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对决
第361章 对决
然而,张煌言的心中却早有决定,他微微皱起眉,目光锐利地扫视了一圈,声音变得低沉且有力:“不,这一仗,必须打!”
他的语气中没有任何犹豫:“若是我们现在不与清军决一死战,堵住他们在城内,清军的主力必定会因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决断。届时,主战场上的形势将愈发复杂,我们不能让局势陷入更深的僵局。”
张煌言的眼神愈加坚定,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锐气:“各位,城内的满洲兵不过五六千,而其他大部分都是包衣兵。那些狗奴才不过是穿了件甲,拿着把刀,有什么可怕的我们有一万多精锐兵力,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再加上五六千辅兵,这样的兵力难道还不能和鞑子正面一战吗”
他扫视了一圈,不容置疑道:“这些天,我们一直在故意示弱、麻痹敌人,目的就是引诱他们主动出击,来决战。如果现在我们一退,所有人都会看穿我们的意图。将士们会怎么想陛下会怎么看我们”
张煌言的话音落下,气氛一时凝固了。他目光扫过每一位将领,沉声说道:“我们不能再拖延,不能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我们要与清军打一场正面战斗,不仅仅是为了胜利,更是为了让全军上下都看到我们的决心和力量。
谁敢挑战我我大明天军的威信,谁便要为此付出代价!诸位,明日决战!无论是胜是败,这一战,都必须打!”
此刻,高杰的心中同样充满了急切的渴望,他深知,眼前的机会对他而言尤为重要。比起其他将领,他更加迫切需要获得足够的战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更渴望能在这场战斗中通过直接击败清军,提升自己的声望,获得朱慈烺的重视。
毕竟,他很清楚,若自己无法在关键时刻立下赫赫战功,纵使朱慈烺有意扶持他,也会因势力的局限而难以真正提拔。
因此,这一战,关乎他未来的仕途,也关乎他在朝中声望的高低,甚至是能否真正被朱慈烺所倚重。
他目光凝视着面前的地图,心中做着盘算,但整个战局扑朔迷离,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
张煌言站在高杰旁边,看到营中将领们陷入沉默,他的心中反而是一阵松了口气。这种沉默表明,大家都在深思,大家都能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性,心中自然也充满了不安和压力。
正是如此,张煌言才更要在这一刻抓住了机会,若能利用此刻让大家统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凝聚共识,那么就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军队的整体优势。
“现如今东面局势对鞑子不利,多尔衮想要先在这里拉走兵马,然后和陛下决战,咱们绝对不能让他们得逞。”张煌言语气坚定,目光如炬,向众将领发出了指令:“鞑子估计明后两天便会开始进攻,我们必须严阵以待,耐心等待鞑子露出破绽。”
他没有急于宣布进攻,而是依靠冷静的分析判断,决定以守为主,待时而动。他深知,此时的关键不在于主动出击,而是要让敌人先暴露出破绽,然后再一举反击。
毕竟,战争的真正胜负并非单纯依赖兵力,更多的是看谁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谁能在关键时刻做出精准的决断。
“到时,我亲自率领一千骑兵分布于两翼,作为进攻主力,高杰你亲自指挥火器营防御清军冲击,孙智你指挥其余战兵列阵迎战……等时机一到,再阻击清军的突围。”张煌言的声音低沉且充满力量,他的指挥和决策展现出一种高度的战略眼光。
高杰听完这些安排,内心却暗自感到一阵沉重,他理解张煌言的判断与决定,但也清楚,这场战争的成败,将不仅仅取决于计划的执行,而更在于双方对时机的把握。
虽然敌我双方在力量上似乎势均力敌,甚至在某些方面,明军略占上风,但战场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
“在我军攻下娘娘宫城第五日一早,天气阴沉,盖州城清河东面的低矮山脉西麓,清军近两万人马已经摆好了迎战的阵型。”张煌言简洁地报出了敌军的动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逐渐变得紧张,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眼前即将展开的大战中。
