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372章 福建局势

第372章 福建局势

宁海生听了两人说话,心中一时有些愣住了,他不太理解为何这两个朋友会如此愤慨,他对于‘红毛’的文化和信仰并没有太多兴趣,毕竟眼下最重要的还是会试。

可他并不想显得太过冷漠,于是随便附和道:“这些蛮夷不过是未开化之人,哪里懂得我大明的礼仪制度呢。前些日子,我父亲还纳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娘子,难道哪个长辈会说这不对吗这些‘红毛’不信祖宗之法,倒信他们自己那套,真是可笑。”

叶文点了点头,似乎很赞同胡匡杜的看法,继续说道:“是啊,‘红毛’不过是些外邦蛮夷,哪里懂得我大明的‘天理’。你看我父亲那些长辈们,年纪大了,但还总是用祖宗的规矩教导我们。你说这些‘红毛’,能懂得什么我倒觉得,不必和他们争论太多。”

胡杜也附和道:“正是,宁兄,你来之前,我们听到书院里有些人开始讨论‘西学’,还有‘红毛’的信仰问题,心中不免有些气愤。毕竟,我们大明自古以来礼仪盛行,岂能随便让这些外邦人乱说”

然而,宁海生的注意力却早已从‘红毛’的议题上转移到了会试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太多兴趣参与这些讨论,因为他心里最为关切的,还是即将到来的会试。

尽管这几天他与朋友们有过几次交谈,但每一次他都未曾真正了解书院的情况,尤其是关于会试的细节。他深知,这次的会试决定着他未来的命运。

于是,他再次开口,带着几分焦急和期望,问道:“叶兄,胡兄,你们听说了吗会试的具体安排是什么是否已经确定了时间和规则”

叶文和胡杜见宁海生这么着急,心中也不禁有些动容。叶文思索片刻,才说道:“会试的具体时间还没有正式确定,不过应该就在这个月内进行。至于规则嘛,听说会与之前有所不同,可能会有些新的变化,但我们这些人也只是听说,具体还得看之后的公告。”

胡杜也点了点头,补充道:“不过,不管怎么变化,咱们这些举人终究是要面临一次严酷的考试。你我都知道,书院中的每一位举人,都有着中状元的期望,只希望这次能够顺利,别让自己后悔。”

“叶兄,胡兄,我听说这次春闱改了,增加了许多科目,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宁海生看着两人,微微拱手,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和期待,忍不住询问道。

叶文将和胡杜两人相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胡杜先开口,脸上满是热切和激动:

“听说是陛下亲自主张的,科举作为国家的大计,关系着天下士子的前途,也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根基。陛下认为,科举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几科,应该增加一些更为实际的考试内容,来培养更多能够服务朝廷的才俊。”

胡杜稍稍停顿,脸上带着自豪和喜悦的神色道:

“据说这次增加了明法、明算、史科等几个科目,涵盖了法律、行政、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要让那些学子不仅仅精通诗文,更能够理解治国理政的复杂性。除此之外,陛下还特别为我们争取到了更多的名额,听说今年的录取人数会大幅增加,这不仅是为了加强人才储备,更是为未来收复失地、恢复国家之力做准备。”

胡杜一谈到这个话题,便显得非常激动,他的眉飞色舞完全掩饰不了内心的喜悦。尽管这些新增的科目大部分他并不精通,但听到陛下为士族争取更多的机会,他还是忍不住心生兴奋。

毕竟,科举是每个士子的命运,而每增加一个名额,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对于像胡匡杜这样已经年纪渐长的士子来说,名额的增加无疑是一种福音。

宁海生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感慨,在这动荡的时代,能够通过科举进入朝廷,成为一名有权有势的官员,绝对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而这次春闱改革,显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也让他不再那么焦虑自己可能面临的落榜困境。

“陛下是真心为咱们士族着想,毕竟能为我们争取更多机会,增设科目,是他用心良苦的一手棋。”叶文将此时插嘴,低声说道:

“听说一开始,那个姓吴的内阁首辅还不同意此事,坚决反对增加这些科目,觉得科举本就已经太过繁重,何况增加科目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士子涌入。可恨的是,吴首辅这种老家伙,始终固守传统,不思进取。”

叶文将一边讲,一边摇头:“不过好在陛下据理力争,最后还是说服了他,才最终推动了这次科举的改革。”

叶文将话音一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意:“更重要的是,增加的这些科目,肯定会分走不少原本竞争激烈的名额。我们的竞争会少很多,机会也就更多了。”

宁海生听完两人的话,心中渐渐放松了下来,虽然自己出身不算差,祖父曾中举,尽管未能在会试中如愿,但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也通过关系得以担任知县之职。

家中传承的读书风气和良好的教育,让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眼光和见识也颇为深远。只是在过去几年的科考中,屡次失利,给了他不少压力,使得他对这次春闱有些忐忑不安。

“唉,真不明白,那个姓吴的内阁首辅,居然如此固守旧制,不肯为我们争取一下。”宁海生听完叶文将的话,忍不住愤愤不平地说道:“国家刚刚太平,百废待兴,难道到了这个时候,读书人不该为国家效力吗为什么他总是这么斤斤计较”

他略微提高了声音,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叶文将和胡杜面面相觑,显然也理解宁海生的心情。

