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斩云梦 作品
第二十二章 无法更改的起义时间
农历八月,仲秋已至。冀州农村里忙碌的农活很多。八月萑苇,是收割荻草和芦苇,编织草席、草筐,或者晒干成燃料使用。八月载绩,则是进行纺织,制作成麻布。当然,八月里最重要的,自然还是秋收。
三月春种,八月秋收,收的是春播的粟米。这是丰收的季节,哪怕雨水很少,也依然能闻到田野里飘扬的谷香,让人心生喜悦。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挥镰收割齐声响,打下谷子堆起来。高处似城墙,两旁似梳齿。开上百谷仓。谷仓各个都装满,妇女童子心安宁!…”
张承负扛着把挖沙的铁锹,满头是汗,带着几十个童子,从挖坡塘的河坎走回。他一边走,一边看着收获后的粟田,唱着《周颂·良耜》的农歌,也是一首生产祭祀的指导诗歌。
一日的挖土,累的他够呛,但心里却是畅快的。他笑着走过田野,走回庄子,要开始为童子们准备晚饭。然而,他刚到了村中的“谷仓百室”,就看到庄头张阿公低着头,在粮仓门外的晒谷场踩翻着谷子,似乎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秋后曝粟于庭,以足蹑之…”
一堆堆黄澄澄的粟米,就在晒谷场中曝晒着,看起来堆得不高。刚收完的粟米水分比较多,得连着秸秆,以“谷子”的形态晒上个十天八天的,才能脱壳,入粮仓储存。这也是尽量吸收完秸秆里最后的养分,来增加一丢丢的产量。
“嗯?这次庄里的收获…不大多啊!”
张承负估摸了下这片谷场中收获的粟米,大概也就三、四百斛的样子。整个庄子已经收割完的四、五百亩粟田,难道一共就收了这么点吗?他又赶紧去最重要的谷仓里望了望,确实没有其他的粟米,只有些数量不多的陈粟旧麦干豆,还有些收割的麻。
《豳风·七月》里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此时整个华夏天下的主要作物,也就黍米、稷米、早稻、晚稻,粟米、麻、豆子和小麦。而其他的谷物,还没传入进来的。
“张阿公,秋收的粟米很香啊!庄里今年春播的粟,一亩收了多少?”
“...哎!雨水太少,一亩春粟,亩产连一斛都不到。往年年景好的时候,都是两斛收成的!”
“一亩粟一斛都没有吗?”
“没有的。一斛十斗,今年的粟田一亩,大多只收了八斗多,还差了一两斗…哎!…”
张承负看了一圈,才走到庄头张阿公旁边,笑着问了两句。而晒谷场里,庄头张阿公抬起头,这才注意到张承负的出现,开口就是一声叹息。他脸上的皱纹耷拉着,掰着手指,仔细算给张承负听,声音里满是忧虑,甚至多了些恐惧。
“庄里今年种了一千亩粟田,一千亩麦。粟田是春播秋收,麦田是冬麦夏豆连着来的。今天由于旱灾,夏收的麦子一亩只收了一斛半,比往年都折了一半了。而秋收的粟米一样糟,折了一半还多!…”
“这下子,就只有承负你带童子们,夏天播种的一千亩豆子,勉强能够指望一下,看看十月能收多少。但豆子收的本来就不高,也就是稍稍找补一点…”
“而老叟一想到,明年还要有旱灾,就根本睡不着觉!老话说,三年丰收,才能存下一年的吃食。而这几年总是闹灾,小户百姓的,又有几家有一年的存粮?就是我们这庄子里,官府收的租赋不多,也只有八九个月的粮食…这明年难活啊,不知会有多少人饿死!…”
“明年的旱灾…”
听到张阿公这发自内心的惶恐,张承负在心底默默计算,眉头也蹙了起来。
这一斛粟大概50-60斤,旱灾直接把小米的亩产,打到五十多斤一亩了。而想尽办法节省,这一亩的收成,才可能够一个干农活的丁壮吃上两个月,通常也就够吃一月半。
往年没旱灾的时候,一亩旱地的粟田,一年能有两斛收成,四亩地够养活一丁。要是换成一亩麦豆套作的水浇好田,一年能有四斛多收成,两亩就能养活一丁!
