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火枪

“已派人去捉拿,只是......”骆养性欲言又止。


“有什么难处?”


“此人似乎得到了某些人的庇护,行踪诡秘,不好下手。”


崇祯放下供书,目光如炬:“三天之内,我要看到结果。这银钞案牵连甚广,不容拖延。”


“臣遵旨。”骆养性躬身退下。


与此同时,南京户部尚书李元起府上。


府邸深处的书房内,几个人正在低声密谈。窗外蝉鸣阵阵,庭院里的石榴花开得正艳。


“这事若是查到咱们头上,可如何是好?”屠方志面露忧色,不安地捻着茶杯。


李元起却是一脸轻松:“无需担心,咱们根本没有参与其中。”


“此话怎讲?”屠方志一脸困惑。


冯英放下茶盏,意味深长道:“屠兄可知那批龙井茶的来历?”


“不就是那个刘姓商人的生意么?”


“那刘姓商人,可是当朝驸马冉兴让。”


屠方志闻言一惊,茶水差点洒出来:“身份显赫的万历皇帝驸马?”


“正是。”李元起笑道,“他与梁廷栋案也有牵连,只是未曾暴露罢了。这冉兴让身为皇亲国戚,暗中与建虏勾结,四处侵占良田矿产。如今新政推行,他的利益必然受损。”


“那假钞一事......”


“无需担心。”冯英打断道,“京城城内假钞遍地,查到谁头上都说不准。况且北线告急,朝中诸公也该坐不住了。”


“韩爌和钱龙锡,这俩绝对不是什么好鸟。”李元起冷笑,“他们只是反对皇帝改制的方式太过激进,主张徐徐图之罢了。”


“徐徐图之最好。”冯英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该打点的打点,该疏通的疏通,拖他个几十年又何妨?”


“还是两位高明。”屠方志连连点头,神色轻松了许多。


“对了,给建虏的粮食可安排妥当?”李元起突然问道。


“早就从杭州湾出海了,神不知鬼不觉。”屠方志压低声音,“只是那图纸怕是弄不到,京城制造局守备森严,咱们也无能为力。”


“无妨。”冯英摆手,“咱们也要给建虏划清界限,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什么。”


“说得对,保持和平才是正理。”


就在他们密谈之际,一个小厮匆匆跑进来:“老爷,外面来了个自称是张文义的人,说有要事相商。”


书房内瞬间安静下来。


“让他在外院等着。”李元起沉声道。


待小厮退下,冯英皱眉道:“这张文义怎么找上门来了?”


“怕是东窗事发,想寻求庇护。”李元起冷笑,“只是他不该来找我。”


“那该如何处置?”屠方志问道。


“杀人灭口?”冯英提议。


李元起摇头:“不可。此人若是突然消失,反而会引人注意。不如......”


他压低声音,与二人密语几句。冯英和屠方志听完,都露出赞许的神色。


“高明!”


“此计甚妙。”


三人相视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张文义的下场。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


“陛下,刚收到南京来的密报。”王承恩递上一份密函。


崇祯展开一看,眉头紧锁:“张文义竟然去了李元起府上?”


“是的,似乎是想寻求庇护。”


“有意思。”崇祯冷笑,“这李元起倒是会装模作样。”


“陛下的意思是......”


“不急。”崇祯站起身,走到窗前,“就让他们再蹦跶几天。”


窗外,一队宫女正在洒水降尘。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如同无数颗钻石散落在地。


“传旨骆养性,暂时不要轻举妄动。”崇祯淡淡道,“本朝立国以来,文官集团积弊已深。若不能连根拔起,终究是后患无穷。”


“这银钞案,不过是个引子罢了。”


王承恩恍然大悟:“陛下是要......”


“鱼儿已经上钩,就看他们能蹦跶到什么时候了。”崇祯转身回到案前,继续批阅奏折。


殿内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这场看似平静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崇祯三年夏六月的一个平凡日子,辽东沈阳。


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带着几分燥热。皇太极正把玩着一支火枪,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的手指细细摩挲着枪身,感受着其上精致的纹路。


这支火枪通体乌黑,前端装有一把锋利的刺刀,枪身上还能看到一些细密的铭文,正是大明最新制式的燧发枪。皇太极将枪举至眼前,仔细端详着这件来之不易的宝物。


“济尔哈朗。”皇太极忽然开口,目光依旧停留在火枪上,“你与那明将卢象升交战时,可见过这等火器?”


济尔哈朗闻言上前几步,微微躬身。他凑近细看,眉头微皱:“回大汗,当日战场混乱,奴才只远远瞥见过。不过看着确实与这支相差无几。”


“呵呵。”皇太极轻笑一声,手指轻轻敲击着枪身,“这可是从明朝内部一路辗转运来的宝贝。先是从京城辗转奔波到金陵,再转道杭州,最后海运至复州,费了不少功夫。”


屋内一时寂静,只有窗外传来几声鸟鸣。皇太极的目光在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之间扫过:“你二人觉得,若在我军中配备这等火器如何?”


济尔哈朗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大汗,这火器的威力连百米都打不到,远不及我军弓箭。更要紧的是,若让那些汉人得了去,后患无穷啊。”


“确实如此。”多尔衮附和道,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且这等精巧器物,非是寻常工匠能造,就算要装备,怕也不易。”


皇太极不置可否,转头看向一旁始终沉默的范文程:“范先生以为如何?”


范文程眼珠转动,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大汗明鉴,这火枪自是利器。只是若能寻些懂行的工匠来,那便更好。”


“哦?”皇太极来了兴趣,“如何寻得工匠?”


范文程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眼下那狗皇帝正在明朝内部大搞吏治整顿,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如热锅蚂蚁,正愁无处可去。若我们开出条件,他们定会投靠。”


皇太极眼前一亮:“范先生的话听起来确实颇有道理。你即刻写信,让南边那些人想办法弄些工匠来。”


“遵命。”范文程躬身应道。


“多尔衮!”皇太极突然提高了声音。


“奴才在。”多尔衮连忙上前。


“喀喇沁部那边,万丹伟征已经递来书信,想做他们的台吉。你带八千精锐前去助他,务必将喀喇沁部从明廷手中夺过来!”


多尔衮抱拳应命,眼中闪过一丝战意。


范文程见状,连忙献计:“大汗英明!那狗皇帝只顾着防我们进攻辽东,哪知我们真正目标是宣府外的蒙古诸部!”


皇太极满意地点头,屋内的气氛一时轻松起来。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