作为士族子弟,他们也一直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举始终是他们出头的唯一途径。

国家安定之后,他们自觉有责任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而科举制度改革的推进,显然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增加实际应用科目,来培养更多合适的官员。

胡杜抬手捋了捋胡须,叹了口气:“吴首辅那人啊,总是顽固不化,固守着那些成规,不知时代变迁。可是陛下做了这次调整,虽然有些阻力,但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士子可以安心备考,心里有底。”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道:“改革是为了国家长远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某些人的私利。我们读书人,若是连机会都没有,怎么能真正为国家出力呢”宁海生点了点头,心中涌上一股澎湃的力量。陛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甚至为了恢复失地,收复那些沦陷的疆土,而身为读书人的他们,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刻,肩负着复兴大明的责任。

“希望这次我能顺利通过,成为陛下的栋梁之才。”宁海生暗自下定决心,目光坚定起来:“既然科举已经改革,我们的机会就更多了,我们也必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韦显站在船头,凝视着眼前的江面,微风轻轻拂过,带着一丝潮湿的海气。随着商船逆流而上,远处的山峦和岸边的村落逐渐变得模糊,而船上的其他三人正默默地忙碌着,偶尔抬头查看四周。

他心情颇为复杂,此行并非轻松之事,自己这次的伪装能顺利过关,完全依靠之前的准备和对局势的精准掌握。他与这支商队并无太多联系,不过商队的性质十分特殊——专门从事海上走私贸易。

由于船队通常与一些地方海盗军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韦显此行并未遇到多大的麻烦。

经过一番巧妙伪装,他被当作是来自南洋的海盗头子,商队中的船员们自然不敢过多探问,甚至没有对他表示任何怀疑。船上众人虽然警觉,但一旦看到韦显身上的标志性衣物和举止,他们便安心了——这正是他们惯常接触的“同行”。

商船一路向北,最终抵达了漳州府的外码头。韦显走下船,眼前的漳州依旧充满了喧嚣与活力,但与他之前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情报相比,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生警觉。

城门口的守军,明显比之前所说的多了许多,身穿重甲的士兵眼神锐利,警戒森严。韦显略微皱了皱眉,心中不禁猜测:这一切是不是郑森早有预谋,提前加强了防备

商队的领头人带着一群人,他们和韦显同行,来到码头旁的一处木板房。几个身穿粗布衣服的家丁守在门口,看到商队到来,他们立刻上前打招呼。

房门随即被打开,里面的军官走了出来,脸上带着笑容,似乎早已等候多时。那位军官目光扫过商队的成员,看到领头人时,面带微笑,立即迎了上来,打了个招呼,随即不再说废话,示意大家进城。

韦显站在队伍的后面,心中明了,这支商队与漳州城驻军的关系,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商队能够顺利进入漳州,显然与驻守在此的将领们有着深厚的利益联系。

而事实上,这样的商队并非唯一的走私集团,郑家的势力早已在这个区域内扎根,商队的贸易往来与郑家的军队紧密相连。

若没有这些将领在背后支持,凭借郑军强大的海上力量,连海盗都难以存活,更别提这些依赖走私维生的商人了。尽管郑军一直宣扬要封锁海岸线,但事实却是,走私、贸易、甚至劫掠的行为一直存在于这片海域。

而郑家的部队虽然不时加强防备,但民间的贸易与走私依旧风生水起,几乎没人能够完全制止。韦显暗自思索,这其中的缘由,恐怕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进入漳州城后,商队的领头人和那位军官一起走向城门附近的一座仓库。

仓库周围的搬运工和商队成员显得格外悠闲,似乎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日常的活动。韦显与手下的三人被安排在仓库外等候,虽然并无什么特殊安排,但这片区域的气氛却让他感觉到一丝不安。

周围的搬运工们似乎对于这里的情况很熟悉,大家都像是早已见惯了这些交易。他显并没有急于进入仓库,而是选择在外面等候。

他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同时也小心地听取着附近人的闲聊,从他们零散的对话中,韦显很快察觉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动静。

“最近,郑鸿逵似乎察觉到什么了,已经下令加强防范。”一名搬运工低声说道,脸上带着些许紧张:“听说马上会有一支郑军的增援部队过来,说是共同防范朝廷的突袭。”

“哼,防范朝廷还是防我们这些走私商队吧!”另一名搬运工冷笑着说道:“我听说,郑家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他那边的粮草已经开始积累了,应该很快就会有动作。”

韦显皱了皱眉,心中一动,这些家丁和商队成员的谈话,他并不完全相信,郑森的动向一向难以捉摸,郑军的调动背后,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防备外敌。

另一名搬运工低声说道:“听说郑家那些狗日的,早有安排,甚至有人提到,若发生战斗,咱们这些走私商队的退路恐怕都没有了。你看,这儿的防备是不是也太严密了些”

这番话引起了周围人的讨论,有些人甚至开始打探,是否能借机转移到广东那边,以避开可能的冲突。

有人还提到,郑军的水师也在加紧训练,一旦爆发战斗,福建的局势必定更加紧张,商队的生意可能受到影响。

福建的局势可能比韦显预想的更加复杂,郑军的调动显然不是单纯为了防御海盗那么简单,他必须加快进度,尽早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能在这场复杂的局势中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