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华金 作品
第五十五章 新政
杀了十几个大臣,这种事确实不太好。但有些时候,该杀的还是要杀。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轻微的声响。
崇祯抬眼看向殿中跪着的大臣们,他们个个低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出。方才的血腥场面还历历在目,地上的血迹都还未完全干透。
“诸位爱卿。”崇祯开口,声音不疾不徐,“朕知道你们都是忠君爱国之士。”
殿中群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这是要说什么。有人偷偷抬头瞄了一眼龙椅上的天子,又赶紧低下头去。
“这些年来,你们为大明操劳,实在辛苦。”崇祯的语气变得柔和起来,“朕心里都看在眼里。”
群臣心中一动,有人悄悄松了口气。皇帝这是要来软的了?
“从今日起...”崇祯稍作停顿,“朕决定再次提高所有官员的俸禄。”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大臣抬起头来,眼中闪过惊喜之色。
“涨幅与前年相同。”崇祯补充道,嘴角微微上扬。
前年的涨幅可是翻倍啊!一个小官员原本一年一百两,涨完就变两百两。这次再涨一百两,那就是三百两了。
群臣纷纷叩首:“臣等叩谢圣恩!”声音整齐划一,震得殿顶的灰尘都簌簌落下。
崇祯看着群臣激动的样子,心中暗笑。杀人诛心,给糖吃也要讲究时机。这些人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今天就让他们尝点甜头。
“王永光。”
“臣在。”一名身着绯色官服的中年官员从队列中站出,恭敬地应道。
“按照惯例,将涨上来的俸禄并入考核绩效,年末统一发放。”
“遵旨。”王永光躬身应下。
殿中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脸上的惊惶之色渐渐褪去。
崇祯端起茶盏抿了一口,目光在群臣身上扫过。这些人,一个个都以为有了加俸就万事大吉了。可惜,今天的戏才刚刚开始。
“诸位爱卿。”他放下茶盏,“朕今儿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群臣立刻打起精神,方才的轻松氛围瞬间消散。有人的手不自觉地抖了一下,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第一,朕要设立立法院,专门负责律法的起草与修订。”
这话一出,群臣心中一惊。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袖,有人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
立法权向来是皇帝和大臣们共同掌握的,现在要单独成立机构,这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啊。但刚才死了那么多人,这时候谁还敢多嘴?
更何况皇上刚给咱们涨了工资,这时候反对,也太不识趣了。殿中一时鸦雀无声,没人敢第一个开口。
杨所修见状,赶紧站出来打破沉默:“陛下圣明!此举大善!”
其他大臣这才跟着附和:“陛下圣明!”声音虽然整齐,却明显没有方才谢恩时那般响亮。
崇祯目光微冷,继续道:“第二,户部准备组建大明财税机构,专门负责税收事务。”
“税收关系国计民生,必须单独设立机构来管理。”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国税局要重新统计户口,清理欠税。以后税收出了问题,朕打算找国税局的人调查清楚!”
这是要把税收从户部剥离出来啊。群臣又是一阵心惊。户部的几个官员面色发白,有人的手已经抖得不成样子。
“朕觉得南京吏部尚书郑三俊很适合担任国税局御司使,诸位以为如何?”
毕自严第一个站出来:“陛下英明,郑大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话让不少人暗暗吃惊。毕自严和郑三俊向来不对付,今天居然主动支持,看来是真觉得这事该办。
“孙阁老您怎么看这件事?”
孙承宗拱手道:“老臣赞同。郑大人为官清廉,处事果断,确实是合适人选。”
“好,特意下旨召郑三俊进京。”崇祯满意地点点头。
他顿了顿,又道:“第三件事,朕要提拔两个人。”
群臣的心又提了起来。这种时候的提拔,必定不是寻常之事。
“李自成升为二品大员,与六部九卿同品阶。”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哗然。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有人面色大变。
李自成是谁?一个出身低微的武将,居然能与六部九卿平起平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没人敢说什么。皇帝既然敢这么做,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杨所修任都御史。”
杨所修立刻跪地痛哭:“臣多谢陛下恩典,必当肝脑涂地以报!”
