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章 人满为患
因为房遗爱上一次讲学的内容太过劲爆,在国子监乃至长安都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尤其是在读书人的群体中更是议论不休。免费看书就搜:看书屋
即将到来的下一轮讲学也备受瞩目。
房遗爱将自己讲学的内容发表到了官报上之后,他在读书人圈层里的风评也发生了变化。
长安的读书人也对房遗爱的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官报不只是会在长安城里扩散,这一期官报一如往昔会迅速派送到大唐各地。
如今官报就在派送到各州府的路上,可以想象等到这一期官报传到大唐各地会引起多么大的反响。
这一期官报可以说是对人们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
其实,房遗爱更期待的是这期官报会在江南沿海引起什么样的反响。
长安、洛阳距离大海太过遥远,不但对海洋缺乏认知,相对也更加保守。
如今,江南沿海虽然还没有出现海上陶瓷之路的繁盛,却已经产生了海上贸易的苗头。
可见江南人正已经对大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勇气有魄力去探索。
所以,房遗爱觉得这期官报肯定会对江南带来不小的影响。
如果朝廷没有组建船队出海的打算,说不定江南人会组建船队去冒险验证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大球。
当然了,如果朝廷不组建船队的话,也轮不到江南商人组建船队,晋阳公主可比任何人都积极。
房遗爱的讲学愈加的火爆,甚至在大朝会上讲学,这也使得更多的勋贵官员对房遗爱的讲学感兴趣。
国子监从来没有这么备受瞩目过,国子监的官员们却感到很煎熬。
因为想来国子监听房遗爱讲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根本应付不过来。
延经阁就这么大,光是国子监的学子们就够拥挤了,哪能挤得下那么多人?
但是,长安城最不缺的是什么?
长安城最不缺的就是达官贵人。
国子监的官员们也只是算的上清贵,并没有多大的权势,哪里敢拒绝那么多达官贵人?
到了房遗爱讲学的日子,国子监变得格外的热闹。
在房遗爱讲学之前,国子监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
薛仁贵提前带着侍卫前来布防,走进国子监的时候,他的脑袋都大了。
怎么这么多人?
这给护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难度大也得干,薛仁贵开始布置起来,把守住险要位置,同时还要检查现场有没有弓弩。
弓弩才是最大的威胁,只要现场没有弓弩,有他在皇帝身旁,他不信有人能冲上来伤到皇帝。
仔细甄别了一番之后,薛仁贵也不由松了口气。
虽然现场看上去人很多,不过多出来的人却都是熟面孔,都是长安有头有脸的人。
时间差不多了之后,房遗爱这才带着书稿离开了左侯卫,恰巧碰到了前来请他的内侍。
于是,房遗爱就随着李治一起前往国子监。
国子监大门前,国子监祭酒正一边抹着头上的汗,一边忐忑的等待着。
原本国子监祭酒是一个很清贵的官职,既受人尊敬,又不会牵涉进什么麻烦事,堪称养老的绝妙官职。
但是,随着房遗爱的到来,这一切都变了。
“老臣恭迎陛下!”
李治从御驾中走了下来,笑道:“祭酒不必多礼。”
祭酒有些忐忑的禀报道:“陛下,国公,国公的讲学不但引起了学子们的浓厚的兴趣,还引得很多官员、勋贵都想来听。”
“老臣拦也拦不住,延经阁内外也挤不下那么多人,老臣无奈之下,命人在外面临时搭了一个高台,国公可否在高台上讲学?”
还没等李治说话,房遗爱已经笑呵呵的说道:“祭酒大人做的好,是我考虑不周了。”
“之前我在延经阁内讲学,外面的学子就听不清也看不清楚,在外面的高台上讲学的主意甚好。”
虽然房遗爱说的很好听,但是祭酒悬着的心却还没有落下来,因为皇帝的意见才最重要。
房遗爱在外面的高台上讲学,也就意味着皇帝也坐在外面听,而且还是坐在台下听,皇帝能乐意吗?
李治倒还真没想那么多,如果是别人这么做,他或许会心有芥蒂。
李治也很高兴,笑呵呵道:“来听晋国公讲学的人,这么多啊?这是好事!大家都多来听晋国公讲学,能有开阔眼界,有所启发。”
“你这么安排挺妥当的。”
祭酒听了这才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赔笑道:“老臣来不及请示就擅自做主,实不应当。”
房遗爱看出祭酒的忐忑,笑着安抚道:“祭酒大人言重了,我是国子监博士,在国子监就归祭酒管辖。”
“我来国子监讲学也不想给国子监添麻烦,祭酒怎么安排合适就怎么安排,我都没意见的。”
祭酒连忙拱手道:“岂敢,岂敢。”
李治笑道:“这可不是添麻烦,晋国公来国子监讲学,也大大的提升了国子监的声望。”
祭酒陪笑道:“陛下
说的极是,国公讲学备受瞩目,老在外面讲学也不是办法。”
“陛下乃是九五之尊,怎么能坐在外面呢?国子监是不是建个更大的厅堂供国公讲学?”
李治听了不由感到眼前一亮,没想到一向迂腐的祭酒竟然提了这么个好主意。
“卿所言颇有道理。”
房遗爱听了却摆了摆手,笑道:“大可不必!”
“今天之所以来了这么多人讲学,不过是因为我所讲的世界地理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其实,大多人也只是来凑个趣,下次来听我讲学的人将会锐减,到时候,祭酒就不用为听课的人太多而发愁了。”
世界地理这堂课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当然震惊、新奇又有趣,但是讲起了物理学、数学,他们还会觉得有趣吗?
只怕,他们只会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
所以,房遗爱才不赞成在国子监建一座更大的厅堂。
可别皇帝刚刚决定建一座更大的厅堂供他讲学,转眼就没几个人来听课,那不是闹笑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