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宝宝 作品

第485章 不丢弃 不放弃!!!

第485章不丢弃不放弃!!!

上午7点左右,兵分两路的夏军几乎是同时遇到了敌军,双方交上了火。

好消息是大家遇到的都只是小股敌军,规模仅仅只有几十人,所以对方很快被夏军驱散。

但能碰到敌军,那就说明敌军已经在尝试返回防线了。

并且枪声可能已经吸引了敌军大部队,因此在这里多停留一刻,就多一分危险。

然而等战士们走到掩埋遗体的两处地方后,又遇到了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此时距离烈士们的遗体被掩埋已经过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以“白眼狼”境内的温度和这么长的时间,烈士们的遗体早就出现了严重腐败。

面对这个棘手的情况,领头人一咬牙,决定就地火化烈士们的遗体,带着战友们的骨灰回国。

随后部队开始收集木材,并慢慢将战士们的遗体挖掘了出来。

部队冒着被敌军包围的风险,前前后后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处理完了108位烈士的遗体。

小心的将烈士们的骨灰装入收尸袋,并一一标注上烈士们的名字。

随后这支小部队完成了收敛遗体的任务顺利回国,而这108名烈士,最终也被葬入了烈士陵园,魂归故里。

这让刘之野内心欣慰不少。

…………

战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给予表现出色的个人与集体进行表彰。

像葛小虎、钟兴国、黄光荣、刘本明、谢云龙、于国华、谭红军……烈士王鹏、刘述良……等等英雄事迹还上了报纸,一时间成为了全国都知晓的大英雄。

这一战虽然短暂,但是战争强度一点位不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

于国华就是其一。

自卫反击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于国华便以卓越的战斗表现,获得了“战斗英雄”称号。

反击战开始前,年仅23岁的于国华,刚刚在部队中崭露头角,担任122团二连的一名班长。

于国华所在的122团,承担着攻克白眼狼孟县的重要任务。

孟县,是白眼狼的重要战略据点,防御力量强大。

为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于国华和他的战友们被分配到前线,准备进行穿插作战。

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切断敌人的退路,确保我军正面攻击部队,能够顺利推进。

2月16日晚上,战争的气息已经逼近。

于国华和他的战友们悄悄越过边境,进入敌方控制区。

那天夜晚漆黑无月,只有微弱的星光指引着他们前行,部队小心翼翼地穿过茂密的树林,尽量避免发出任何声响。

他们前往的是748高地,一个敌军的重要据点。

这个高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在这里布置了重兵防守。

清晨6点30分,总攻打响。

战场上炮火连天,火光与硝烟弥漫。

于国华带领的二连奉命从侧翼发动进攻,目的是占领748高地的两个侧翼,为正面攻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敌人的反击来得异常凶猛,子弹如雨点般落在于国华和战友们的周围。

面对这样的困境,于国华冷静指挥,率领战士们逐步逼近敌人阵地,他自己则冲在最前面,亲自端着冲锋枪,带领小队一鼓作气突进。

在748高地上,于国华接到命令,带领一个小队扼守一个无名山头。

很快,四名敌人向他的阵地冲来,企图占领这个至关重要的制高点。

于国华毫不犹豫,举枪瞄准,几枪干净利落地击毙了其中三名敌人,剩下一人也被他的战友迅速消灭。

战斗结束后,748高地最终被夏军攻克,于国华个人一人毙敌7人,这一战让他在部队中声名大噪。

18日的下午,于国华所在的连队突然接到了一项新的作战命令,他们被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关键的7号高地。

这块高地并非孤立无援,它与周边的10号、13号高地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网。

这片高地群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被敌军形象地称为“孟地屏障”,是敌人誓死也要保卫的军事要地。

在这场战斗中,于国华再一次负伤,左臂被弹片击中。

他没有退下战场,反而继续冲锋在最前线,最终带领部队攻下了7号高地。

他的冷静、沉着,以及精准的指挥能力,使得整个连队在多次面临险境

时,都能化险为夷。

战斗结束后,于国华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一级战斗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战后的122团并未急于撤回,而是选择驻扎在了滇省石县这一战略要地。

此地距离硝烟弥漫的战场仅有280公里之遥,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仿佛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于国华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部队上下的一致认可,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战斗英雄。

部队很快便对于国华进行了提拔,让他担任了排长的职务,肩负起新兵训练与战后恢复工作的重任。

然而,此时的于国华却面临着身体状况不佳的困境。

回想起在748高地和7号高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他多次身负重伤。

尤其是右腿的伤势尤为严重,一度让他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医生建议他休养三个月,于国华坚决拒绝了。

他选择留在部队,亲自参与新驻地的建设,石县地处山区,地势复杂,新营房的修建工作异常艰难。

于国华主动参与体力劳动,和战士们一起挖地基、搬运木材。

他的身体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健,但他的意志依然坚韧如钢。

还有烈士王鹏。

战争期间身受重伤的战士王鹏,在关键时刻救下了一名敌国女子,也正是他的这个举动,让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

之后,这名女子为报答王鹏的救命之恩,跋山涉水将他的遗骨送回了他的家乡。

那王鹏是怎么牺牲的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救命啊,救命啊!”

