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334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334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场战斗,是两支强军对峙,双方的士兵都经过精细的训练,纪律严明,战斗意志坚如铁石。

在混战的那一刻,阵型的保持、队列的轮换、前后军的交替掩护与撤退,这一切几乎无懈可击。

就算偶尔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不过是瞬间便被对方迅速掩盖和调整,双方谁也没有太多的破绽可攻。

即便有时出现了些许松懈,但也难以被察觉,敌人更无法迅速组织有效的反击。

换句话说,清军与明军的对抗,已不再是单纯的战术较量,而是比拼着各自军队的韧性和持久力。

双方都拥有极强的组织度和坚定的战斗意志,在如此漫长且消耗极大的对决中,谁的血槽更厚,谁的耐力更强,谁便能在最终的胜利者之列。

明军在初期的失误并非不可原谅,毕竟他们早已有备,尽管战局一度对清军有利,明军依然稳住了阵脚,迅速调整了战术。

相对而言,清军虽然一度占据了优势,但内部的龃龉与将领之间的分歧,始终使得清军的配合显得不够默契。

这种情况在没有火炮压制和更强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使得清军在前进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结果,这场意外爆发的夜战,越打越成了兵力的比拼——谁能在消耗中坚持到最后,谁便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的关键时刻,朱慈烺显然看出了敌我双方的真正差距。

朱慈烺早在清军发起猛烈攻击时就意识到,单靠一方的强攻很难迅速分出胜负,尤其是双方实力相当且战术都较为精妙的情况下。

他明白,战斗的成败最终将取决于谁能坚持到最后,既然清军各部之间存在着协调上的不畅,那明军就有足够的机会在短时间内阻滞住敌军的推进。

而这正是朱慈烺做出决定的时刻:他必须为自己和大营的主力争取更多的时间。

他指挥亲卫军拼死抵抗,奋力阻挡清军的前进,他深知这时的任务并非简单的防守,而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援兵争取一线生机。

无论如何,他不能让这股强悍的清军轻易突破,尤其是当清军的两翼开始形成包围圈的时候,朱慈烺的战略便愈发明确——一切的目的都是引导敌军深入,最终以逸待劳,趁机一举歼灭。

而此时,朱慈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撤退的事宜了,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敌军,更是全军的生死存亡。

他不再考虑是否能全身而退,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清军引入伏击圈。

他并不是缺乏撤退的能力,但此时的他,心中已有了更明确的决心:不退,绝不退!

朱慈烺目光如炬,死死盯着战场上逐渐逼近的清军,心中已有了成算。

此时,他周围的亲卫军和剩余的明军将士虽然伤亡惨重,但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紧紧依托阵地,依靠着朱慈烺的旗帜和号令,逐步构建起新的防线。

朱慈烺知道,自己的退路早已被切断,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与将士们并肩作战,带领他们一起等待援军的到来。

而此时,已经完成包围部署的林昌峰和高杰,带领着明军的主力重新集结,逐渐逼近战场核心。

随着他们的到来,清军的压力愈加沉重,而朱慈烺正是依托这一时机,指挥亲卫军与普通战兵进行持续的抵抗。

他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时间,更是要给清军造成最大程度的心理打击——让他们在追击的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挫败感。

夜幕笼罩着战场,浓重的硝烟弥漫在空气中,朱慈烺依旧手持那面高高飘扬的皇旗,虽身处危局,却仿佛没有丝毫动摇。

明军残存的不到两千士兵,身陷困境,边缘地带已然被清军逐步压缩,然而这支部队似乎仍然顽强地在逆境中坚守。

尽管明军的士气早已跌至谷底,朱慈烺的存在,像是一根坚硬的脊梁,让整支队伍始终没有崩溃。

即使退入了后方,皇旗依旧矗立,象征着他作为帝王的威严,虽然连连后撤,却始终未曾丧失一分尊贵与决然。

随着济拜指挥的八旗兵涌入战场,清军的进攻力度骤然加剧,明军的防线逐渐瓦解,敌军的步伐越来越近。

然而,朱慈烺的步伐却似乎愈发坚定,即便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持,他依旧以自己的王旗为中心,坚定地向前推进。

