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调兵遣将

两天后,一份详细的供词摆在了崇祯面前。崇祯坐在御书房内,烛光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容。这份供词牵连甚广,涉及京城十三名官员,南京八名官员,遍布漕运、户部等各个要害部门。


冉兴让这些年来,借着驸马都尉的身份大肆敛财。他在遵化有铁矿,山西有煤矿,南京做瓷器生意,名下良田多达六十万亩。每年光是粮食买卖就有十万石之多。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勾结倭寇,私自贩卖军需物资。那些本该用来抵御外敌的铁器,竟然流入了敌人之手。


崇祯看完供词,眉头紧锁。这不仅仅是一个贪腐案件,更暴露出朝廷上下一种不正之风。那些知情的官员,宁可装聋作哑,也不愿得罪皇亲国戚。


但现在最紧要的,是平息民间对假钞的恐慌。


盛夏某日,大明日报刊登了一篇详细的文章,教导百姓如何识别真假钞票。文章中还特别提到,朝廷已经抓获制造假钞的罪犯,请百姓放心使用官方钞票。这种方式既安抚了民心,又避免了引起更大的恐慌。


三天之内,皇帝雷厉风行的作风。冉兴让被判凌迟处死,抄家灭族。他的家产被查封,光是金银就装满了十几口大箱子。那些年他搜刮的财富,足够一个普通人家过上几辈子。


寿宁公主也难逃惩罚。她虽然是皇室宗亲,但因包庇纵容驸马的恶行,被贬为庶人,逐出京城。昔日的荣华富贵,转眼成空。


就在崇祯准备进一步清查商路的时候,塞外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喀喇沁部的万丹伟正密谋与皇太极勾结,准备颠覆喀喇沁部,进而攻打宣府!


这个消息来得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草原上的形势,从来都是瞬息万变的。一个部落的倒戈,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崇祯站在御花园里,看着北方的天空。远处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他知道,比起冉兴让的案子,草原上的威胁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


而此时的冉兴让,正被关在诏狱最阴暗的牢房里。他蜷缩在角落,回想着往日的荣华富贵。谁能想到,堂堂驸马都尉,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牢房外,不时传来其他囚犯的哭喊声。那些曾经依附于他的官员们,此刻也在为自己的命运哀嚎。


张文义被关在隔壁的牢房里。他时不时发出凄厉的惨叫,那是被酷刑折磨的声音。冉兴让听着这些声音,不由得浑身发抖。他知道,这样的痛苦很快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夜深了,诏狱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不时响起的铁链声,提醒着这里关押着多少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


而在京城的街头,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驸马府中搜出了数不清的金银珠宝,有人说抄家时发现了通敌的证据。各种传言在坊间流传,但没人为冉兴让叫屈。


毕竟,在这个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年代,一个贪得无厌的驸马,早已失去了百姓的同情。


崇祯站在窗前,目光越过层叠的琉璃瓦,望向北方。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棂,发出轻微的响声。自从他派遣锦衣卫前指挥使刘乔在塞外布下情报网,这片广袤的草原就再无秘密可言。


一个不起眼的商贩,一个年迈的牧民,一个来往的马夫,都可能是大明的耳目。这张以金钱铺就的情报网,让他对塞外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万丹伟征...”崇祯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眉头微皱。身为喀喇沁部的核心话事人,固鲁思齐布部落的长辈,这位野心勃勃的王爷终于露出了獠牙。


“皇太极给了他什么好处?”崇祯冷笑一声,手中的奏折被捏出了褶皱。


值守太监小心翼翼地端着参茶进来,见崇祯神色凝重,不敢出声,只得轻手轻脚地放下茶盏。


“刘乔的密报可靠吗?”崇祯突然开口。


太监一惊,连忙跪下:“回皇爷的话,刘大人的密报从未出过差错。这次的消息是他亲信送来的,说是万丹伟征已经秘密会见了皇太极的使者。”


“呵,”崇祯冷哼一声,“这老狐狸终于按捺不住了。”


他转身在御案前坐下,提笔写了几个字,递给太监:“去,把这几个人给我叫来。”


太监接过纸条,匆匆退出。


不多时,御书房内已聚集了几位重臣。兵部尚书张凤翔、户部尚书毕自严、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以及虎贲卫统帅张之极。


“诸位爱卿,”崇祯开门见山,“喀喇沁部有异动。”


张凤翔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当立即增兵边关,以防不测。”


“增兵?”崇祯摇头,“现在增兵,只会打草惊蛇。”


毕自严拱手道:“陛下,户部可调拨三万石粮草,即刻运往张家口。”


“好,”崇祯点头,“粮草先行,军心为要。张之极。”


“臣在。”


“你率虎贲卫一万人,星夜北上,直扑张家口。”崇祯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记住,不要打草惊蛇。”


“臣遵旨。”


“骆养性。”


“臣在。”


“让你的人盯紧了喀喇沁部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万丹伟征。”


“是。”


众臣退下后,崇祯又写了三封信:给袁崇焕的,要他加强广宁防务;给孙传庭的,授权他便宜行事;给卢象升的,只有简单几个字:见敌必战,往死里打!


夜幕降临时,京城城西北郊的虎贲卫大营内,战鼓声阵阵。


“披甲!”


“列阵!”


号角声中,士兵们迅速整装。他们扛着沉甸甸的长枪,肌肉虬结,腰间悬挂着寒光闪闪的钢刀,目光如炬。这支经过现代军事理念改造的铁血之师,早已今非昔比。


张之极策马而来,铠甲在月光下泛着寒光。他的坐骑是一匹来自西域的黑色战马,四蹄如飞,气势非凡。


“将士们!”张之极勒马立定,声如洪钟,“陛下有令,如遇蒙古异动,格杀勿论!”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整齐的呐喊声震天动地,惊起无数夜鸟。


与此同时,卢象升带领的两万精锐部队已在密云站稳脚跟,朝着山海关方向稳步推进。他们的任务是在辽河西岸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次日清晨,御书房内堆满了奏疾。


朝堂上的风向变了。


殿内烛火摇曳,崇祯皇帝正在批阅奏章。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每一份都在控诉吏部尚书王永光的罪过。


“臣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擅自更改新田制人事安排,致使朝廷蒙受重大损失......”


“王永光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致使冉兴让有机可乘,勾结建奴......”


“建奴西进辽河,皆因王永光用人不当,以致军情告急......”


崇祯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殿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噼啪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