不让钦差大臣知道他们违抗圣旨,不让他们知道郑竹暮是何逸钧的义父。

不让何逸钧受到牵连。

钦差大臣扭头一看,知道这是方才打拳在自己脸上的学子。

于是面色骤然变得十分难看,面部也逐渐僵住了。

缓缓站起身来,随着履音响起,钦差大臣一步步接近何逸钧。

何逸钧最后一句话讲得倒好,讲得倒有胆量,直接指责钦差大臣弃君负义,把在场所有人都给怔了怔。

钦差大臣沉声道:“你是说——先让郑竹暮把他欠下来的债给还了,多活几天?你跟我说这些又有什么用,这是圣旨,我改不了,难不成你敢改?”

何逸钧道:“我是说,你作为钦差大臣,有念圣旨的权利,所以可以将我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上交到门下省那边去,托付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