若是旁观者,只怕会以为他在面对死亡也不曾退缩,正如一座矗立在风暴中的孤岛,孤独却不容撼动。

“陛下,援兵即将抵达,末将劝您随我撤至安全之地。”

柳生目光焦虑,紧握旗杆,几步追上朱慈烺,一边后退,一边恳切劝道:

“陛下之勇,天下皆知,但刀剑无眼,这里实在太过危险。若是陛下再被敌军流箭射中,受了伤,末将真是罪该万死。”

朱慈烺没有回应,只是紧握王旗,步伐依然坚定。

柳生看着他那几乎毫不动摇的身影,心中更添焦虑,他知道此刻的局势已经相当危急,任何一次不慎,都可能改变整个战局。

可是他知道,劝说朱慈烺退去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

眼看着清军一步步逼近,明军的后防几乎已经是空无一人,这支几乎被完全包围的部队,何时能摆脱困境,柳生心中也充满了疑问和不安。

然而,就在这时,后方渐渐传来了密集的脚步声和马蹄声,越来越近。

朱慈烺顿时心头一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知晓援军终于赶到了,立刻,他的神情便由那份沉稳转为更加刚毅。

他看向柳生,目光变得如钢铁般冷冽:

“柳生,你再敢多说一句废话,朕明日便让你回南直隶,去过你的太平千户!

此时此刻,局势如此,朕怎能在此时弃战你若再敢废话,休怪朕心狠手辣!”

朱慈烺的怒喝如雷贯耳,柳生愣了愣,不敢再言语。

他能感受到朱慈烺身上那股铁血的气息,是一个帝王的气度,此时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死而战,而是为了更深远的东西。

与此同时,朱慈烺的目光也扫过了眼前一队队已经开始跃马冲杀的战兵,士兵们不再畏惧敌军的压迫,反而变得愈发凶猛。

朱慈烺的心情也随之高涨,他早已不仅仅是在为了这场战斗而拼命,而是为了自己能否稳坐帝位,能否成为一位真正的天命所归的帝王。

这一战,对于他而言,不仅关乎生死,更关乎未来的权威和威信。

若不能展示出足够的强硬与果断,他如何在这动荡的时局中稳固自己的江山

若没有血与火的洗礼,又如何赢得那些心怀异志者的尊重与效忠

“末将姗姗来迟,救援不力,恳请陛下治罪。”就在这时,高杰策马赶到,迅速穿过战场的混乱,借着那高高飘扬的皇旗,终于找到了朱慈烺的身影。

他策马而至,翻身下马,行礼如仪,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却又不失那份从容。

朱慈烺听到这话,深深看了一眼高杰,随即扬起嘴角:

“好,来得正是时候!”他知道,援兵的到来意味着明军将能扭转战局的时机已经到来。

此时,他再也没有迟疑,猛地推开柳生,带着一股果断的力量,迅速跃身而起,借着旗杆的支撑,他一个翻身便上了高杰的坐骑。

随即,他高高举起那面象征着自己帝王之尊的王旗,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战场上,情势瞬息万变。

柳生的亲卫骑兵紧随其后,见状,立刻毫不犹豫地聚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牢牢挡住了朱慈烺的面前。

他们紧握长刀,目光如钢,眼中闪烁着誓死捍卫陛下的决心,尽力为朱慈烺遮蔽来自四面八方的箭矢和袭击。

眼前的局势愈加紧迫,身后就是千军万马的明军,而前方则是如狼似虎的清军,战斗气氛愈加压迫,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更猛烈的冲突。

高杰站在马上,目光如利剑般锐利,感受到了明军突然加强的攻势。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跃上了另一匹战马,猛地抽出腰间的长刀,刀光寒冷如冰,举向空中,随即大喊一声:

“杀!”

