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335章 狗咬狗

第335章 狗咬狗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济拜的表现与杨高显得截然不同。

或许是因为那面在明军骑兵中央高高飘扬的“明”字大旗,或许是出于某种潜意识里的敌对情绪,济拜的情绪愈发焦虑不安。

面对局势的变化,他并未像杨高那样果断决策,反而显得有些动摇。

此时,见到明军骑兵越来越近,他咬紧牙关,声音里透着几分愤怒与不甘:

“朱慈烺就在那里,明军主力绝不可能这么快就集结完毕,你怎能这样就退”

他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一丝不屑和怀疑的光芒:

“杨高,你可是摄政王亲封的大将,难道现在就怕了

刚才你不是还豪气干云的吗怎么,现在胆子小了”

杨高的眉头紧皱,心中感到一阵无奈。

他原本就对济拜的拖延不耐烦,但此时面对他那充满质疑的眼神,却不得不再次劝说道:

“贝勒,您行军打仗的本事确实远在末将之上,但现在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啊!

咱们已经打了这么久,完全没有必要和明军继续纠缠下去。

若是继续下去,等到明军的援兵完全到达,我们的精锐兵马可能就得白白葬送了!”

杨高清楚地知道,今天的这场战斗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甚至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他之前已经多次亲自冲锋陷阵,几乎死里逃生,若继续拼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他心中对撤退的决心愈加坚定。

然而,济拜显然并没有那么容易认输,眼见着眼前这块肉已经离自己远去,他的内心愈加焦虑和不甘,甚至开始患得患失。

他开始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若此时撤退,实在是太过丢脸,不仅会让刚刚的努力付诸东流,还会让自己背负上失败的污点。

于是,他咬牙道:

“若是就这么被朱慈烺击退,那这半月的努力岂不是都白费了就算明军的援军来了,我们也不能这么轻易撤退!

若真这样,咱们的名声岂不全毁了”

杨高的心情已经到了极点,几乎想要暴怒出来,但他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情绪失控绝不是明智的选择。

他强忍住内心的愤怒,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尽管此刻他很想对济拜的固执表示不满,但作为一名老将,他知道此时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

“贝勒,”杨高深吸一口气,声音虽然平静,但已带着几分迫切:

“夜袭的目的已经达成,朱慈烺受此惊吓,必定会移营。你看,明军现在的阵形已经开始松动,若是我们再不撤回城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你若坚持不撤,我们的兵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的结局恐怕是全军覆没。”

他语气中的焦虑不言而喻,杨高清楚,如果再继续硬拼下去,必定会将自己和手下的士兵都送入死地。

眼下的敌人明军兵力重新集结,势头强劲,而他们的优势已不再。

明军即将组织起有效反攻,若再不撤退,不仅会白白损失掉更多的士兵,甚至连逃回城中的机会都可能错过。

然而,济拜却依然没有做出决断,他看着眼前渐渐逼近的明军,心中那份不甘和焦躁变得愈发强烈。

战场上的硝烟和喊杀声仿佛变得更加刺耳,他不想就这样败北,甚至有些想要赌上一把,认为只要坚持住,局势或许还能逆转。

“撤退”济拜的声音几乎带着一丝疯狂:

“若我们现在撤回城中,岂不是让朱慈烺看到我们畏惧他的实力若明军援兵已经到达,这样仓皇撤退,我们岂不是会给他们留下口实,彻底丧失先机”

杨高听得心中一阵冷笑,但他强行抑制住了情绪,尽力让自己的声音更加沉稳:

“贝勒,撤退并不意味着畏惧,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战场上胜负乃是瞬息万变,不是所有的敌人都能一击击败。

我们若能保全实力,未来会有更多机会去迎接挑战。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脸面,而是如何带着这支精锐之师全身而退。”

杨高此言一出,济拜终于略微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

然而,他的内心依然充满着不甘和犹豫,仿佛失去了判断力般徘徊不定。

就在此时,一个急促的声音打破了他们的僵局:

“报……贝勒!”

两个急促策马而来的清军旗帜兵迅速赶到,带来了急报:

“大营周围发现大队明军兵马,数目不详。”

济拜和杨高两人听到命令的瞬间,顿时都愣住了,彼此的眼神交汇中充满了惊讶和不解。

显然,他们没有预料到局面会如此急转直下。

“杨高,你带领你的兵马,在前方顶住朱慈烺的反攻,千万不要让明军突破这里!”

济拜的声音冷冷地响起,目光紧紧盯住杨高,神情中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感:

“且战且退,拖住他们!本贝勒要亲自带兵去清理两侧的明军,确保我们的退路畅通!”