自从明军成功攻下娘娘宫城,局势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洛尔的进攻暂时被遏制,而济尔哈朗在盖州的诱敌之策并未奏效,反而使得张煌言和高杰成功将他们困在了盖州城内。
多尔衮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极为乏力,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在局势逐渐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多尔衮最终决定将一切赌注压在与朱慈烺的决战上,寻求一举逆转战局的机会。
朱慈烺对于与清军的野战非常重视,他深知这场战斗将决定未来的大势。尽管多尔衮麾下仍然拥有万余精锐的八旗甲兵,以及索伦等部的数千新兵,甚至是藩兵,稍具战力的绿营军也还有接近一万,但明军此时并非处于最有利的局面。
由于在外线作战,朱慈烺还必须分兵守卫盖州和娘娘宫,能够集中调动的兵力相较多尔衮而言并无太多优势。
虽然满清的实力大不如前,甚至仅剩下入关时的三成左右,但此时的明军正面临着多重压力。
盖州的防守尚未稳固,娘娘宫的战况仍不明朗,而清军也没有因此停下脚步,朱慈烺在此时不仅要防守外线,更要考虑如何应对多尔衮的进攻。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朱慈烺和张煌言的战略布局显得至关重要,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精准地预测清军的下一步动作。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若他们能够有效发挥出火器营的防御优势,或许能够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
随着明清双方的军队渐渐逼近,战争的气息愈发浓烈。
朱慈烺站在明军阵前,目光冷静地扫视着整齐的队列,他的心中波澜不惊,尽管面对的是清军骑兵如云的威胁,但他早已准备好迎接这场战斗。
在他看来,无论如何,明军的军阵已经构建得无懈可击,眼前的这场决战,胜负几乎已定。
在军阵的最前方,三行密集排列的火枪手排列成横线,身形挺拔,手中握着长长的火枪,每个人都神情专注,等待着第一声命令的到来。
这一列队伍,是明军进攻的先锋,火枪的威力将为后方的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紧随其后的,是三十门虎蹲炮和十五门四磅炮,排列得整整齐齐,炮口指向远方,虎蹲炮矮小而稳固,四磅炮则显得更加灵活。每一门炮前,都有一面大盾牌架设在地面上,成为对敌箭矢的第一道屏障。炮手们已经准备就绪,他们各司其职:有的手握点火叉棍,准备随时引燃火药;有的忙碌地装填炮弹,清洗炮膛,调整炮位。
每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确保火力的最大化释放。这几十门火炮,是朱慈烺精心布置的核心火力之一。火炮的威力,在明军革新火器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益于朱慈烺推行的火药配方改良,虎蹲炮和四磅炮在近战中的射程和火力密度比以往强大得多。
尽管火药的质量和配方相较于后来还不算完美,但相较于之前不甚合理的黑火药配方,已经是一次质的飞跃。火炮的优势将为火枪手提供支援,使得敌人在短时间内难以接近。
明军的阵型并非仅仅依赖火力支援,阵中的左右两翼分别配置了五千骑兵,骑兵不仅是军阵的防护力量,关键时刻,他们更是进攻的主力。骑兵的快速机动性和冲击力,将是清军骑兵难以防范的致命打击,当敌人发起冲击时,骑兵们能够迅速绕到敌人侧翼,形成包围之势。
在军阵的核心部分,则是由弓箭手、长枪手、刀盾手组成的近六千人的精锐正兵。他们整齐地排列在中央,按照小方阵的形式部署着,十多个小方阵在阵中错落有致,每个方阵都有特定的任务,整体阵型稳如磐石。
这一部分的力量,正是明军能够打破敌军防线、形成有效打击的基础。每个战士都经过精心的训练,不论是长枪的刺击,弓箭的射击,还是刀盾的格挡,都精益求精。
这些士兵不仅是阵型的骨架,更是战斗力的核心。经过几天的侦察,朱慈烺已经充分掌握了敌军的动向。他知道,清军的骑兵虽然数量庞大,但火器部队相对较弱,尤其是清军的火器水平远远不及明军,显然还没有完全适应现代战争的节奏。
朱慈烺对这支清军的骑兵并不担心,他清楚,在战术严密、火力强大的明军面前,清军的骑兵很难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优势。更何况,火枪手和火炮的配合,将为明军创造出足够的火力压制,打击清军骑兵的机动性。
