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七十三章 补充内阁大学士人选

此时的张府内,烛光摇曳。此刻张凤翔正埋头清点银钱,一叠叠银票在他手中翻动,发出沙沙的响声。

“韩大人身体不适,改日再来。”下人轻声禀报。

张凤翔抬了抬眼皮,继续数着手中的银票:“知道了。”

“这辽东若是打起来”他自言自语,手中的动作不停,“陛下的新政怕是要受影响。得提前做好准备才是。”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脚步声杂乱,人声嘈杂,一反往日的安静。

张凤翔皱眉,推门而出:“怎么回事?”

“老爷,好像是辽东传来军报。”管家快步迎上前。

“军报?”张凤翔心中一动,声音不自觉提高,“什么内容?”

“听说是大捷。”管家的声音里带着几分不确定。

“大捷?”张凤翔脸色一变,连忙冲向前门。

街上人声鼎沸,到处都是欢呼声。百姓们涌上街头,脸上洋溢着喜悦:“辽东大捷!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张凤翔僵在原地,脸色难看。这仗不是还没开打吗?这胜仗不会这么容易拿下吧?他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袖。

此时,韩爌刚到皇宫门口。深秋的风吹过,带着几分凉意。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大捷!辽东大捷!”

传令兵翻身下马,马匹的喘息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他顾不上行礼,直奔乾清宫而去。

韩爌愣在原地,一时难以置信。他的目光追随着传令兵的背影,心中翻涌着难以平静的情绪。

王承恩闻讯,顾不得整理衣冠,连忙冲进乾清宫:“皇爷!辽东大捷了!”

崇祯早已听到外面的欢呼声。他大步走到殿外,夜风吹动他的龙袍,烛火在风中摇曳。

传令兵跪地禀报,声音因为奔波而有些沙哑:“陛下!天雄军统帅卢象升率一万铁骑,大破建奴,斩首两万,敌酋竟然趁夜仓皇逃窜!一战便摧毁了建奴主力!”

崇祯双手微颤,接过军报仔细阅读。烛光下,他的眼睛亮得惊人。

“好!”他一声大喝,声音在夜空中回荡,“这才是我大明军威!”

这一战,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打消了朝中那些不安分势力的心思。崇祯的目光扫过殿外跪着的众人,心中已有计较。

“传旨军委会,按新军功制重赏!”崇祯兴奋地下令。

这一仗打得漂亮,不仅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更稳定了朝局。殿内的气氛一片欢腾,连守夜的太监们都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好好整顿南方了。崇祯负手而立,望着殿外的夜空,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辽东大捷的消息如一阵春风,迅速席卷了整个京城。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处处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三三两两的百姓聚在一起,谈论着前线的战况。茶馆里的说书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战场上的惊心动魄,听众们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

“听说这次可斩了两万建奴的首级!”

“可不是嘛,咱们大明的将士就是厉害!”

然而,在这片普天同庆的欢腾中,也有人愁眉不展。那些蓄谋已久的投机分子,原本准备趁乱浑水摸鱼,如今却只能望洋兴叹。

张凤翔驻足在府邸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袖口。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恍如他此刻复杂的心绪。

“还好这次收钱够隐蔽,奏疏也没明确表态。”他低声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庆幸。

京城的紧张氛围逐渐缓解,仿佛一块悬在众人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街道上的巡逻士兵少了,市井间的笑语声多了。

国库银行御司使陈子龙得知消息后,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他独自坐在书房里,手中的茶水早已凉透,却浑然未觉。边事稳定,银行暂时无忧,但他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韩爌原本精心准备的半年军粮预算,此刻显得有些多余。他站在御书房外,整理着手中的奏表,眉头微皱。守门的太监打量了他几眼,轻声道:“韩大人,陛下宣您进去。”

崇祯并未急着翻阅奏表,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的一片绿叶上,似乎在思考什么。

“韩爱卿。”崇祯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最近朕收到不少奏疏,有弹劾孙阁老和陈子龙的,也有力保李元起的。你怎么看?”

韩爌垂下眼帘,手指微微颤动。他能感受到皇帝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

“回禀陛下,”他谨慎地斟酌着词句,“弹劾孙阁老之事,不过是意气之争。孙大人兢兢业业,为朝廷鞠躬尽瘁,绝非他们所言。”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擦了擦额头渗出的细汗:“只是,孙阁老已是古稀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政务繁忙,臣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崇祯的目光依旧如炬,韩爌不得不继续说道:“至于陈大人,年轻难免遭人非议,臣以为不足为虑。”

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韩爌知道皇帝在等他谈李元起的事。他的手心已经沁出了汗水,但表面上仍保持着镇定。

“那些为李元起说情的人,”他小心翼翼地措辞,“臣觉得他们可能是被蒙在鼓里,认定李元起遭到冤屈。把来龙去脉解释明白就行。”

“说清楚?”崇祯的语气陡然转冷,眼中闪过一丝寒芒,“这些人中不乏南京高官!朝廷邸报都发了,户部尚书和驸马勾结卖粮给敌人,还需要解释?”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这群人根本不愿意沟通,还是看不懂文字?”

韩爌心中一凛,连忙劝道:“陛下息怒,此事关系重大。”

崇祯没有理会他的劝阻,转而对着门外喊道:“方正化!”

“奴婢在。”太监总管快步走了进来。

“传话王永光,为李元起奔走呼号的朝中大员,罚俸半年。理由就是不识字、听不懂人话。”

方正化领命而去,他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

崇祯又道:“以后再有人看不懂邸报,直接滚蛋!朕要这些蠢材何用!”

韩爌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殿内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韩爱卿,”崇祯忽然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了许多,“朕在考虑补充内阁大学士,你可有推荐?”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韩爌一时摸不着头脑,他连忙推辞:“臣愚钝,不敢妄言。”

崇祯嘴角微微上扬:“朕倒是有个人选,你要不要听听?”

韩爌的心跳突然加快,但他强迫自己保持平静:“陛下任用贤能,臣不敢妄测圣意。”

“韩大人太谦虚了。”崇祯的笑意更深,“依朕看,韩大人就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