其他大臣看他这副样子,心中暗骂不已。这个马屁精,平日里就会溜须拍马,现在更是得意忘形了。
但他们也都明白,将李自成提到这个位置,分明是在释放信号。而杨所修成为都御史,更是意味着接下来要大力整顿吏治。
崇祯环视一周,最后说道:“第四件事,从今日起,设立密奏制度。”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有人的手心已经沁满冷汗。
密奏制度一出,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被人弹劾,而且弹劾者的身份还能保密。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具体章程,由立法院拟定。”崇祯补充道,“三日内呈递朕览。”
群臣面色各异,有的惊恐,有的担忧,有的若有所思。殿中的气氛越发凝重起来。
崇祯看着群臣的反应,心中冷笑。朝廷积弊已久,不用些狠招,如何能肃清?
今天杀了一批人,又放出这些新政,就是要让所有人明白,他崇祯皇帝,是动真格的了。
“退朝!”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必将大幅增强。
崇祯站在朝堂之上,目光扫过下方跪伏的文武百官。殿内寂静无声,只有微风吹动檐下铜铃,发出细碎的响动。他转身离开时,朝服的衣角在青石地面上轻轻拂过,留下一道无形的痕迹。
回到乾清宫没多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进来,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
“陛下,来尚书在外求见。”
崇祯正在批阅奏折,手中的朱笔顿了顿:“宣。”
来宗道步履蹒跚地进了殿,跪地叩首时,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这位四朝元老,此刻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身子微微发抖。他的官服略显褶皱,想必是匆忙间穿戴,连发髻都有些歪斜。
殿内一时寂静。崇祯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在来宗道身上停留。这位老臣当年拥护自己登基,如今却也沦落至此。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曾经挺拔的身躯也佝偻了许多。
“臣,有罪。”来宗道颤抖着摘下乌纱帽,声音沙哑。他的手指不住地摩挲着帽檐,仿佛这顶帽子是他最后的依靠。
“起来说话。”崇祯的声音不冷不热。
来宗道却像没听见似的,额头紧贴地面:“请陛下降罪!”
崇祯抬眼看向殿中跪着的大臣们,他们个个低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出。方才的血腥场面还历历在目,地上的血迹都还未完全干透。
“诸位爱卿。”崇祯开口,声音不疾不徐,“朕知道你们都是忠君爱国之士。”
殿中群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这是要说什么。有人偷偷抬头瞄了一眼龙椅上的天子,又赶紧低下头去。
“这些年来,你们为大明操劳,实在辛苦。”崇祯的语气变得柔和起来,“朕心里都看在眼里。”
群臣心中一动,有人悄悄松了口气。皇帝这是要来软的了?
“从今日起...”崇祯稍作停顿,“朕决定再次提高所有官员的俸禄。”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大臣抬起头来,眼中闪过惊喜之色。
“涨幅与前年相同。”崇祯补充道,嘴角微微上扬。
前年的涨幅可是翻倍啊!一个小官员原本一年一百两,涨完就变两百两。这次再涨一百两,那就是三百两了。
群臣纷纷叩首:“臣等叩谢圣恩!”声音整齐划一,震得殿顶的灰尘都簌簌落下。
崇祯看着群臣激动的样子,心中暗笑。杀人诛心,给糖吃也要讲究时机。这些人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今天就让他们尝点甜头。
“王永光。”
“臣在。”一名身着绯色官服的中年官员从队列中站出,恭敬地应道。
“按照惯例,将涨上来的俸禄并入考核绩效,年末统一发放。”
“遵旨。”王永光躬身应下。
殿中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脸上的惊惶之色渐渐褪去。
崇祯端起茶盏抿了一口,目光在群臣身上扫过。这些人,一个个都以为有了加俸就万事大吉了。可惜,今天的戏才刚刚开始。
“诸位爱卿。”他放下茶盏,“朕今儿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群臣立刻打起精神,方才的轻松氛围瞬间消散。有人的手不自觉地抖了一下,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第一,朕要设立立法院,专门负责律法的起草与修订。”
这话一出,群臣心中一惊。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袖,有人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
立法权向来是皇帝和大臣们共同掌握的,现在要单独成立机构,这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啊。但刚才死了那么多人,这时候谁还敢多嘴?
