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381章 进军

第381章 进军

四天后,午时三刻,李霄林和郑鸿逵率领兵马赶到漳州府西北方向的靖南县。但此时的靖南城,已经变得空荡荡的,洪旭所部的千余驻军早在前一天便已溃逃。逃兵们一路四散,沿途肆意劫掠,许多家境富裕的商户和百姓,甚至被洗劫一空。

洪旭军中不少士兵趁乱逃离,仅林昌峰派出的哨马就拦截到了超过二十名的逃兵。

“这些逃兵所言,关于洪旭的情报,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李霄林眉头紧锁,低声对郑鸿逵说道。

两人之间的默契已然形成,张名振没有做声,静静地听着,心里却也在盘算着未来的局势。

如今的靖南城已经不复当年,四面楚歌的洪旭,显然已经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接下来,就是该如何掌控这些动荡的力量。

“我们要趁势而上,务必尽快消灭残余的敌军,清扫周边的叛乱势力。”李霄林的眼神愈加坚定,只有尽快稳定局势,才能为接下来的作战争取更多时间。

据情报所示,洪旭麾下的各部军队似乎已然集结在了漳州通往泉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华安”。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战略节点,掌握了华安,就等于控制了通向闽中的命脉。洪旭此时将兵力集中在此,显然是有备而来。

根据现有的军情分析,洪旭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五千,而这些兵马中的一大部分,却是洪旭近期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

对于这批士兵的质量,军中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刚刚从民间召集而来的,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武器和甲胄更是粗糙至极。大部分士兵手中的兵器不过是些简陋的刀枪,几乎没有一副完整的甲胄,而那些逃兵,正是从这些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中流失出来的。

不过,洪旭的部队中,也不乏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骨干力量。总共两千余名精锐兵马,这些士兵拥有着相对精良的兵甲和武器,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堪称是支撑战斗力的核心。

与此同时,洪旭在华安城内积攒了大量的粮草,而随着郑鸿逵图谋不轨的消息传出后,洪旭便开始加强了城墙的防御,强征了不少民夫修补加固城池。对于他而言,这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面对可能到来的大战。

毕竟,华安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若是能稳住这里一段时间,凭借地势的优势,守住这座城池也并非不可能。只要能够借此时间,找到反攻的机会,或者进行有效的撤退,洪旭便能够保持自己的生还希望。

然而,形势依然复杂且充满变数。郑鸿逵的主力大军正在被郑芝龙拖延在闽西,短时间内无法前来支援,这让洪旭看似在短期内占据了主动。

但张名振若是带领大军全力而来,华安的防线恐怕难以支撑太久,洪旭就算是在这里做出顽强抵抗,最终被突破的可能性极大。

洪旭知道,自己绝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华安的防守上,他并没有为“为了大业献身”的高尚情操做好准备,早已为自己留足了灵活应对的后路。

与此同时,郑军的斥候可不是什么吃干饭的角色,洪旭依靠这些人已经打探到了一些关于明军的情报,了解了敌人北上的主力大致情况。

郑鸿逵的军队已经反正,原本郑军派出的支援力量不过两千兵马,加起来也仅仅三千余人,这些兵力虽然看似不弱,但也仅仅是针对一部分敌军的应对之策。

而漳北的高山大川错综复杂,地势险要,山川阻隔,他又熟悉这一带的地理环境,这无疑让洪旭占据了地形的优势。

在这种局势下,洪旭心中升起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何不主动出击或许能在这场较量中占得先机,给明军造成沉重的打击。但这风险太大了,虽然洪旭此时手握华安的防守优势,而郑鸿逵的人数虽少,却仍不可小觑。

郑鸿逵若进攻城池,他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损失惨重,尤其是在明军的后续支援到达时,战局的变化将更难预测。

因此,洪旭盘算得极为周密,一旦明军有所动静,他便准备带着麾下的精锐兵力,在合适时机发动伏击。

若能成功击溃明军的主力,甚至能迫使张名振退兵,便能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时间,若战局变得不利,他则准备带着精锐部队迅速撤离,转进潮州,保存实力。对于洪旭而言,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关于生死的较量,更是关于未来政治生涯的赌注。

若是这场战斗以失败告终,倒也无妨,至少他还可以以“主动出击,牺牲自己”为由,获得一定的同情与理解。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若能取得一定成果,也能够证明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不会让自己显得过于软弱。

张名振当然不会知道洪旭心中所盘算的一切,他从来没有料到对手会如此灵活多变,早已决定只带一千精锐兵马的他,原本是为了防止惊动洪旭,让他产生过多的防备,影响后续的行动。

然而,他并未意识到,洪旭并非那么容易被轻松击败。张名振明知对手并非善茬,却仍心存侥幸,只想着通过这一次快速出击,借势而上,最终击溃敌人。

至于郑鸿逵,他本部精锐并不多,剩下的大多数士兵战力较弱,已经被留在了漳南各地的城镇,由他的儿子和亲信王信统领,镇守地方。

郑鸿逵的心情复杂,一方面他深知自己在这场大战中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也在默默思考着如何能够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洪旭的主动进攻,还是郑鸿逵的精心布局,都将影响到未来的战局。