当然,朱慈烺并没有完全忽视潜在的危险。为了以防万一,他特意在军阵的后方预备了一支骑兵队和奇兵队,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待命,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援或展开突然袭击。
这一切的安排,都显示出朱慈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战争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智谋的较量。敌人即使强大,若无法充分发挥优势,依然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
朱慈烺没有要求士兵们搭建防御工事,这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首先,挖掘防御工事会消耗大量兵力和时间,战士们会因过度劳累而影响战斗状态;其次,朱慈烺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进攻,引诱敌军出击。
如果在阵地上与敌人硬碰硬,反而会让敌人退缩,这对朱慈烺而言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结果。
他希望能通过一场大战,彻底打击清军的士气和信心,为了这个目标,他必须逼迫敌人做出决断。
与此同时,另一端的多尔衮,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精密的布局。为了增强大军的战斗力,他选择了背山而战的位置,企图借山地的优势形成对敌人的压制。
辽东地区的长白山山脉余脉虽然不如主脉陡峭,但依然有着一定的地形优势。多尔衮计划在适当时机佯装溃退,诱敌深入,一旦明军追击过来,他就会借着山势的遮掩,突然转身反击。
此时,站在山顶上的骑兵和步兵将拥有远超平地的冲击力,这一策略便是多尔衮的杀手锏。但朱慈烺并不急于判断敌人的战略,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耐心和时机。
多尔衮选择背山而战,虽然增加了清军的攻击力,但同时也暴露了敌人战术上的依赖性。如果明军能够快速识破并巧妙应对,那么清军的优势就会瞬间瓦解。
朱慈烺目光锐利地扫过眼前的战场,指挥帐中的灯火闪烁,映照着他微微皱起的眉头。安排完大军的布阵后,他站起身来,走到帐外,眼神转向了东边那片隐约可见的清军大营。
远方天色阴沉,云层低垂,笼罩着旷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沉寂的气氛。在那片辽阔的草原上,两军的哨骑再次发生交锋,冲突频繁而短暂。几乎每一次,都是明军骑兵假装败退,主动示弱,似乎都在试探着敌人的底线。
虽说这些小规模的遭遇战并不会对两军造成实质性损害,但却暴露了双方的谨慎与戒备。
朱慈烺知道,这样的局面已经延续了好几天,双方都小心翼翼,不敢贸然展开大规模的冲突。每一次交锋后,双方都迅速撤回部队,除了在荒草地上留下几具尸体,似乎并未造成太大的伤亡。
在战场上,明军的骑兵力量本就不如清军那般强悍,朱慈烺深知这一点,若是在这关键时刻贸然消耗骑兵,势必会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大战。
因此,他严格命令麾下将领们,尽量避免与敌方骑兵发生过多接触,保留兵力,等到关键时刻再出奇制胜。
然而,若清军敢越过阵线,试图骚扰或偷袭,那他绝不会手软,必须给予迅速而强有力的反击。
士气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至关重要,任何一次因懦弱而不反击的举动,都会在士兵心中埋下动摇的种子。
朱慈烺的思维虽然清晰,但他并不低估多尔衮的战术能力。
尽管清军在这些小规模的交锋中未能占得上风,朱慈烺心中深知,明军眼前的敌人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对手。
多尔衮是一个非常有耐性且冷静的将领,他并不会像一些急功近利的指挥官那样,为了一时的胜利而轻易展开大规模战斗。
而且,朱慈烺知道,多尔衮也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他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侥幸而轻举妄动,反而在等待时机,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