更何况皇上刚给咱们涨了工资,这时候反对,也太不识趣了。殿中一时鸦雀无声,没人敢第一个开口。
杨所修见状,赶紧站出来打破沉默:“陛下圣明!此举大善!”
其他大臣这才跟着附和:“陛下圣明!”声音虽然整齐,却明显没有方才谢恩时那般响亮。
崇祯目光微冷,继续道:“第二,户部准备组建大明财税机构,专门负责税收事务。”
“税收关系国计民生,必须单独设立机构来管理。”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国税局要重新统计户口,清理欠税。以后税收出了问题,朕打算找国税局的人调查清楚!”
这是要把税收从户部剥离出来啊。群臣又是一阵心惊。户部的几个官员面色发白,有人的手已经抖得不成样子。
“朕觉得南京吏部尚书郑三俊很适合担任国税局御司使,诸位以为如何?”
毕自严第一个站出来:“陛下英明,郑大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话让不少人暗暗吃惊。毕自严和郑三俊向来不对付,今天居然主动支持,看来是真觉得这事该办。
“孙阁老您怎么看这件事?”
孙承宗拱手道:“老臣赞同。郑大人为官清廉,处事果断,确实是合适人选。”
“好,特意下旨召郑三俊进京。”崇祯满意地点点头。
他顿了顿,又道:“第三件事,朕要提拔两个人。”
群臣的心又提了起来。这种时候的提拔,必定不是寻常之事。
“李自成升为二品大员,与六部九卿同品阶。”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哗然。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有人面色大变。
李自成是谁?一个出身低微的武将,居然能与六部九卿平起平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没人敢说什么。皇帝既然敢这么做,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杨所修任都御史。”
杨所修立刻跪地痛哭:“臣多谢陛下恩典,必当肝脑涂地以报!”
其他大臣看他这副样子,心中暗骂不已。这个马屁精,平日里就会溜须拍马,现在更是得意忘形了。
但他们也都明白,将李自成提到这个位置,分明是在释放信号。而杨所修成为都御史,更是意味着接下来要大力整顿吏治。
崇祯环视一周,最后说道:“第四件事,从今日起,设立密奏制度。”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有人的手心已经沁满冷汗。
密奏制度一出,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被人弹劾,而且弹劾者的身份还能保密。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具体章程,由立法院拟定。”崇祯补充道,“三日内呈递朕览。”
群臣面色各异,有的惊恐,有的担忧,有的若有所思。殿中的气氛越发凝重起来。
崇祯看着群臣的反应,心中冷笑。朝廷积弊已久,不用些狠招,如何能肃清?
今天杀了一批人,又放出这些新政,就是要让所有人明白,他崇祯皇帝,是动真格的了。
“退朝!”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必将大幅增强。
崇祯站在朝堂之上,目光扫过下方跪伏的文武百官。殿内寂静无声,只有微风吹动檐下铜铃,发出细碎的响动。他转身离开时,朝服的衣角在青石地面上轻轻拂过,留下一道无形的痕迹。
回到乾清宫没多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进来,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
“陛下,来尚书在外求见。”
崇祯正在批阅奏折,手中的朱笔顿了顿:“宣。”
来宗道步履蹒跚地进了殿,跪地叩首时,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这位四朝元老,此刻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身子微微发抖。他的官服略显褶皱,想必是匆忙间穿戴,连发髻都有些歪斜。
殿内一时寂静。崇祯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在来宗道身上停留。这位老臣当年拥护自己登基,如今却也沦落至此。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曾经挺拔的身躯也佝偻了许多。
“臣,有罪。”来宗道颤抖着摘下乌纱帽,声音沙哑。他的手指不住地摩挲着帽檐,仿佛这顶帽子是他最后的依靠。
“起来说话。”崇祯的声音不冷不热。
来宗道却像没听见似的,额头紧贴地面:“请陛下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