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泛轻舟 作品

第154章 灵水

  面对清衍的疑问,无忧和小白也向苍月心吟投去了期待的目光。

  他们是跟着许轻舟走了万里路不假。

  按理自当是见过世面的,可是他们兜兜转转终究不过走在这苍月的一亩三分地上。

  说到底,只是一只井底之蛙罢了。

  虽然,他们的组合在凡州,已经近乎无敌。

  在这个地界,春来他们不高声语,哪个虫儿敢做声?

  但终究只是和虫比,浩然世界十州八荒四海,于他们而言,太大,太阔,一切都是未知的。

  苍月心吟摸着小下巴,想了想,说道:

  “我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毕竟我无灵根,不可修行。”

  “我看旧朝史册记载,灵溪里流的是灵水,灵水自东海仙山而来,带来了无尽的天地灵气,它所过之处,灵气会扩散到大陆的每一个角落里。”

  “灵溪断流,便就没有灵气的补充,天地间的灵气就慢慢变少了。”

  “而天地灵气是修行的必备因素,灵气少了,可不就无法支撑修行者破开元婴了呗。”

  说完她很认真的点了点头,像是在自我肯定。

  “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样的。”

  三人听闻,眼中稀异的目光更甚,仿佛又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认知之外的另一幕。

  “原来是这样啊,所以凡州贫瘠,并非是因为凡州真的就不如别的州,只是凡州离灵江太远,灵溪到了这里,就断流了。”小无忧分析道。

  小白插话,“嗯,真神奇,你说我要是跳到灵江里修炼,修为是不是会噌噌的涨啊。”

  清衍很认同的点头。

  “对,有道理,可以试试。”

  许轻舟听闻,不由扯了扯嘴角。

  听听,这都是些什么虎狼之词,一个干涸的河床都能尚且如此诡异,真要是灵江水在其中流,人下去,还有命吗?

  他深吸一口气,寒意在晚冬蒸蒸日上。

  但是他能感受到,站在这干涸的河床畔,天地间的灵气似乎真的浓郁了些。

  清爽了些......

  苍月心吟所说,出自史册,而他所知道的和她说的,自也大差不差,也是来自一些流传至今的古籍。

  如此看来,此事可能真并非谣言。

  毕竟在很久很久以前,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也是曾经诞生过圣人的。

  灵江自东海而来,入归墟,横贯整个浩然大陆。

  将浩然大陆一分为二,划出了两个天下。

  灵江以南,人族十州并立,灵江以北,八荒妖兽聚集。

  两大阵营就此对立。

  沿途有八条支流,南北各四条,八条支流,又各分三道,为溪。

  地下,亦有无数灵泉交错,完美的形成了一个生态内循环。

  这么一想,灵水带来天地万物修行的灵气,这样的说法,确实不无道理。

  至于真理,等以后看了,也就知道了。

  收起思绪,收回目光。

  “走吧!”

  他唤上几人,转身朝着山下走去。

  这山是他最先爬上来的,也是他最先走下去的。

  几人自是没有多想,赶忙跟上。

  只是三娃依旧有意无意的扭过头,恋恋不舍的看着那干涸的河床。

  “师傅,我们这么走下去,有一天,会看到灵江吗?”

  许轻舟不假思索道:

  “会的,水往下流,人往上走。”

  无忧弯着眉,欢呼道:“那太好了,到时候我一定要好好看看,心吟姐姐口中的江面千里,浩瀚如海会是一番怎么样的场景啊,”

  小白接话,“别说了,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许轻舟只是笑笑,未再说话。

  苍月心吟跟在身侧,也没有出声,不过眼神中却满是复杂。

  一半是羡慕,羡慕他们自由自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一半是难过,难过自己画地为牢,想去哪里都去不了。

  ........

  一行又踏上了归路。爱读免费小说app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cdn.y13398281206.co/apk/aidufree.apk 爱读免费小说app更新最快,无广告,陈年老书虫客服帮您找想看的书!

  “咳咳,二位大人,还想看戏呢,小心自己先入了戏中.....”

  “大人......”

  许轻舟的忘忧先生名号,是从天霜城流传出的,而天霜离此地亦有数千里,消息流传自然没那么通达。

  再加上,许轻舟在名声鹊起之时,选择了远行,离开了天霜一去不回。

  后在云城,也只停留了数月。

  随后一走便是四年,期间隐姓埋名,销声匿迹。

  所以这京都之地,知道忘忧先生的屈指可数。

  百姓自不用说,哪里曾听闻。

  就是这朝堂之上,除了六位国公,十二王,三大士族,和六部尚书,左右丞相以外,还知道的人,怕是不过五指之数。

  所以此时听人提及,对于忘忧先生众臣自是好奇的。

  特别此人,可是苍月心吟这位公主亲自去接回来的,这样的礼遇,在苍月可不多见。

  ...........

  “先生,快看,那就是圣人的雕像,凡州曾经唯一的圣人,书圣苏弑之。”

  苍月心吟指着远处一座高耸的石像激动道,眼中满是崇拜。

  许轻舟亦远眺,小声重复。

  “苏弑?”

  “先生错了,不是苏轼,是苏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