他挥刀指向前方,命令着自己所率领的骑兵紧随其后,冲杀向敌军阵地。

柳生本能地想要阻止朱慈烺的前进,他心知此时并非出击的最佳时机,眼前的局势复杂而危险,撤退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作为陛下的御营副统领,他深知自己的责任,竭力保护朱慈烺的生命是他此刻最重要的使命。

“陛下——”柳生刚开口,试图说服朱慈烺不要再冒险。

然而,朱慈烺却不等他说完,猛然转头,目光如炬,声音震耳欲聋:

“谁敢言退”

顿时,四周一片死寂。

战场上的喊杀声、火枪声、弓箭划空的尖锐声音、兵刃碰撞的铿锵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音浪,但在朱慈烺的一声怒吼后,仿佛一切都凝固了。

周围的亲卫和随行骑兵们纷纷停下脚步,谁也不敢再发出一声反对的声音。

朱慈烺那一声“谁敢言退”掷地有声,气吞山河,眼中闪烁着如钢铁般的决然,他的身影在战火中愈加坚定。

随即,他目光一扫,冷冷地说出:

“谁怕”

“誓死追随陛下!誓死追随陛下!”

随即,在高杰的带领下,身后的骑兵们齐声高喊,声音如洪流般澎湃。

这一声声呐喊,带着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对朱慈烺的忠诚,如同雷霆震动大地,令整支骑兵队伍都为之一震。

士气再次被点燃,燃起了熊熊战火。

“杀!”朱慈烺猛地一声大吼,声音如雷霆般炸响,瞬间震得周围的空气都为之一滞。

他猛地用力夹住马腹,战马如同一只脱缰的猛兽,带着无可匹敌的速度冲向前方。

那一刻,朱慈烺的身影仿佛化作了整个战场的中心,带着一股惊人的气势,冲破重围。

随着朱慈烺的一声令下,高杰所带领的混编骑兵中,数百匹战马几乎是同时启动,宛如黑色洪流中的一道巨浪,朝着清军阵地猛然扑去。

马蹄震天,铁甲闪光,刀枪相交,仿佛撕裂了整个夜空。每一匹战马奔腾之时,都带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

而此时,杨高在战场的另一端,看到这一幕时,心头猛地一颤。

他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明军,特别是那股声势浩大的骑兵队伍,不禁为之一惊。

那数百骑兵的气势磅礴,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压迫感。

刚才明军的防线看似渐渐崩溃,但此刻突然间又涌出了如此强大的力量,局势瞬间发生了剧烈变化。

杨高心中暗自焦虑,难道一切的攻势都已经付之东流

明明之前清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一度占据了上风,怎会在短短片刻间,突然变得如此不利

那股骑兵的冲击力不可小觑,若不及时应对,恐怕会给大军带来沉重打击。

高杰所部的援兵虽已赶到,但清军已经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各级军官反应迅速,采取了阵地防守与反击相结合的战术。

因此,尽管明军的援兵来了,局面并未立即转为有利。

然而,局势却在悄然发生变化,明军的反击逐渐增强,清军的进攻势头开始受到抑制。

杨高深知,不可轻视明军的战斗力。

虽然他对自己的精锐部队充满信心,但此时的情形已经发生了转变,击杀朱慈烺的计划已经变得极为困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明军援军,他意识到,继续与明军死拼下去只会拖延时间,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杨高低头看向济拜,他深知,自己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能赢得战斗的。

他迅速作出决定,立刻扭头向济拜报告:

“贝勒,明军援军来了,咱们得撤了。”

这话一出,济拜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心中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杀死朱慈烺,更是为了稳住大局,确保清军的胜利。

然而现在,形势突然逆转,明军援兵的到来让局势愈发复杂。撤退,似乎成了最明智的选择。

杨高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明白,范文程在出征前特别叮嘱过他,一旦战局不利,要以保存兵力为先,切忌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不智的决策。

他虽不甘心错失此次击杀朱慈烺的机会,但他深知,保存实力,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重整旗鼓,重新出击。

因此,杨高再三确认后,毅然决然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这一决定虽然让他心有不甘,但他知道,若继续硬拼下去,必然是全军覆没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