当然,这是在朝廷不收赋税的情况下。这庄子有太平道庇护,官府就只收了“什一”田租和“百二十”算钱。而对普通的小民百姓,朝廷各种赋税加在一起,往往能收走正常年景的一半。
这么一算,一个四口的中等农户家庭,老弱妇孺算半丁,一共折合成三丁。他们得有三十亩旱田才能生存下去,并且每年存下四、五斛存粮。这样攒上三、五年,就勉强能够抵御一年灾情,不至于立刻破产。
然而,当旱灾连续到来,脆弱的平衡立刻就会打破!田地的亩产,会减少一半甚至更多!哪怕是中等的农户家庭,手头的存粮往往也只够熬过一次旱灾,还要留下第二年的种粮。中等以下的农户,则必须减少家庭人口,牺牲一个老弱,或者卖地变成贫农,才能让家庭活到第二年…
可若是第二年再次爆发旱灾,甚至来上第三年,那八成以上的普通农民,包括富庶些的农户,就都会完全赤贫化,再也熬不过去了!
“中黄太一啊!若是明年冀州再次出现旱灾,夏粮大规模减产。那到了明年六七月秋收前,整个冀州的农户就会开始大规模破产!他们根本交不出朝廷的夏税,连种粮都留不下来!”
“到时候,河北大地上,必然遍地都是流民。他们为了求一口吃的,得到处逃荒,卖儿卖女,甚至人相食。而明年八月的秋收再被旱灾减产一大半,仅有的秋粮吃到后年年初,就此完全吃尽。自此再无一粒粮食、田间也再无播种…那可就真是,没有任何的活路和指望了!到时候,必然会出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饥饿流民!”
“所以,这么一算,后年春天的黄巾起义,正是三年旱灾的必然!除非天象有大变,明年的旱灾变成降雨的丰年。又或者,官府大规模的赈济,以百万斛的规模赈济…否则,后年春,百万农民粮尽之时,就注定是我太平道的举兵之日!…”
算清楚了这一切,张承负垂下了眼睛。他已然明白,师父张角为何会说,冀州的黄巾信众等不了那么久,大河两岸的数百万农民也等不了那么久了。
在东汉末年的官府重税与连年灾情下,无数黄河两岸的农民正迅速赤贫化。他们挣扎在生存的死亡线上,只有最脆弱的收支平衡,小规模的民变早已层出不穷。而当三年大旱一到,就是“最后一根稻草”,来彻压倒大河南北的最底层,那无数牛马不如的农户百姓!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张承负垂下脑袋,轻轻念出这一句,正在大汉天下传播的童谣。天下早已堆积满了薪柴,等着天公丢下那一根燎原的火把。而在这等山崩地裂的大势到来前,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呼!…只能往前走,一步一步。往前走!”
张承负如此对自己说。而庄头张阿公叹了口气,又念叨了几句,才问道。
“承负,那坡塘挖的如何了?”
“那洺水的支流,已经围堰改了河道。靠河坎的那半边天然堤坝,也都清理加固好了,铺上了些碎石。而百亩底部的土方,刚刚动手,才挖了几亩。这不就来看看,庄子里收完了粟米,丁壮也有了空闲,可以动员去挖土!…”
“啊!对!是该动员全庄去挖坡塘!嗯…庄子里就几十把铁锹、铁锄、镐头,木头的工具多些,但也不够那么多丁口用。不如分成两边,一边挖土,另一边就开始筑坝。筑坝也是个漫活,得一段段、一寸寸的往上筑!…”
“可!那筑坝的那边,就交给阿公来指挥!我来管挖土方。然后让李阿公总管全局,来回巡视看着!…”
“行!我这就召集全庄,给每户都派上活!再让王木匠、孙石匠,再多做几个夯土的大木槌、石槌!”