听到这话,杨高心中一阵震动,但他很快便强压下了内心的不满和疑虑。

明军的反攻来得如此迅猛,几乎是一个个不合时宜的打击,直接把清军压制在了包围的边缘。

更糟糕的是,朱慈烺这位明帝似乎并没有任何撤退的意思,反而愈战愈勇,显示出极强的指挥才能和坚韧的决心。

若按照济拜的命令,他此行恐怕只能是作出牺牲,拖延明军的反扑,最终也许会是无功而返。

然而,作为一个忠诚的将领,杨高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顾虑这些。

他知道自己不能有半点迟疑,面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他必须听从命令,执行任务。

“是。”

杨高深吸一口气,迅速拱手答应,旋即双腿一夹,身形如飞箭般弹跃上马,马蹄在泥土中激起一阵阵沉闷的响声。

那面旗帜随即迎风展开,“杨”字赫然插在战马前方,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指敌阵。

骑兵队伍随之重新整装,紧随其后,朝着前线驰去。

战场上硝烟弥漫,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成百上千的骑兵挥动马鞭,开始了与明军的激烈碰撞。

与此同时,济拜面色凝重,眼中闪烁着冷酷的决断。

他知道,只有迅速控制两侧的局势,才能给正面前线争取到时间,避免陷入彻底的包围。

他立刻下令收拢兵力,将主力集中,准备实施反击,在明军的攻势越发猛烈之时,任何一丝的迟疑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战场的另一侧,明军西营的阵地上,喊杀声震天。

明军火枪兵整齐列阵,带着沉重的步伐和无比严谨的队形,瞄准了前方的清军阵地。

一阵猛烈的枪声猛然响起,火药的烟雾瞬间弥漫开来,数十名清军士兵应声倒下,鲜血染红了战场。

林城德所部的绿营兵在刚才与清军的栅栏争夺战中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大约三百余人,而现在,他们的兵力仅剩下不到八百。

面对明军火枪兵的猛烈火力,他们刚刚形成的攻势顿时停滞。

紧随其后的尼德所部八旗兵,听到这一声声枪响,立刻意识到局势的变化,立即停下了原本急迫的进攻步伐。

尽管如此,明军并没有给清军任何喘息的机会,就在清军稍微停顿的刹那,张煌言指挥下的明军再次发动了进攻。

这次,明军调集了数千名精锐战兵,组成了整齐的方阵,手中的长枪笔直如林,闪烁着凛冽的寒光,随着每一步的逼近,清军的压力愈加沉重。

“快!继续压制!将敌人包围!”张煌言大声命令,眼中闪烁着果敢和冷酷。

时机已经成熟,他必须趁机一举将清军彻底击溃,打破他们的防线。

明军的长枪兵军阵如同一股巨浪,凶猛而不可阻挡。

清军的阵地受到冲击,尽管他们依旧奋力抵抗,始终未能完全瓦解,但局势已逐渐不利。

此时,清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明军巧妙地包围,进攻的惯性仍在,士气虽然还没有完全崩溃,但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伤亡。清军的指挥官们一时间无法判断是否应当进行撤退,战局逐渐变得扑朔迷离。

林城德和尼德所部的八旗兵,尽管兵力尚有一千八百余人,仍然是精锐之师,且他们的训练有素,反应迅速,战力不容小觑。

但是,即便如此,在如此强大的明军压力下,始终无法占得上风。

战斗持续进行,但双方已经开始在血泊中拼杀,伤亡不断增加。

更为棘手的是,明军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赶到,逐渐填补了空缺,形成了强大的兵力优势。

相反,清军的队伍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伤亡惨重,士气开始动摇,阵线也开始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杨高此时虽然带着兵马冲到了前线,但他心中并不轻松,面对明军愈加猛烈的反攻,他深知局势的严峻。

尽管自己尽力将两军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被完全包围,但朱慈烺那股坚韧不拔的气势依然如影随形,不容小觑。

就在此时,济拜带领的清军两侧,依旧在与明军展开死斗。

明军的步步逼近和清军的步步后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明军的快速集结,还是清军的逐渐崩解,局势的变化让每一个指挥官都感到深深的压力。

杨高眼神中闪烁着一丝不甘,但他知道,尽管他带着兵马勇猛冲杀,但这一战的胜负,早已不在他掌控之中。

如何保全己方的兵力,才是当前最为关键的课题。

他猛地回头,狠狠咬牙:

“贝勒,命令撤退!”

