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入套
第341章 入套
多尔衮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几乎未遇到像样的抵抗,使他更增添了几分自信。他根本没想到,这些偏师只是陈望诱敌的饵。
当清军进入海州卫地界后,前锋部队巴明的大军在祈木城遭遇了常登贵所部的明军先锋,两军在山野之间展开激烈厮杀。
尽管明军奋勇作战,但清军凭借人数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最终击败了这支驻守的明军,共歼灭一千八百余人。
在此前塔山铺的战斗中,多尔衮也曾击败明军精锐部队,自进入海州以来,他的军队已连下数城,明军防线连连失守。
此时,沿途百里之内尽是明军溃兵,无城可守的狼狈景象。
这一切更加坚定了多尔衮心中既定的信念:满洲铁骑,锐不可当,明军在辽东,不过是待宰羔羊。
“赛格,本王一个月前所言,现在看来,是对的还是错的”在通往盖州的官道上,多尔衮策马而行,神态轻松。
他抬眼看向身旁的宗室亲贵赛格,脸上写满了得意与自信,清军摄政王那张略带疲倦的面孔因连胜的喜悦而显得分外精神。
赛格作为满洲宗室,又是清廷当前的议政大臣,虽然少有沙场经历,但对汉军始终抱有轻蔑之心。
他听到多尔衮的问话,立刻躬身抱拳,满脸堆笑:
“王爷英明!正如王爷所言,汉军不过徒有其表的乌合之众。
他们本就不懂用兵之道,如今遇到王爷这等用兵如神的统帅,自然是无力抵挡,不堪一击。”
多尔衮听了这话,心中更加快慰,眉宇间尽是自信。
他轻哼一声,嘴角浮起一丝笑意,道:
“赛格,关键时刻,还是要靠本王!
等这一次剿灭了明军皇帝朱慈烺,扫清辽东的残兵败将,我大清便可趁势再度入关,到时候,江山社稷尽归于我!”
赛格闻言,更是满脸敬佩之色:
“王爷之雄才大略,满朝无出其右。等大清再入中原,神州万里都将臣服于王爷的脚下!”
说到这里,多尔衮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
他举鞭指向盖州的方向,神情复杂,似感慨,又似追忆,他低沉地说道:
“赛格,你可还记得,太祖以甲十三副起兵的壮举三十余载,八旗创立,大清立国。
我们满洲人不过区区数十万,男丁仅五六万,却以无畏之勇,打败泱泱大明,征服千万百姓。这靠的是什么
靠的便是我们满洲兵悍勇无敌,舍生忘死。”
赛格听到这里,连忙附和道:
“王爷所言极是!太祖皇帝开创基业,便是凭这等气概。
如今王爷继承遗志,再度披坚执锐,朱慈烺手下的那些疲弱南兵,又岂是咱们大清铁骑的对手!”
多尔衮微微一笑,语气中却多了一丝冷峻:
“不错,如今局势看似对我大清极为有利,但切不可掉以轻心。
朱慈烺虽是势单力薄,但此人近来却表现得异常顽强,他聚拢辽东残兵,又得到江南援军,野心不小。本王虽不惧,但也不能轻视。”
他抬手拍了拍马鞍,声音低沉道:
“眼下关外的百姓早已被我大清扫荡一空,若再让朱慈烺借此激起辽东旧民的反抗,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本王这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被焚毁的村庄和遍地的尸骨,朱慈烺必不会轻饶于我。这一战,不容有失。”
多尔衮一番话听得赛格一阵沉默,他深知,满清当年征服辽东时对百姓进行了惨烈的屠杀,这种血债累累的历史若被朱慈烺利用,确实可能引发一场可怕的民变。
但转念一想,如今大清军队的强盛,何惧一隅反抗
“王爷所虑甚是,不过末将相信,凭借王爷的雄才,明军纵使再有反抗之心,也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我满洲兵作战一向以勇武著称,一日之内,来回十数次,既可攻可守,又能进能退,阵型依旧严整,将士始终听从号令。
即使暂时受挫、损失惨重,只要再度奋力一战,胜利终究会属于我们满洲人!”