说干就干,田里的事拖延不得。很快,庄子里就出了两百丁壮上坡塘劳作,还有一百妇孺准备伙食后勤,也帮着递送工具和水。而五百多童子分成两批轮换,一半去长成的豆田看护锄草,另一半在坡塘上忙。他们的体力毕竟有限,连轴转是不成的,只能轮换着来。
“哗…哗!…”
铁锹落下,泥土抛起,汗水浸润了泥地,太阳晒黑了脖颈。挖掘土方是真正的苦活,一个丁壮从早挖到晚,大概能挖出三到五方土来。主要取决于他用的工具,和要挖掘的地。
像是中间已经清理过的田地,挖起来就轻松许多,只用锹就行。而周围没清理过的荒地,就得铁锹、铁锄、镐头一起上,先松土,再挖掘树根石块,最后才是最容易的挖土。
“起…落…嘿…哟!…”
“砰…砰!…”
一两百斤重的夯锤被十丁重重拉起,再用力砸向地面,将夯筑的土层砸实,发出震撼人心的响声!这就是“众槌齐下”,是群力协作的夯土。
这夯土的工具,叫夯锤,通常以沉重的木头制成,底部镶上石块铁皮增加重量和硬度。这种夯土方式,从前秦修筑驰道的时候,就已经在关东普及了,也是所有修河工程中最主要的修筑办法。这夯实土层,不管是筑底还是筑坝,就讲究一个齐心协力,用力狠砸!
“太一神在上!承负符师,你问有没有组装的踏夯锤或桩锤?你是从哪里听说的?这种器械可稀少的紧。普通的百姓,甚至普通的士族,听都没听过。只有郡里管河的老吏,还有我们这种老河工知道...”
“我想想,魏郡的州郡府库里可能有,那里的好东西有不少。但估计也都放朽坏了…再说,村里乡里筑坝,哪里用得上那种大器械?”
站在围堰筑坝的河边,张承负扛着铁锹,找到大水工李老河。他看着那一次次抛起又落下的夯锤,忍不住问起省力的器械来。而李老河睁大眼,惊讶的看着张承负,摇头道。
“早些年桓帝那会,修筑大的堤坝,确实用过桩锤。那玩意不好造,用木用铁的成本都高。造那玩意的技术,也是打仗的时候用的…”
“打仗的时候用的?您是说…攻城槌?”
“嗯!”
李老河点了点头,有些讳莫如深。他迟疑了会,看了看左右,低声道。
“王木匠可能会造,他以前也是官府的大工…不过以庄里的人力,工匠的数量,不知道几个月才能造出来…造出来也用不了多久,受力的地方很快就会坏。所以,这是没影子的事…”
“桓帝那会修河,还用过一种吊重木、重石的辘轳架子,专门给大坝打石桩用。那个难度也高,辘轳特别容易坏,除非能用上精贵的铁木…”
“木架辘轳?…哦!是带滑轮的起重器!…”
听了李老河的描述,张承负想了会,明白那是什么了。他来这里这么久,还一直没见过这些复杂的器械。原以为是没有,现在看来是制作的成本与技术太高,远没有随便征召的夫役好用。
更何况,灵帝继位以来,朝廷各种买官卖官,官府飞快的腐朽失能,已经完全失去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这些传承下来的工程技术,也就随之尘封深埋…
“也是!制造器械的成本太高,还不如用人力来干活。小型的水利工程,都是没有太多难的,只需要使劲堆力气!人心齐,泰山移。只要粮食足够,大伙齐心协力,就没什么困难的!…”
张承负点头笑着,又扛起铁锹,下到塘底,奋力开挖起来。一般的丁壮一天能挖3-4方,而以他的体力,挖个6-7方并不难。一个半大少年干的活,就抵两个丁壮,力气大的惊人!
李老河站在坡塘上,看着那个坡塘下挖土的背影,看着那流出的汗滴。他神情复杂的看了许久,才低声赞叹道。
“这个小张符师…原以为只是说说空话,没想到,却是真的带头劳作啊!”
“呼!比起其他符师来,可真是要亲近的多,倒像是自家子侄一样了…这太平道的道,百姓的道,或许真的存在...”
老汉的低语散入风中,丁壮们的劳动口号在伴着震天的锤响,童子们的喊声中则带着稚嫩与认真。众人的脸上都带着笑,一点一点的,把一座希望的坡塘,慢慢修筑出雏形。
当八月过了一半,十五的“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七师兄高道奴,也终于带着四十多个青壮门徒,从东南巨鹿县城的方向买粮回来了。
众人戴着黄巾,带着弓刀,赶着十几辆装满粮食的牛车,行走很是警惕。直到看到太平道的庄子,他们脸上的警惕,才终于变成了兴奋。
“到庄子了!到庄子了!”
“律!律!”