有一天,在边境交界地带,一名叫阮文竹的白眼狼女子惊恐地大叫起来。

她脚下不敢有任何动作,就在不久前,她踩中了“白眼狼”士兵为对抗夏国军队而埋设的地雷。

阮文竹从小就生活在边界上,自她记事以来,她们一家人一直靠着夏国政府提供的救济食物生活。

当时“白眼狼”境内刚刚结束了战争,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就连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夏国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为他们提供救援物资的支持。

那时,阮文竹的母亲经常对她说:“我们吃的食物,都是夏国给我们的,你要记住这份恩情,永远心存感激。”

然而到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却开始频繁骚扰边境。

之后边境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阮文竹的丈夫也被抽调到了前线只留下阮文竹和儿子相依为命。

那天,阮文竹和平时一样背着自己一岁多的儿子,在凉山上去寻找食物。

路上她不敢有一丝大意,因为她知道,这座山上到处都是“白眼狼”军埋设的地雷。

因此短短的一段路,她走得格外小心,但即使如此,她还是踩到地雷了。

阮文竹知道自己必须保持静止,一旦动了,自己和儿子的性命都会遭到威胁。

在绝望中,她只能大声呼救,希望有人能听到前来救她。

“救命啊!救命啊!快来人啊!”

她的呼喊声惊醒了后背熟睡的儿子,也开始放声大哭了起来。

求救的声音在山间回荡,但似乎没有引起任何回应。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阮文竹的双腿已经麻木了,但她依旧死死地站在那里。

“不要乱动!千万不要动!”

就在这时,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她身后传来。

阮文竹回头一看,便发现一个面色苍白,浑身是血的夏国士兵,正一瘸一拐地向她走来。

虽然阮文竹从小在边境长大,对夏国人并没有太多的敌意。

但现在正处于战争时期,所以见到眼前的夏国士兵,她的心中也难免有些害怕,担心那名士兵会趁机攻击自己。

可当她发现,那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缓缓趴在地上拆除地雷时。

阮文竹心中的疑惑和不解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位士兵深深的感激。

“多谢了!多谢了!”她连声道谢,泪水不由自主地从眼角滑落。

这名夏军战士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分神。

他小心翼翼地将周边的土刨开,将地雷露了出来。他的动作很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于割断了引信,成功地将地雷拆除了下来。

“走吧”战士轻声说道。

闻言,阮文

竹便小心翼翼地向后退了一步。

然后连忙对着那位战士表达感谢,但那位小战士却只是摆摆手,让她们赶紧离开。

眼见天色已经不早了,阮文竹就背着儿子转身向着山下走去。

结果还没有走出多远,她就听到了“砰!”的一声巨响。

原来地雷并没有完全被拆除,

阮文竹顾不得多想,赶紧跑回到了那名夏军士兵的身边。

但眼前的一幕直接让她整个人都愣在了那里。

那位刚刚救过自己夏军战士正躺在地上。

他的脑袋上有一个血洞,鲜血正汩汩地流出来,他的右腿也被炸断,露出了里面的骨头。

看着满脸鲜血的救命恩人,阮文竹有些不知所措,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一把抱住眼前的战士,然后哽咽着说:“你坚持住啊,我这就去叫人!”

然而士兵没有回应,只是颤抖着将手伸入怀里,取出了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之后就闭上了双眼。

阮文竹悲痛欲绝,她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夏国士兵竟然会不惜牺牲生命来救自己。

之后她便将这位夏国士兵就近安葬在了一个坑里。

从那以后,阮文竹的心里就一直牵挂着这件事,她发誓一定要帮自己的救命恩人找到他的母亲。

原来,这位英勇的小战士名叫张王鹏,在这次对白眼狼反击战中,他与另外六名战士不幸与队伍走散,之后又被敌军包围住了。

一行人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但没过几天,他的同伴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只有王鹏一人身受重伤,存活了下来。

王鹏不怕牺牲,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中的老母亲。

如果他战死沙场,家里的老母亲就彻底无依无靠了。

面对生死未卜的未来,王鹏心中充满了忧虑,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于是他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写到了一封遗书上。