赛格的言辞铿锵,表情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自信,可实际上,这份自信也源于他对战局的单纯认知。
赛格终究还是年轻,在关内经历的大战不多,尚未真正见识过朱慈烺麾下明军的锋芒。
更何况,近年来明军在朱慈烺的领导下迅速崛起,这让不少满洲宗室仍对以往的辉煌战绩心存侥幸,认为眼前不过是一时失利。
“所以说,汉兵如何能胜”多尔衮闻言,心中不由得大喜。
他仰头大笑,内心涌动着对胜利的渴望,伴随这几日战事的推进,胸中的豪情愈加高涨。
他拍着马鞍,豪言壮志脱口而出:
“一个月内,本王定要荡平朱慈烺!生擒这个可恶的汉人皇帝,送往盛京示众!”
说完这番话,多尔衮顿觉胸中热血澎湃,再也按捺不住兴奋,他猛然扬起马鞭,大笑着策马疾驰,马蹄扬起尘土滚滚,直冲前方而去。
赛格见状,顿时深受鼓舞,目光中迸发出浓烈的战意,他没有半分犹豫,立刻命令麾下三千满洲精骑全速跟随多尔衮,杀气腾腾地朝前方驰去。
当天夜里,赛格奉命率领三千精锐骑兵抵达了汤池堡。
此后,这支队伍几乎没有休整,大军以日夜兼程的速度推进,次日天未亮便已逼近大片岭关的外围。
这片区域仍在明军的控制之下,而赛格的推进速度,堪称迅捷无比。
事实上,赛格本可以选择更加谨慎的行军策略,但他的轻敌冒进让他未加深思便全速前进。
他内心深处不仅轻视明军,还怀有一份强烈的竞争心,他想通过立下大功,超越同为宗室的巴明,以此在多尔衮面前赢得更多的赏识。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注定为他的行动埋下隐患。
果然,因为行军过快,赛格的大军前方侦查的塘马未能及时传回情报,导致全军再一次与明军正面撞上。
然而,这一次的遭遇战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撞上的,赫然是常登贵率领的明军主力。
清军前锋刚刚抵达,疲惫的将士还未来得及布阵,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瞠目结舌。
只见浩浩荡荡的明军出现在前方,他们兵力雄厚,人数足有上万,明军显然早已埋伏于此,而清军对敌方的行踪竟一无所知。
赛格骑在马背上,眼中满是惊愕,却转瞬被不屑的冷笑所取代。
在他看来,明军摆出这样的阵势,非但不是精心布局,反倒是暴露了他们的粗疏与无知。他冷冷一笑,自言自语般说道:
“这所谓的明军,果然不过是徒有虚名之辈。即使算不到我军行军如神,出其不意,也不该如此草率!
上万大军竟然没有派遣足够的塘马监视十里开外,简直就是笑话。这不是大意,而是缺乏最基本的军事素养!”
赛格的心态依旧轻敌,他认为,眼前的明军虽然兵力占优,却明显毫无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清军精骑,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这样的念头令他兴奋不已,他不但没有选择谨慎后撤,反而扬起马鞭,高声下令:
“全军听令,加速前进!今日之战,本将便要让这支所谓的明军主力顷刻瓦解!”
然而,赛格并未意识到,眼前的明军并非他口中所谓的“无知之辈”,而是常登贵手下的精锐之师。
常登贵深谙清军的行军特点与赛格急功冒进的性格,早已在此布下伏兵,等的就是赛格一头撞进来。
清军阵中虽然也有老练的将领试图劝阻赛格,让其冷静观察局势,但在这位年轻宗室面前,他们的话语显得苍白无力。
赛格完全沉浸在即将击溃明军的幻想中,他坚信,只要全军冲击得当,这场战斗的胜利必然属于满洲。
他更坚信,此战过后,多尔衮会因他的骁勇和果断,对他另眼相看。
赛格作为满清的大贝勒,自恃军事才华出众,自信满满地认为无需等待后方主力部队抵达即可大展拳脚。
因此,他果断决定率领前军与亲卫部队,主动发起突袭,一举击溃明军。
“举旗!”