马匹的嘶鸣声,让张承负瞬间起身,从坡塘里两步跳到河坎上,把铁锹竖成了矛。而当他紧张的视线望去,却惊愕的发现,被他支使出去买粮的七师兄,居然带回了一辆两匹马拉的马车?
“这是?两匹马?!…”
三月春种,八月秋收,收的是春播的粟米。这是丰收的季节,哪怕雨水很少,也依然能闻到田野里飘扬的谷香,让人心生喜悦。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挥镰收割齐声响,打下谷子堆起来。高处似城墙,两旁似梳齿。开上百谷仓。谷仓各个都装满,妇女童子心安宁!…”
张承负扛着把挖沙的铁锹,满头是汗,带着几十个童子,从挖坡塘的河坎走回。他一边走,一边看着收获后的粟田,唱着《周颂·良耜》的农歌,也是一首生产祭祀的指导诗歌。
一日的挖土,累的他够呛,但心里却是畅快的。他笑着走过田野,走回庄子,要开始为童子们准备晚饭。然而,他刚到了村中的“谷仓百室”,就看到庄头张阿公低着头,在粮仓门外的晒谷场踩翻着谷子,似乎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秋后曝粟于庭,以足蹑之…”
一堆堆黄澄澄的粟米,就在晒谷场中曝晒着,看起来堆得不高。刚收完的粟米水分比较多,得连着秸秆,以“谷子”的形态晒上个十天八天的,才能脱壳,入粮仓储存。这也是尽量吸收完秸秆里最后的养分,来增加一丢丢的产量。
“嗯?这次庄里的收获…不大多啊!”
张承负估摸了下这片谷场中收获的粟米,大概也就三、四百斛的样子。整个庄子已经收割完的四、五百亩粟田,难道一共就收了这么点吗?他又赶紧去最重要的谷仓里望了望,确实没有其他的粟米,只有些数量不多的陈粟旧麦干豆,还有些收割的麻。
《豳风·七月》里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此时整个华夏天下的主要作物,也就黍米、稷米、早稻、晚稻,粟米、麻、豆子和小麦。而其他的谷物,还没传入进来的。
“张阿公,秋收的粟米很香啊!庄里今年春播的粟,一亩收了多少?”
“...哎!雨水太少,一亩春粟,亩产连一斛都不到。往年年景好的时候,都是两斛收成的!”
“一亩粟一斛都没有吗?”
“没有的。一斛十斗,今年的粟田一亩,大多只收了八斗多,还差了一两斗…哎!…”
张承负看了一圈,才走到庄头张阿公旁边,笑着问了两句。而晒谷场里,庄头张阿公抬起头,这才注意到张承负的出现,开口就是一声叹息。他脸上的皱纹耷拉着,掰着手指,仔细算给张承负听,声音里满是忧虑,甚至多了些恐惧。
“庄里今年种了一千亩粟田,一千亩麦。粟田是春播秋收,麦田是冬麦夏豆连着来的。今天由于旱灾,夏收的麦子一亩只收了一斛半,比往年都折了一半了。而秋收的粟米一样糟,折了一半还多!…”
“这下子,就只有承负你带童子们,夏天播种的一千亩豆子,勉强能够指望一下,看看十月能收多少。但豆子收的本来就不高,也就是稍稍找补一点…”
“而老叟一想到,明年还要有旱灾,就根本睡不着觉!老话说,三年丰收,才能存下一年的吃食。而这几年总是闹灾,小户百姓的,又有几家有一年的存粮?就是我们这庄子里,官府收的租赋不多,也只有八九个月的粮食…这明年难活啊,不知会有多少人饿死!…”
“明年的旱灾…”
听到张阿公这发自内心的惶恐,张承负在心底默默计算,眉头也蹙了起来。
这一斛粟大概50-60斤,旱灾直接把小米的亩产,打到五十多斤一亩了。而想尽办法节省,这一亩的收成,才可能够一个干农活的丁壮吃上两个月,通常也就够吃一月半。
往年没旱灾的时候,一亩旱地的粟田,一年能有两斛收成,四亩地够养活一丁。要是换成一亩麦豆套作的水浇好田,一年能有四斛多收成,两亩就能养活一丁!
