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士气高涨
第331章 士气高涨
而这一切,正是范文程与济哈朗巧设诱敌之计,从东西两翼同时发难的关键所在。
如此突如其来的袭击,让驻守的明军猝不及防,尽管前线将士迅速作出反应,勉强开始组织反击,但明显还未完全摆脱混乱局面。
“不要慌!”朱慈烺一声令下,语调坚定而冷静。
他扫视着左右,环顾周围的军将,眼神中没有一丝慌乱,仿佛战场上的险象环生并未影响他的判断。
他继续说道:
“清军在东西两面大营至少投入了三千兵马,而能从盖州城内调动出城野战的清军,绝不会超过一万人。
就算是济哈朗与范文程亲自领兵,也不过四五千人而已。咱们现下有三千兵马,后方还有林昌峰、高杰的两个战兵营,这股清军再猛,也不可能撼动我们的根基!”
朱慈烺的一席话掷地有声,给在场众人打了一剂强心针,此刻士气至关重要,他的冷静与果决能够让动摇的阵线迅速稳住。
他略微顿了顿,转向副将柳生,语气不容置疑:
“柳生,你立即派信使,传朕的命令给张煌言和马宝,不必顾及朕的安危,务必将东西两翼的清军全部歼灭!
然后调派多余兵马,封堵这支清军的退路,切断他们回城的可能。”
柳生的眉头紧锁,脸上满是犹豫,他的目光在朱慈烺和远处的战场之间来回徘徊,似乎在思索这是否是最佳选择。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朱慈烺便继续下令:
“还有,派人通知火炮营,让他们立即架起火炮,轰击盖州城!
东面和北面都要闹出足够大的动静,让清军无暇顾及其他。”
“陛下!”柳生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担忧:
“敌势凶猛,您还在这里,万一——”
“闭嘴!”朱慈烺的脸色陡然一沉,声音中带着罕见的怒意。
他上前一步,双目如炬,直视柳生:
“快去!若是耽误了军情,你下次就给朕找这么多鞑子精锐来,否则朕就砍了你!”
柳生被朱慈烺的怒吼震得愣在原地,心中掠过一丝恐惧。
朱慈烺此刻并非仅仅是发泄情绪,而是彻底看清了战局,将这次突袭视为歼灭敌军的绝佳机会。
如果此役能够一口吞下近万清军精锐,阻挡在辽中的盖州城就如同摧枯拉朽,不出一月便可攻下。
这一战,他势在必得!
“是!”柳生无奈,只得深吸一口气,弓腰抱拳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朱慈烺目送柳生远去,刚转身欲再下令,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又转头对身边的传令官说道:
“对了,再派人去催李本深,让他抓紧支援!告诉他,若是动作迟缓,明日朕就把他调进马宝的营里当先锋!”
话音未落,“锵”的一声锐响传来,一支流箭擦过他胸前的锁子甲。
朱慈烺只觉得胸口一震,险些踉跄,但很快便稳住身形。
他低头望去,只见那流箭已擦破了外层锁子甲,但却没能深入内层。
显然,这一箭是从两百多步外射来的,即便是臂力惊人的弓手所发,也难以完全破开双层甲胄的防护。
亲卫见状,立即一拥而上,护住朱慈烺。
他们神色紧张,生怕敌军趁乱再度射来箭矢,将领中更有人急切地劝道:
“陛下,这里太危险了!您还是移驾后方暂避锋芒吧!”
然而,朱慈烺脸上却没有半分动摇。
他挥手制止了众人,语气冰冷而坚定:
“朕若退后,此战便无胜可言。记住,龙旗绝不能倒,朕也绝不能退!”
这一番话,如同铸铁般沉重,刻入了在场每一名亲卫的心中。
就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朱慈烺依然站在龙旗之下,保持着大军的中枢运转。
火光摇曳间,周围的士卒目睹这一切,士气反而愈发高昂。
他们的皇帝未曾退缩,甚至连一丝惧色都未露出,面对如此大义凛然的帝王,谁还能不拼死效命
“传令!全军稳住阵脚,步步推进!”朱慈烺朗声下令。
正如他所预料,清军的攻势虽猛,但终究无法突破明军坚韧的防线,趁着敌军略显疲态之际,明军逐渐展开反击,战局开始向对己方有利的方向转变。
这一战,无论是朱慈烺的胆识,还是他的果断,都注定要写进大明军史,成为永世流传的篇章!
“来!”朱慈烺嘴里爆出一句怒喝,语气里带着一股紧张却坚定的力量。
尽管是他第一次面对这样致命的局面,但他毫不迟疑地推开了挡在身前的亲卫,哪怕胸口还插着一支箭。
他仿佛完全不在意疼痛,声如洪钟地朝着已经怔住的柳生吼道:
“快去在这里发什么呆!”