在清军的军阵中,最前方的一部分士兵是林城德所率的绿营兵。

这些士兵大多数是刚刚从营盘出战的,因长时间的行军与战斗,他们显得疲惫不堪,体力已然透支,状态低迷。

尼德的八旗兵则被安排在阵后,承担着压阵的重任。

原本这应该是一支能够稳固阵形、应对突发状况的精锐部队,但就在刚刚的苦战中,八旗兵们的表现也没有令林城德感到满意,尽管他亲自带领家丁冲锋陷阵,依旧无力改变战局的颓势。

战斗逐渐加剧,林城德在拼杀了数十回合后,便开始觉察到一丝不对劲。

眼前的局势越来越糟,他的部队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溃败的速度加快,原本能够抵挡住敌军一阵阵冲击的绿营兵,如今已经大部分溃散。

即使尼德的八旗兵及时赶来增援,他们的支援力度也显得捉襟见肘。

清军一方的阵形几乎完全崩溃,士兵们的士气低落,且战斗意志迅速消退。

林城德急忙四处指挥,试图稳住阵脚,但他很快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继续指挥的战斗了。

身边的家丁和绿营兵大多数要么已经倒下,要么正与明军拼死抵抗。

即便如此,尼德依然未曾放弃,仍指挥着八旗兵们死死阻击着明军,不让他们继续推进。

然而,局势的转折点悄然而至。

大约经过了一刻钟,尼德敏锐地察觉到敌军的步伐加快,感到局面不容乐观。

他开始下令撤退,但命令的发出,似乎有些迟了。

林城德看到阵前不断有士兵溃败,且自身的绿营兵伤亡惨重,撤退的命令根本无法迅速执行。

对于那些仍在拼命抵抗的士兵来说,撤退更像是一种无法承受的打击。

大多数士兵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或者在与明军的生死搏斗中倒下,眼前的局面愈发难以收拾。

在撤退的过程中,林城德最终只带走了两百余名随侍的家丁和亲卫。

剩余的大多数绿营兵要么死于明军锋利的刀剑之下,要么依旧在艰难与敌军死拼。

那些本应在战斗中保持冷静的士兵,已经在瞬息之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混乱。

明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伴随着明军的步步紧逼,清军阵地彻底沦陷。

许多士兵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欲望,转身就想逃跑,可是,他们的逃窜换来的不是安全。

刀剑横飞,鲜血如雨,成群结队的溃兵在背后成为明军的猎物,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

随着清军的溃败,尼德意识到,若不及时做出调整,他手下的部队恐怕就会彻底崩溃。

他看到眼前的战场已经不再是他能够掌控的局面,心中一阵急躁,但冷静的思考却依旧占据了他的大脑。

为了避免彻底的崩盘,他强压内心的焦虑,下令召集了四五百名八旗兵,准备在明军的猛烈冲击中尽力组织反击。

尼德紧咬牙关,看着从南边疯狂溃逃的士兵,心中顿时涌上一股沉重的压力。

身后,是如黑色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明军,他们带着不容忽视的气势,如同浪潮一般朝着清军阵地扑来。

尼德深深吸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他强压下心头的恐惧,艰难地咽下喉头的苦涩,决定冒死一搏。

“旗帜!给我举旗!”

尼德大声命令,他紧握刀柄,猛地指挥麾下的士兵们展开反攻,带领着自己的部队与涌来的明军硬拼。

两军相撞的刹那,战场上瞬间化作了血肉横飞的地狱。

最前方的数十名士兵几乎是在瞬间倒下,身影一闪,便再也不见。

寒光闪烁的长枪、短斧、砍刀肆虐,划破空气,血雨飞溅,惨叫不断,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红。

尽管八旗兵经过多年的训练,战力强悍,但在数量上明显不敌人数占优的明军。

尼德的队伍拼尽全力死死挡住了明军的前进,双方陷入了僵持。

两军的激烈碰撞没有丝毫的缓和,双方阵地不断交换,死伤也在逐渐扩大。

在这短短的战斗中,尼德一度开始有些得意,看到自己的八旗兵稳住了局势,他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侥幸的想法。

只要再坚持片刻,等林城德从后方收拢了残兵,局面就可以顺利撤退。

他想着,只要能摆脱明军的追击,他们依然能够有机会反击、保全剩余的力量。

然而,正当他心头闪过这些念头时,意外发生了。

林城德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战场前沿,他急匆匆地从自己的阵地处回到了前线,气喘如牛,脸色苍白。

他的出现,几乎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甚至尼德也不曾想到,林城德竟然会突然返回来。

“埋伏……中了埋伏了……明军已经……”林城德的语气急促,喘息间话都说不清楚。

他原本是打算撤回到盖州城的,但一走出营门,却发现四周已经被明军包围,敌人布下了精妙的埋伏。

此时的林城德浑身是汗,眼中满是焦虑和绝望。

尼德听到林城德的报讯,瞬间如遭雷击,他的脸色剧变,急忙捂住了林城德的嘴巴,生怕他继续说出更多的言辞,煽动起军队的恐慌和崩溃。

如果让军心动摇,今天的败局就几乎可以确定。

此时,整个清军阵营的士气已经摇摇欲坠,许多士兵虽然仍在作战,但已经完全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就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明军的猛攻依旧没有停止,他们的脚步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