当然,这是在朝廷不收赋税的情况下。这庄子有太平道庇护,官府就只收了“什一”田租和“百二十”算钱。而对普通的小民百姓,朝廷各种赋税加在一起,往往能收走正常年景的一半。
这么一算,一个四口的中等农户家庭,老弱妇孺算半丁,一共折合成三丁。他们得有三十亩旱田才能生存下去,并且每年存下四、五斛存粮。这样攒上三、五年,就勉强能够抵御一年灾情,不至于立刻破产。
然而,当旱灾连续到来,脆弱的平衡立刻就会打破!田地的亩产,会减少一半甚至更多!哪怕是中等的农户家庭,手头的存粮往往也只够熬过一次旱灾,还要留下第二年的种粮。中等以下的农户,则必须减少家庭人口,牺牲一个老弱,或者卖地变成贫农,才能让家庭活到第二年…
可若是第二年再次爆发旱灾,甚至来上第三年,那八成以上的普通农民,包括富庶些的农户,就都会完全赤贫化,再也熬不过去了!
“中黄太一啊!若是明年冀州再次出现旱灾,夏粮大规模减产。那到了明年六七月秋收前,整个冀州的农户就会开始大规模破产!他们根本交不出朝廷的夏税,连种粮都留不下来!”
“到时候,河北大地上,必然遍地都是流民。他们为了求一口吃的,得到处逃荒,卖儿卖女,甚至人相食。而明年八月的秋收再被旱灾减产一大半,仅有的秋粮吃到后年年初,就此完全吃尽。自此再无一粒粮食、田间也再无播种…那可就真是,没有任何的活路和指望了!到时候,必然会出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饥饿流民!”
“所以,这么一算,后年春天的黄巾起义,正是三年旱灾的必然!除非天象有大变,明年的旱灾变成降雨的丰年。又或者,官府大规模的赈济,以百万斛的规模赈济…否则,后年春,百万农民粮尽之时,就注定是我太平道的举兵之日!…”
算清楚了这一切,张承负垂下了眼睛。他已然明白,师父张角为何会说,冀州的黄巾信众等不了那么久,大河两岸的数百万农民也等不了那么久了。
在东汉末年的官府重税与连年灾情下,无数黄河两岸的农民正迅速赤贫化。他们挣扎在生存的死亡线上,只有最脆弱的收支平衡,小规模的民变早已层出不穷。而当三年大旱一到,就是“最后一根稻草”,来彻压倒大河南北的最底层,那无数牛马不如的农户百姓!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张承负垂下脑袋,轻轻念出这一句,正在大汉天下传播的童谣。天下早已堆积满了薪柴,等着天公丢下那一根燎原的火把。而在这等山崩地裂的大势到来前,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呼!…只能往前走,一步一步。往前走!”
张承负如此对自己说。而庄头张阿公叹了口气,又念叨了几句,才问道。
“承负,那坡塘挖的如何了?”
“那洺水的支流,已经围堰改了河道。靠河坎的那半边天然堤坝,也都清理加固好了,铺上了些碎石。而百亩底部的土方,刚刚动手,才挖了几亩。这不就来看看,庄子里收完了粟米,丁壮也有了空闲,可以动员去挖土!…”
“啊!对!是该动员全庄去挖坡塘!嗯…庄子里就几十把铁锹、铁锄、镐头,木头的工具多些,但也不够那么多丁口用。不如分成两边,一边挖土,另一边就开始筑坝。筑坝也是个漫活,得一段段、一寸寸的往上筑!…”
“可!那筑坝的那边,就交给阿公来指挥!我来管挖土方。然后让李阿公总管全局,来回巡视看着!…”
“行!我这就召集全庄,给每户都派上活!再让王木匠、孙石匠,再多做几个夯土的大木槌、石槌!”
说干就干,田里的事拖延不得。很快,庄子里就出了两百丁壮上坡塘劳作,还有一百妇孺准备伙食后勤,也帮着递送工具和水。而五百多童子分成两批轮换,一半去长成的豆田看护锄草,另一半在坡塘上忙。他们的体力毕竟有限,连轴转是不成的,只能轮换着来。
“哗…哗!…”
铁锹落下,泥土抛起,汗水浸润了泥地,太阳晒黑了脖颈。挖掘土方是真正的苦活,一个丁壮从早挖到晚,大概能挖出三到五方土来。主要取决于他用的工具,和要挖掘的地。
像是中间已经清理过的田地,挖起来就轻松许多,只用锹就行。而周围没清理过的荒地,就得铁锹、铁锄、镐头一起上,先松土,再挖掘树根石块,最后才是最容易的挖土。
“起…落…嘿…哟!…”
“砰…砰!…”
一两百斤重的夯锤被十丁重重拉起,再用力砸向地面,将夯筑的土层砸实,发出震撼人心的响声!这就是“众槌齐下”,是群力协作的夯土。
这夯土的工具,叫夯锤,通常以沉重的木头制成,底部镶上石块铁皮增加重量和硬度。这种夯土方式,从前秦修筑驰道的时候,就已经在关东普及了,也是所有修河工程中最主要的修筑办法。这夯实土层,不管是筑底还是筑坝,就讲究一个齐心协力,用力狠砸!