换句话说,张名振并不担心洪旭敢与他一战,反而是担心洪旭不敢与他对抗。要知道,洪旭虽是旧日福建的名将,但其心中早已有了退意,面对势如破竹的明军,他如何敢轻举妄动

张名振若真想速战速决,洪旭的残兵显然不足为虑。于是,他决定要假装在与洪旭的对抗中费尽心力,施展出一番“力敌”的局面,迟缓其攻势,再慢吞吞地追赶着洪旭的残兵进入漳北。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接下来的局面中,为郑芝龙创造一个误判的机会,让他误以为洪旭尚有反抗之力,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然而,这场福建大战的最终走向究竟会如何,是否能够彻底收复福建,甚至全歼郑芝龙的主力,还是将功败垂成,直接宣告计划失败。

这一切不仅仅取决于张名振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明军将士们敢于战斗的勇气,还与郑鸿逵与邓力雷二人的决策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在关键时刻犯了致命错误,或者在张名振和郑芝龙的夹击下失了分寸,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也许会出乎所有人预料。

张名振深知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愿意赞同稳扎稳打的策略——先稳住漳州,然后再慢慢展开全局,以避免过于仓促行动而让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

李霄林策马立于三河镇东岸,身边郑鸿逵并肩而立,目光在河对岸的浮桥上巡视。河面上,郑军早已拆除掉了所有的桥梁,改由水师搭建起十几艘小舟组成的临时浮桥。

这样的举措虽然显得有些临时,却也在大军行进的关键时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经过几日的艰苦行进,浮桥的搭建工作虽然繁杂,却已逐渐接近完成。

随着浮桥逐渐搭建完成,前方的李霄林指挥官麾下的千总部已经在河边整队,准备过河。与此同时,他的斥候已然深入到前方五里之外,警戒一切可能出现的敌情。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除了一些零星的郑军溃兵外,并没有发现任何敌军的动向。这让李霄林稍微松了口气,但他的目光依然如鹰隼般锐利,不敢有丝毫懈怠。

很快,率先渡河的骑兵在河流旁的山脊上和显眼处举起了各色的小方旗,黑色代表着前方可能有沼泽或者河流,青色则意味着前方可能存在山林等地形阻碍。这种标记不仅简洁明了,也能迅速传递关键信息,确保大军能够迅速适应任何即将面临的复杂地形。

在明军的军律中,对于“行军”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无论何时,斥候必须提前几里甚至几十里就布置好,确保大军在行进过程中不被敌军突然袭击。

而一旦遇到险峻地形、敌军埋伏,或者战局突变,斥候便会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帜来进行及时的传递,确保军队能够快速反应,避免陷入困境。

这种高度组织化、规范化的军事指挥系统,正是明军能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仍能保持较高机动性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训练有素、执行力极强的正规野战军来说,除非地形特别复杂,难以侦察,或者由于急速追击而不慎落入敌人的埋伏。否则就算敌军如山洪般汹涌袭来,几乎也不可能出现“轰隆一声巨响便陷入几万敌军包围”的情况。

每一名士兵都经过严格训练,知道如何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情报并传递至指挥部。

李霄林深知,自己麾下的军队能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如此有序地推进,这得益于长期以来的军事纪律和训练。而此刻,他的目光依旧紧盯着前方的情报,指尖轻轻摩挲着马鞍,心中的紧张感依然未曾减退。

“到了三河镇,距离华安就只有一百里左右了。”郑鸿逵站在李霄林旁边,低声说道:“咱们的辎重都已安全放在船上,大军负担不重。如果按照现在的行进速度,明日傍晚时分,大军必能抵达华安。”

李霄林点了点头,目光没有离开前方的队列,虽然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他心里依旧在快速运算着接下来的每一步。

“好,按你的判断行进,确保军心稳定。”李霄林轻声指示,语气中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决心与信心。

郑鸿逵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远方的河流上,若有所思道:“韦大人的人还有七个潜伏在郑军之中,进入城后再想出来传递情报就困难了。不过,只要洪旭不是固守华安,他们就依然有机会回来,及时向我们传递郑军的最新部署。”

韦显目光锐利地扫过四周,低声补充道。作为锦衣卫的头目,他深知情报对战争的重要性,而这几个潜伏在郑军中的内应,若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有效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战局的走向。

在张名振的战略布局中,虽然这些锦衣卫的密探在郑鸿逵决定迎接张名振入城后暂时失去了作用,但他们的任务并未结束。

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大战,这些潜伏在敌军内部的间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能迅速将敌方的动向和部署传递给张名振,为接下来的作战提供宝贵的情报支持,借助这些内应,明军的战略将更加周密,兵力的部署更加精准。

李霄林听了韦显的话,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大军,心中沉思。漳州府的地图已然烂熟于心,他嘴角微微上扬,轻声说道:

“这附近的地形复杂,且无洪旭大军的踪迹。我们暂时不必急于推进,先渡河,再在阴那山西北山麓寻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扎营。今晚,我们便在此地暂时驻扎,休整兵马。”

在他看来,洪旭的兵力虽然不小,但距离他们的队伍还相距甚远,洪旭若不立即采取行动,恐怕就无法及时赶来增援。

而郑军目前的形势也相对较为松散,他们急需稳固军心,为接下来的大战做足准备。然而,郑鸿逵听后,脸上却带上了一丝轻蔑的笑意:“将军,您提议的确不错,但我认为我们可以稍微放慢一些步伐。”

他稍微停顿,眸中闪过一抹冷意:“前方的斥候,咱们不必派得太多。既然洪旭的情报全依赖于他那几个潜伏在我们内部的眼线,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得到真实的消息,放松警惕,等待我们露出破绽。反正我们手里还有锦衣卫的内应,即使有埋伏,我们也能提前掌握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