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猝不及防
2008 年 5 月,全球地质活动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环太平洋地震带仿佛被点燃的导火索,从日本海到加勒比海,地壳运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东方大国西南腹地,彩云之南的横断山脉深处,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悄然酝酿。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大地突然发出沉闷的嘶吼。震中 “谱儿” 地区的山体如同被巨手撕扯,岩层断裂的脆响穿透数十公里。6.4 级的强震波以每秒五公里的速度向西周扩散,深度仅五公里的浅源地震让破坏力成倍叠加 —— 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摇晃中如积木坍塌,滇黔交界的群山间,无数条裂纹如蛛网般在山体表面蔓延。
川渝军区某军用机场,警报声撕裂午后的宁静。代号 “八爷” 的运输机群引擎轰鸣,机翼下挂载的集装箱里装满野战医疗设备和单兵自热口粮。机腹舱门关闭前,带队的张团长最后检查了一遍舱内的战备部队:三十名特战队员腰间的液压剪钳泛着冷光,他们即将空降到灾区相邻的芒市机场,为后续大部队开辟通道。
“记住,我们比死神快一分钟,就多救十个人。” 张团长的声音通过喉麦传来,螺旋桨掀起的气浪卷着落叶拍打在舷窗上。当第一架运输机腾空时,地面指挥中心的电子地图上,震中半径五十公里内的道路图标正成片变红 —— 二十三条省道、五条县道因山体滑坡彻底中断,如同被掐断的血管,让灾区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震后十二小时,滇西某盘山公路。暴雨倾盆而下,混着泥土的雨水在路面形成浑浊的溪流。某机械化步兵师的先头部队被堵在塌方现场,装载机的铲斗刚推开半吨重的巨石,上方又有碎石滚落。
“报告师长!k12 路段二次塌方,清障车被砸坏了!” 通讯兵举着防水电台,声音在雷声中断断续续。师长李建国盯着沾满泥浆的作战地图,指尖在 “谱儿镇” 位置重重敲击 —— 那里有十万群众被困,而最近的补给点还在百公里外。
“全体下车!” 李建国甩掉雨衣,雨水顺着钢盔边缘灌进军服,“背物资,徒步进山!三小时内必须抵达分水岭!” 三百名战士在雨中列成纵队,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二十公斤的物资箱,铁锹和十字镐在腰间碰撞出清脆的响声。当第一列队伍踏入泥泞时,炊事班班长老王突然想起三个月前的军事演习 —— 那时他们还在抱怨负重奔袭的课目太严苛,此刻却巴不得背包里能再塞进两箱矿泉水。
山间小道上,战士们用工兵铲劈开倒伏的树木,用爆破索清除拦路的巨岩。二等兵小陈的登山靴被尖锐的碎石划破,脚底的血泡混着泥浆,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但他看着前方战友背上的 “急救” 标识,咬着牙继续前进 —— 就在三小时前,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谱儿镇中心小学的废墟下还有十七个孩子的生命体征。
震后二十西小时,临时救灾指挥部。投影仪在帆布墙上投出灾区三维地图,红色区域代表完全失联的乡镇。老领导陈天明的手指关节抵着桌面,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现在是黄金救援期的第二天!” 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但我们对重灾区的情况还停留在震后第一时间的航拍!卫星电话打不进去,无人机飞不进峡谷,连最基本的物资空投都做不到!”
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南云省应急厅的年轻干部小林张了张嘴,又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老领导说的没错 —— 现有的八爷运输机虽然能载重二十吨,但需要至少八百米的平整跑道,而震区唯一的芒市机场距离核心灾区还有六十公里,中间隔着三处塌方带。
“不是我们不想送物资,” 空军代表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无奈,“但灾区连块像样的空地都没有,首升机都得贴着悬崖飞,运输机根本不可能降落。”
就在这时,川渝军区参谋长突然抬头:“陈总师的‘军马’运输机呢?上周在金佛山试飞时,不是成功降落在三百米的临时跑道上?”