“太一神在上!承负符师,你问有没有组装的踏夯锤或桩锤?你是从哪里听说的?这种器械可稀少的紧。普通的百姓,甚至普通的士族,听都没听过。只有郡里管河的老吏,还有我们这种老河工知道...”
“我想想,魏郡的州郡府库里可能有,那里的好东西有不少。但估计也都放朽坏了…再说,村里乡里筑坝,哪里用得上那种大器械?”
站在围堰筑坝的河边,张承负扛着铁锹,找到大水工李老河。他看着那一次次抛起又落下的夯锤,忍不住问起省力的器械来。而李老河睁大眼,惊讶的看着张承负,摇头道。
“早些年桓帝那会,修筑大的堤坝,确实用过桩锤。那玩意不好造,用木用铁的成本都高。造那玩意的技术,也是打仗的时候用的…”
“打仗的时候用的?您是说…攻城槌?”
“嗯!”
李老河点了点头,有些讳莫如深。他迟疑了会,看了看左右,低声道。
“王木匠可能会造,他以前也是官府的大工…不过以庄里的人力,工匠的数量,不知道几个月才能造出来…造出来也用不了多久,受力的地方很快就会坏。所以,这是没影子的事…”
“桓帝那会修河,还用过一种吊重木、重石的辘轳架子,专门给大坝打石桩用。那个难度也高,辘轳特别容易坏,除非能用上精贵的铁木…”
“木架辘轳?…哦!是带滑轮的起重器!…”
听了李老河的描述,张承负想了会,明白那是什么了。他来这里这么久,还一直没见过这些复杂的器械。原以为是没有,现在看来是制作的成本与技术太高,远没有随便征召的夫役好用。
更何况,灵帝继位以来,朝廷各种买官卖官,官府飞快的腐朽失能,已经完全失去了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这些传承下来的工程技术,也就随之尘封深埋…
“也是!制造器械的成本太高,还不如用人力来干活。小型的水利工程,都是没有太多难的,只需要使劲堆力气!人心齐,泰山移。只要粮食足够,大伙齐心协力,就没什么困难的!…”
张承负点头笑着,又扛起铁锹,下到塘底,奋力开挖起来。一般的丁壮一天能挖3-4方,而以他的体力,挖个6-7方并不难。一个半大少年干的活,就抵两个丁壮,力气大的惊人!
李老河站在坡塘上,看着那个坡塘下挖土的背影,看着那流出的汗滴。他神情复杂的看了许久,才低声赞叹道。
“这个小张符师…原以为只是说说空话,没想到,却是真的带头劳作啊!”
“呼!比起其他符师来,可真是要亲近的多,倒像是自家子侄一样了…这太平道的道,百姓的道,或许真的存在...”
老汉的低语散入风中,丁壮们的劳动口号在伴着震天的锤响,童子们的喊声中则带着稚嫩与认真。众人的脸上都带着笑,一点一点的,把一座希望的坡塘,慢慢修筑出雏形。
当八月过了一半,十五的“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七师兄高道奴,也终于带着四十多个青壮门徒,从东南巨鹿县城的方向买粮回来了。
众人戴着黄巾,带着弓刀,赶着十几辆装满粮食的牛车,行走很是警惕。直到看到太平道的庄子,他们脸上的警惕,才终于变成了兴奋。
“到庄子了!到庄子了!”
“律!律!”
马匹的嘶鸣声,让张承负瞬间起身,从坡塘里两步跳到河坎上,把铁锹竖成了矛。而当他紧张的视线望去,却惊愕的发现,被他支使出去买粮的七师兄,居然带回了一辆两匹马拉的马车?
“这是?两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