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慢慢打突前一部
沈泉从系统侦察兵传回来的画面,发现对面的鬼子距离这片树林刚好还有2公里。
“做好战斗准备。”沈泉对身边的战士下达了命令。
战士们早已子弹上膛,榴弹都已经从炮弹箱中取出,随时就准备向鬼子扣动扳机了。
而对面的小鬼子还在不紧不慢的朝着这边走过来,这是第四旅团的突前部队。也正是老总命令打的鬼子的突前一部。
迎面而来的日军第四旅团对这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他们知道,如果想攻击386旅独立团的话,二郎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虽然他们认为,即使是八路军占了二郎山,他们也照样能够跨过这座山,直插八路军的总部。
但是他们还是抢在另一个旅团之前,对386旅率先发起了攻击。
而现在冲在最前面的是日军的第四旅团的一个中队,大概也就是200多人吧。这个中队配有六挺轻机枪,六具掷弹筒。还有6个步兵小组。
沈泉看到这个鬼子中队后,心想这真是不够二营打的。因此他下定决心不能一口就吃掉这个小鬼子的中队,而是要慢慢来。
与此同时,对面这个鬼子中队觉得自己已经是兵贵神速了,八路军不可能发现他们的动向,所以也就哼着小曲儿晃着头,不紧不慢的向前推进。
他们完全不知道,也就是在不到2公里之外,早有一群荷枪实弹的独立团战士们,正在准备用子弹和他们打招呼了。
而且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就被独立团的无人机,看得一清二楚。
说话的工夫,小鬼子的排头兵已经跨入了1千米到1500米的范围之内。
沈泉身旁的一连长程锦绣急切地对沈泉说道:
“打吧,营长。”
沈泉没有说话,他知道现在手里的厄利孔机关炮已经完全可以把对面的小鬼子全都轰出一个个的血窟窿。
但是他并不想这么打。有这么多武器,有这么多战士,那还不得轮着个儿打一遍啊!
你要是用厄利孔机关炮扫那么几梭子炮弹,这场仗就算打完了,他们就得退出树林。
那连机枪手基本上都捞不着开枪了。
于是沈泉命令道:
“让鬼子靠近300米以后才可以开始攻击。”
而且第1个发起攻击的武器是掷弹筒,因为掷弹筒的攻击范围就是在50~700米之间。
接到沈泉的命令之后,发射掷弹筒的士兵们非常高兴,大家都摩拳擦掌,要在众人面前露上那么一小手。
沈泉随后又说道:
“掷弹筒发射的时候分散一点,别都聚在一块儿炸。”
一枚掷弹筒炮弹爆炸之后能造成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8米之内。
一发榴弹落在人群中可以造成杀伤数十人。现在沈泉打仗,并不是想一口气吃掉鬼子,而是想如何最大程度地给鬼子造成损伤。
有损伤,鬼子就得有救援的,这一来一去又有了攻击目标,就给那些手持步枪的战士们也提供了打击敌人的机会。
因此在沈泉的安排下,攻击的顺序是这样的:进入300米后,首先用掷弹筒发射榴弹在敌军人群中爆炸,造成损伤和混乱,把敌人的阵型打乱。
随后轻重机枪开始扫射。手持步枪的战士也可以进行精准射击。最后才是厄利孔机关炮对敌人进行点名清除。
尤其是那些试图逃跑的鬼子士兵,厄利孔机关炮由于射程比较远,火力很足,由它来保证彻底消灭所有的来犯之敌,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可以说沈泉的这个战术安排,是面面俱到,大有一网打尽的架势。
而且还将自己的各种轻重武器和操作这些武器的战士们,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这个时候鬼子的排头兵越来越近了。
独立团的战士们全都伏在树后,或者是草丛中一动不动,生怕被不远处的鬼子发现了他们的存在。
直到他们听到沈泉发出了明确的命令:
“掷弹筒......发射!”
操作掷弹筒的两个士兵,一个快速起身,支好掷弹筒,另一个士兵从装弹背包中早已经拿出炮弹。
掷弹筒刚一架好,炮弹就塞了进去,通的一声,炮弹就呼啸而出了。
从第1个士兵起身到炮弹发射出炮筒,整个时间用了没有两秒钟。
这是一组掷弹筒士兵的操作过程,而像这样的攻击小组还有30个。
对面的小鬼子,虽然看到了树林中有人影晃动,但是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忽然发现天空中有数十个黑影,翻滚着就朝他们扑了过来。
随后就是连续不断的轰隆隆的爆炸声。
鬼子这个中队尽管散得很开,但是炮弹在他们身前身后还是遍布得到处都是,爆炸随处可见。
往往是你能躲得了前面的爆炸,却躲不了身后的爆炸;即使你躲掉了身后的爆炸,你也躲不掉左右两侧的爆炸。
而弹片只要在鬼子身上随便一划,重一点的直接就躺在地上了,轻一点的他也是丧失了一半的战斗能力。
伤了腿,你就跑不了;伤了手,你就开不了枪。
那更别提脖子脑袋那些要命的地方了。
一阵榴弹雨之后,爆炸给鬼子的阵营中顿时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虽然还有一些能够作战的士兵,但是枪响的非常稀疏,但是对面发射过来的却是如瓢泼大雨一般的机枪子弹敲击声。轻机枪哒哒哒哒,重机枪通通通通。
两种机枪的声音仿佛是两个歌唱家,一个唱的是高音,一个唱的是低音,两者交相辉映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美妙的歌曲,飘荡在伤亡惨重的鬼子阵营之中。
“营长,该我们了吧。”
沈泉扭头一看,这是厄利孔机关炮炮手们在对他不停的呼喊。
在这些炮手看来,如果自己再不开炮,那就没有什么可打的了,你总不能朝着对面的土坡发泄子弹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