赛格全身披挂银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地骑在战马上,声如洪钟,震慑全军。
随着他一声令下,身旁的亲卫迅速高高举起代表他的认旗,那面旗帜迎风展开,猎猎作响,成为清军骑兵眼中的战斗信号。
“冲!”赛格猛然挥枪向前,战马嘶鸣,前蹄腾空。
看到认旗挥动,尚在犹豫的清军大队骑兵立刻策马追随,马蹄声响成一片,宛如雷鸣。
顷刻之间,赛格已率领亲卫部队与数千骑兵化作一股钢铁洪流,自北面直冲明军阵营。
这支队伍不仅是前锋,更是清军的精锐,身经百战,纪律严明,犹如一柄锋利的长矛,直刺敌阵。
此时的明军正处于短暂的休整阶段,阵地上显得松散,上万明军士兵尚未反应过来,便听见地动山摇的轰鸣声。
远方尘土飞扬,那是清军骑兵疾驰而来的信号。
霎时间,明军中弥漫着一股慌乱气息——大部分士兵甚至来不及辨别敌情,便被这突如其来的强大冲击力撕裂阵线。
赛格一马当先,长枪横扫,马蹄下尘土飞扬,清军骑兵如旋风般掠过,将毫无准备的明军撕开一道宽大的裂口。
眼前的一切尽显狼藉:被抛弃的军需物资散落一地,士兵们仓皇四散,甚至来不及拿起武器便奔逃而去。
那些试图抵抗的士兵,未等摆好防线,就被如洪水般倾泻而来的骑兵吞没,尸横遍地。
“若不是地势险峻,山高林密,道路狭窄,恐怕这一战,我们的骑兵会取得更大的战果!”赛格心中暗道。
清军的骑兵本是为平原作战而生,眼下却在这片山地艰难推进,速度和杀伤力都被严重削弱。
即便如此,这次突袭仍然让明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事实上,明军在清军骑兵发动袭击时便开始撤退,但赛格的行动过于突然,让明军的撤退显得仓皇不堪。
那些士兵一边狼狈地试图穿过林地,一边承受清军骑兵的追击与压迫。
纵然地势对骑兵有所限制,但以步对骑,明军的伤亡仍在节节攀升。
山路间,数百名明军在突袭中丧命,更多的士兵负伤倒地,被战友抛在身后,成为清军刀下的亡魂。
而清军骑兵虽然追击激烈,但因山路狭窄和障碍密布,始终无法展开全面追杀,许多明军得以钻入山林,暂时逃离追兵。
“慈不掌兵。”此刻,明军主帅常登贵心中涌现出复杂的感慨。
他早已预料到敌军可能会发动突袭,因此将数万士兵作为诱饵布置在此。
虽然这些人需要承受最初的冲击,但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坚守阵地,而是拖住敌军的步伐,削弱敌人的锐气,为后续主力部队的反击争取时间。
这些士兵的死伤与困境,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最终的胜利才是唯一重要的目标。
一旦清军深入此地,便会陷入更大的包围圈中。
眼下赛格的精锐骑兵已经耗费了大量体力,而他们的后方部队尚未抵达,这种孤军深入的冒险无异于为明军主力提供了绝佳的反击机会。
赛格虽身先士卒,但心中并非全然轻松,他同样意识到,这片山地对于骑兵的掣肘。
虽然他成功撕开了明军的防线,但却无法将战果扩大到他所期待的程度。
更让他忧虑的是,前方山林间似乎隐藏着更多的明军部队,他的精锐骑兵能否从容脱身,仍然是个未知数。
随着夜幕降临,清军的攻势逐渐放缓,明军在林间布置的阻击力量开始发挥作用,清军的推进愈发艰难。
赛格挥舞着长枪,催促部下保持队形,但却发现战马的嘶鸣声逐渐变得杂乱,队伍的前锋与后方渐渐脱节。
他的眉头紧锁,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难道明军早有准备”他回头望向后方,希望能看到主力部队的旗帜,却发现远方的山路上仍是一片空寂。
战场的形势开始逆转,赛格不由得握紧了手中的长枪,若不能迅速摆脱眼下的困局,他和他的亲卫巴牙喇,很可能会陷入明军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