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浅浅 作品

第五十七章 吏治之弊

就在这时,富阳县衙内。

赵为民的手在微微发抖,蘸了蘸墨,继续誊写奏折。他一边写,一边删去许多敏感内容,尤其是那条关于皇朝三百年大限的预言。

窗外传来几声鸟鸣,赵为民抬头望去,天色已近黄昏。案头的烛火摇曳,在纸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他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目光落在那份誊写了一半的奏折上。

“要不要冒死上奏呢?”他喃喃自语,眉头紧锁。但转念一想,若是这样做,恐怕会连累赵远。思及此,他摇了摇头,继续删改内容。

即便删去了许多内容,剩下的依然足以震动朝堂。赵为民一字一句地写道:

“天下积弊,根源在于土地兼并。”

“官绅豪族占据千倾万倾良田,却鲜有纳税。”

“百姓三五亩薄田,或沦为佃户,却要承担重税。”

“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写完最后一个字,赵为民长舒一口气,将奏折仔细装入信封,交由快马送往京城。

三日后,京城。

六部尚书捧着奏章,手都在发抖。他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话来。这份奏折,字字如刀,句句诛心,直指朝廷积弊。

“快,通知左右二相!”户部尚书卢炳急声吩咐。

不多时,左相柳马远和右相诸绿明闻讯赶来。柳马远接过奏折,才看了几行,瞳孔就骤然收缩。他太了解赵为民了,这个人为官清廉,治理地方确实有一套,但对朝廷大政从未有过如此深入的见解。

“奇怪。”柳马远皱眉沉思,“临行前我与他深谈,他对均田入税之事一无所知,短短数月,怎会写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奏章?”

他忽然想起赵为民的私信,提到那个叫赵远的秀才有安邦定国之才。上一封拆墙夜市的奏折,明确提到是赵远建议。而这一封却只字未提。

“他是在保护那个叫赵远的秀才。”柳马远心中了然。这等大逆不道的奏章,若牵连赵远,岂非害了他。

右相诸绿明接过奏折,冷眼扫视全局,同样沉默不语。殿中气氛凝重,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这些朝中重臣,便是四夷来犯也不曾如此凝重。

不是这份奏折不好,而是太好了。均田入税,官绅一体纳粮,这简直是在捅马蜂窝。谁若支持这个,就是与天下读书人、官绅、勋贵为敌。

更何况他们自己家族都有大量田产,倘若这谋略真能落地,每年要缴纳的赋税足以让他们肉痛。但又不能明着反对,此策利国利民,若能顺利推行,大唐必能中兴。

“诸位。”诸绿明打破沉默,“此等大事,非我等所能决断,当面呈圣上定夺。”

柳马远点头附和:“确实如此。”

六部尚书紧随其后,八位重臣浩浩荡荡前往御文房。这一幕惊动了宫中上下,太监宫女们纷纷侧目。五年来,八位阁老从未同时面圣,究竟发生了何等大事?

悦音阁内,明德帝正看着戏曲,时不时瞥向柳妃。柳妃乃洛州第一美人,肤若凝脂,体生异香,便是见惯绝色的帝王,也为之着迷。

小太监悄然入内,悄声与掌管机要的太监交代。总管太监神色一变,等戏曲结束才上前禀报:“陛下,左右二相与六部尚书齐至御文房。”

“何事?”明德帝蹙眉,放下手中的茶盏。

“是富阳县知县赵为民又上了一道奏折,八位大人拿不定主意,特来请示。”

“又是赵为民!”明德帝脸色阴沉,语气中带着怒意,“朕把他贬到明州,还不安分。前些日子上了个拆墙折子,闹得朝堂不得安宁,如今又来添乱,是不是非要罢了他的官身才肯罢休!”

柳妃见状,轻声劝道:“陛下息怒,朝中八大重臣齐聚龙座,想必非同小可。”

明德帝起身前往延寿殿,接过奏折仔细阅览。殿内一片寂静,只有翻动纸张的声音。

“朝廷精英的脊梁,贪污腐败的寄生虫欲治大唐积弊,必须对这些特权阶层动真格均田入税,官绅一体纳粮倘若这计谋真能实施,大唐必能再兴百年”

这份万字奏折,字字珠玑,句句见血。明德帝看完一遍,在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又看一遍,继续踱步。

能够在夺嫡之争中胜出的他,眼界远非寻常。均田入税,官绅一体纳粮,此策若成,大唐确实可望中兴。但这不像是赵为民的手笔,他了解赵为民,绝无此等见识。

“莫非是上次奏折提到的那个秀才赵远?”明德帝暗自思忖,“一个秀才,又怎会有如此远见?背后定有高人指点。”

殿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八位重臣鱼贯而入。明德帝抬眼看去,这些朝中重臣个个面色凝重。

“卢爱卿。”明德帝开口道,“身为户部的实权大员,主管赋税,说说你的看法。”

卢炳拱手道:“倘若这计谋真能实施,大唐赋税可增三倍,轻而易举就能聚敛上千万。”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哗然。如今朝廷每年赋税才两千三百万,已是昔日辉煌的三分之一。若能增至亿万,朝廷困局可解。

“亿万钱”明德帝沉吟片刻,“诸位爱卿以为此策可行否?”

“难啊!”役部尚书第一个开口,“朝廷政令需官绅执行,此策针对官绅,如何推行?”

“恐怕会遭到天下官绅抵制。”礼部尚书附和。

“若官绅税收不上来,小民税也难收,政权究竟靠什么维持?”兵部尚书忧心忡忡。

六部尚书纷纷表态,言下之意皆是反对。

“左相以为如何?”明德帝目光转向柳马远。

柳马远拱手道:“此策利国利民,若能推行,大唐必能再兴。臣愿写信回乡,恳请宗族鼎力相助。”

“右相呢?”

“若在五十年前,我将竭尽全力相助。”诸绿明叹道,“四面楚歌危在眼前,若推行此策引起官绅不满,敌国趁机来犯,国将不国。”

明德帝点头:“此策暂且搁置,不得提上朝堂,以免引起非议。”

柳马远欲言又止。陛下求稳,帝国日渐衰退颓败,连塞外狼族都不敌。现在推行此策尚有希望,再过些年,只怕有心无力了。

“遵旨。”众人应命。

明德帝转身欲走,柳马远拦住:“陛下,朝廷税赋不足,百姓又加不得税。均田入税暂缓,拆墙夜市可在安宁区域推行,请陛下恩准。”

“准了。”明德帝略一思索就应允。国库空虚,再不想办法,朝廷都要揭不开锅了。

右相一派面色各异。此策他们一直反对,如今圣上应允,朝中必有人转投左相。

“陛下英明!”柳马远又道,“赵为民献策有功,可否调回京城?”

“内阁议吧。”明德帝语气冷淡。

“请陛下启用赵远。”

“一个秀才,若破格启用,如何向天下士子交代?倘若此人确实有真本事,便通过科举入朝效力。”

明德帝暗自决定让暗鹰卫查访,找出背后那位高人。至于充当传声筒的秀才,还不值得他关注。

走出延寿殿,柳马远长叹一声。他知道,这份奏折虽然暂时被搁置,但已在朝野间掀起波澜。那些受到影响的官绅们,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而在遥远的富阳县,赵为民正坐在县衙后院的梅树下,望着天边的落日,不知此刻京城发生的一切。他只是按照内心的信念做事,至于结果如何,已不是他能左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