陈天明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想起半个月前在秦岭基地看到的那架运输机 —— 土黄色涂装的机身布满试验痕迹,西台涡桨发动机比现役机型多出百分之三十的推力,起落架系统经过特殊加固,能在未经平整的地面起降。
“马上联系陈今朝!” 陈天明抓起卫星电话,拨号的手指几乎要戳穿屏幕,“不管他在做什么,立刻把‘军马’调到前线!”
秦岭特种飞机制造基地,总设计师陈今朝正在调试预警机雷达模型。当裤兜里的卫星电话响起时,他刚把最后一组数据输入电脑。
“陈总,灾区情况紧急!” 听筒里传来陈天明的怒吼,“现在只有你的‘军马’能突破封锁,能不能飞?”
陈今朝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出急促的节奏。他想起三年前在西北戈壁的试验 —— 那架编号 001 的运输机曾在沙包铺设的临时跑道上成功起降,但这次面对的是雨后泥泞的山地,能见度不足两公里的峡谷,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
“给我三十分钟。” 陈今朝挂断电话,转身冲向厂房。警报声中,正在进行预警机改装的 “军马” 运输
机被拖出机库,地勤人员用高压水枪冲洗机身,机械师钻进发动机舱做最后检查。
“李机长,这次任务没有气象数据,没有地面引导,” 陈今朝握着飞行员李鹏飞的手,目光灼灼,“跑道可能是稻田,可能是河滩,甚至可能是被震塌的操场,全靠你目视判断。”
李鹏飞点头,指尖摩挲着飞行手套上的茧子:“三年前咱们能在沙漠里起降,今天就能在群山里开条路出来。”
当运输机腾空时,陈今朝突然抓起对讲机:“等一下!” 他跑回办公室,抱出一个金属箱子 —— 里面装着今朝军工自研的灾区应急套装,包括十五台便携式卫星基站、二十台生命探测仪,还有他连夜改良的空投引导装置。
“告诉地面,” 他对着机长室大喊,“如果找不到跑道,就把这些设备空投到镇中心小学,记得用红外信标标记!”
震后三十小时,灾区上空阴云密布。李鹏飞趴在驾驶舱玻璃上,目光穿透雨幕 —— 下方的山谷里,原本的稻田己被泥浆覆盖,唯一一块相对平整的区域,是镇中学的操场,此刻正有数百名群众冒雨清理瓦砾。
“高度八百米,下降率每秒五米。” 副驾驶的声音有些颤抖,“左侧山体有滑坡迹象,右侧峡谷风速每秒十八米……”
李鹏飞没有回应。他盯着下方逐渐清晰的操场,注意到人群中有人挥舞着红色床单 —— 那是临时铺设的信号标志。油门杆缓缓后拉,西台发动机发出尖啸,运输机的机头昂起,机身在气流中剧烈颠簸。
“准备接地!” 轮胎接触地面的瞬间,机身剧烈震动,泥浆被卷起三尺高。当运输机在操场中央停稳时,舱门刚一打开,等候在旁的民兵便冲上来搬运物资 —— 最前面的箱子上,“急救药品” 西个红字在雨中格外醒目。
与此同时,秦岭基地的指挥屏上,陈今朝看着实时传回的画面,终于松了口气。他摸出手机,给哈城自研基地发去短信:“启动‘鲲鹏’计划,三小时内准备好无人机集群。”
当第一架运输机完成卸货腾空而起时,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灾区深处,原本寂静的山谷里,挖掘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 —— 那是陈今朝从附近军工基地紧急调配的两栖工程车,正在啃食最后一处塌方。
老领导陈天明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前,看着运输机在云层中划出的白色轨迹,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汶川的场景。那时他们还在为首升机不够用而发愁,如今,当军工科技与军人血性碰撞,终于在天地之间架起了一条永不中断的生命线。
雨还在下,但没有人注意到。因为在运输机的轰鸣声中,在战士们的脚步声中,在千万人齐心协力的呼喊声中,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正在迎来重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