然而他刚刚写完这封信的时候,敌军就已经再次逼近了,王鹏便赶紧起身往家乡的方向走去。

王鹏带着满身的伤来到了谅山,马上就要回家和母亲团聚了。

但也就是这个时候,命运的残酷却让他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地安息了。

在当前形势下,众多接受爱国教育的青年踊跃报名参战。

谭红军作为其中一员,坚信和平时期的战争应对是军人使命,也是全民责任。

他满怀激情,被委以七连连长重任。

面对前线未知的危险,士兵们多选择留下遗书,寄托未竟心愿。

而谭红军却拒绝此举,他坚信尽管战争残酷,自己定能披荆斩棘,凯旋而归。

临行之际,他的妻子匆匆赶往驻地,叮嘱谭红军:“要继承革命精神,英勇无畏;务必平安归来;即便伤残,我也愿一生相伴。”

这番话坚定了谭红军的决心,他在誓师时誓言,定与队友共赴胜利,安全凯旋。

谭红军将率领七连奔赴前线,该连由十六个单位抽调的战士构成。

虽仅经过一月集训,但他们毫无惧色,誓以满腔热血,为国家奉献一切。

春节前夕的一个深夜,战士们紧急登车,奔赴战场。

途中,军列在边境小镇稍作停留。

车门开启瞬间,浓烈的来苏水与血腥气息弥漫。

那是伤员列车留下的痕迹,随后火车再次启程。

到达战场,七连接获上级指令,需向凉山后650高地执行穿插突破。

这对新组建的队伍尤为艰难,加之身处险峻异国丛林。

谭红军冷静部署,尖兵班持刀辟路,部队紧随其后。

冬末春初作战,“白眼狼”境内温差显著,夏军装备匮乏,感冒腹泻频发。

加之草木茂盛,毒虫肆虐,咬伤剧痛且留疤,旱蚂蟥更是难缠,唯烟熏可解。

艰险环境更磨砺战士意志,队伍勇往直前。

谭红军率队历经四天激战,成功击败当面敌军并。

3月2日,坤子山战役中,他们连七人牺牲,十七人负伤。

战后,七连接获调令,迅速前往40公里外的伯良地区,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战场上的景象令人心碎,牺牲之惨重让谭红军难以承受,他深感心痛。

每一幕的残酷都让他意识到战争的无情,坚定了追求和平的决心。

三个月内,谭红军及其队伍历经战火洗

礼,目睹战争惨烈,斩获佳绩,毙敌逾百人。

接获转移指令后,他们迅速行动,无片刻迟疑,战士们或紧急撤离,或为牺牲战友简葬后摸黑转移。

谭红军在转移后反复核对人数,发现战士大幅减少,心中忧虑。

他牵挂牺牲战友的遗体是否得到妥善安置,担忧“白眼狼”多变的气候会让遗体受损。

回想起战前的承诺,他深感未能带全员平安归来之痛。

谭红军深感悲痛,意识到不能遗弃牺牲的战友。

他坚信,即便战友们已离世,也不能让他们遗落他乡。

因此,他毅然决定重返战场,将战友遗体带回故乡。

脱县被夏军攻克后,七连撤出休整。

谭红军主动请缨,要求重返战场,带回战友遗体。

团政委深知其意,不愿烈士遗落“白眼狼”境内。

当即批准,并调派加强连与民工队支援。

谭红军率队历经六小时艰难跋涉重返坤子山。

战场凄凉,未及感慨,敌炮兵突袭,炮声轰鸣,战友牺牲。

谭红军立即指挥队伍抢运遗体并撤退,敌炮火猛烈追击,直至五里外才停歇。

丛林山路崎岖难行,部分路段狭窄且雨后湿滑,只能单人通行。

担架无法使用,战士遗体被固定在竹竿上,两人一组抬行,陡坡处步履维艰。

为确保队伍不散,他们走走停停,遗体逐渐覆盖泥土。

谭红军的队伍持续前行,夜幕降临,他们被运送队伍超越,人员失散,通讯设备受损。

但曙光终现,次日10点,全员在波沛转运点集结。

谭红军他们成功寻回17具遗体,包括7连与其他部队的战士。

遗体寻回后,辨认工作随即展开。

辨认难度不亚于寻找,烈士遗体经雨水浸泡、日晒,仅两日已浮肿不堪。

伤口外露生蛆,部分遗体面部遭破坏。

谭红军目睹此景,心痛难当,昔日战友竟如此惨状。

确保人员无误,需仔细核对。民工佩戴口罩,以清水清洗烈士遗体并擦干,随后辨认登记。

遗体被白布包裹,装入袋中,小心抬上军用卡车。

战后,7连134人仅126人生还。七连获集体二等功,5人一等功,6人二等功,数十人三等功。

战斗结束后,令谭红军最难忘的就是坤子山一役后获得的那壶水。

胜利转移途中,收到一壶浊水,这是战士们多日来首次见到的珍贵水源。

谭红军见水珍贵,却毅然让给伤员,自己与众人以草茎树皮充饥。

伤员们亦谦让,水壶轮转无人愿饮。

直至有人猜疑水被敌军下毒,众人方匆忙争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