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七六年,胡师傅从岗位离任后,一个由电力工人升旗的时代结束,接替他的是京城卫戍区的警卫战士。

之后,升国旗的旗手人数由过去的1人改为2人升旗。

并从七六年十一月开始,由以前的逢重大节日升国旗改为每天升国旗。

从此,五星红旗每天都在t安门广场上随风飘扬。

但是,那时候升旗并不奏国歌,升降的时间也没有很固定。

而是由2名战士扛着国旗并排前行,通过t安门前的斑马线时,还给穿梭的汽车和自行车让道,升旗仪式也并没有受民众重视。

一直到了八二年十二月,正式成立了t安门红旗班。

勤务交接之后,第一任班长觉得,t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是新z国的第一面国旗,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该有一个神圣庄严的升旗仪式。

经上级同意,升旗手的人数由原来的2人改为3人,升旗时间按照京城天文台编拟的时刻表执行。

八三年二月,由3名武警战士组成的升旗组开始执行红旗升降任务,中间是擎旗手,两边为护旗手

八六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将升旗镜头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头向全国播放,给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升旗仪式的庄严。

八八年,《红旗法》的提案和“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人民的国家观念,尽快制定张挂红旗具体办法”的建议,使得红旗升降仪式开始受到各方关注。

苏渺上一世来京是在九二年了,当时的升旗仪式已经更为庄重浩大。

因为在九一年春,新的升国旗仪式正式受批,此后分为“节日升旗”和“平日升旗”两种形式。

每月的1日、11日、21日为节日升旗,升国旗时由武警军乐队现场演奏国歌;

其他时间为平日升旗,升国旗时现场播放国歌录音。

当时仍在备战高考的苏渺,和同学们挤在食堂的电视机前,观看了新升旗仪式的转播。

九一年五月一日,在几万名战士中挑选出来的36名优秀士兵,组成了“t安门国旗护卫队”。

他们政治素质过硬、身体素质优良、军事业务精湛、身高在米至米之间,在一众优秀武警官兵中脱颖而出。

全体官兵统一穿毛料礼服,腰扎新式武装带,肩挂金色绶带。

擎旗手佩带手枪,护旗手横挎冲锋枪;领队警官佩带手枪,手持指挥刀;护旗兵肩扛56式半自动步枪。

苏渺犹记得,在转播中看到的场景。

清晨4时许,在广场刚刚落成的红旗杆基座旁,聚集了数万名观礼人员,他们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各界人士。

在《歌唱祖国》的军乐声中,以红旗为先导,36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官兵和62名武警军乐队官兵,从天安门城楼中间门洞出发。

他们英姿飒爽地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迈着整齐的正步行进至国旗杆基座,然后分东西两路围合在旗杆基座旁。

擎旗手将一面特大号红旗交给升旗手,紧接着是领队警官的一声洪亮的口令。

“敬礼!”

军乐队奏响国歌,升旗手按动电钮,随后一个标准的展旗动作,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庄严雄壮的国歌,在高高的旗杆上缓缓升起。

当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在红日的沐浴下熠熠生辉,整个广场一片欢腾,欢呼声与掌声经久不息。

而之后在电视机前的观看的民众们,也都是热泪盈眶。

新的升国旗仪式诞生了!

这是继伟人在大典上亲手升起第一面共和国红旗后,t安门广场上举行的最为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在此后的岁月里,无论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

被誉为红旗“保护神”的“t安门红旗护卫队”,把升红旗的重任扛在肩上,把无上的荣耀举过头顶,捍卫着代表祖国尊严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