这一声大吼,震得柳生浑身一颤,此时的他,握着佩刀的手甚至有些发抖,却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准备执行命令。
而在场的亲卫们同样愣在原地,不敢再靠近,朱慈烺这一举动,瞬间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危险时刻,更是关乎生死与胜败的关键抉择。
朱慈烺在这一刻,敏锐地察觉到眼前这场突袭背后隐藏的巨大政治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对抗,更是他在众人面前展现领袖风范的绝佳时机。他脑海中飞速盘算着当前的战局。
明军主力如今驻扎在盖州城南,四万大军严阵以待,而城外这股突如其来的清军夜袭,无疑是冲着击溃营盘、制造混乱而来。
清军这次出动的显然是精锐部队,人数虽只有三四千,但目标明确、行动迅速。
若明军的前线被他们突破,战局就会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一旦明军主力的部署被打乱,侧翼与后方兵力回援不及,届时被清军包夹,整个战局将陷入混乱。
这种情况下,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几百条性命,而是可能波及数千、甚至上万的将士,连同堆积如山的辎重物资,也会毁于一旦。
朱慈烺深知,这场战斗绝不能失败,退一步,便是满盘皆输;而进,则是生死一线间的豪赌。
作为一军统帅,他不能允许自己退缩,若能顶住这波攻击,并在援军抵达前稳住阵脚,这将是一次彻底击溃清军精锐的绝佳机会。
此战若胜,他不仅能挽回局势,还能奠定自己的军威与威望。
朱慈烺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并非没有退路,身旁的六百亲卫尚在,战马整备完好,若他选择撤退,以亲卫的战力足以掩护他突围而去。
方才那支流矢虽然险些要了他的命,但也不过是意外罢了,无法真正威胁到他的安全。
只见他猛地一挥手,推开试图扶住他的亲卫,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喝退柳生后,他转身面向旗手,声音冷冽而威严:
“旗来!”
这一声如惊雷般的命令,让周围的亲卫们顿时从愣神中惊醒,他们目光齐齐转向朱慈烺。
旗手立即快步上前,将明军帅旗递到朱慈烺手中,朱慈烺一把接过,挥动着龙旗高声命令道:
“传令各营!立刻集结防线!重弩居前,盾兵断后!放火箭,烧他们的营盘!”
他的声音透过夜色,穿透了混乱的战场,如同天际炸响的惊雷,令士兵们士气大振。
一时间,明军的防线迅速调整,各种命令有条不紊地传达下去。
朱慈烺的果断与威严,宛如一颗定心丸,瞬间稳住了全军。
朱慈烺并未止步于命令,他目光如炬,直接策马向前,带着数十名亲卫杀向前线。
他要让每一个士兵都看到,他不仅仅是指挥战斗的统帅,更是愿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同袍。
亲卫们紧随其后,手持刀枪,紧张而又坚定地护卫在他左右。
随着朱慈烺的身影逐渐靠近战场,清军的攻势开始变得愈发疯狂,但明军的士气却也在逐渐攀升。
旗手微微一怔,目光落在眼前这位胸前插着箭矢、却依然屹立如山的皇帝陛下身上。
他的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但还未等他做出反应,朱慈烺已经大步上前,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龙旗。
那一瞬,旗手的手仍不由自主地颤抖,仿佛未能从眼前的震撼场面中回过神来。
朱慈烺紧紧握住龙旗,双目如炬,环顾四周,他将长旗高高举起,随即用力挥舞,迎着寒风,龙旗猎猎作响,皇威尽显!
此刻,他的身影仿佛与战场融为一体,每一次挥旗都传递出令人振奋的力量,仿佛在无声地呐喊:
“朕与众将士同在!”
就在片刻前,他已经细细观察过从营门到中军大帐这几百步之内的战场局势。
他很清楚,此时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局面胶着,而若要破局,唯一的办法便是振奋军心。
他知道,这面龙旗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将士们心中的灯塔。
而今,他以箭矢加身的姿态亲自执旗,无异于宣告:
“天子未曾退缩,尔等岂能退却”
果然,将士们的目光迅速被龙旗吸引,当他们发现那握旗之人竟是陛下时,一个个血脉贲张,眼中迸发出狂热的战意。
“陛下就在这里,亲自看着我们厮杀,还有什么好怕的!”
一种无形的力量迅速在阵中蔓延,众人仿佛忘却了恐惧,只想着誓死杀敌。
朱慈烺趁势振声高呼,声音如雷霆般响彻整个战场:
“众将士听令!杀鞑子一人,赏银十两;杀绿营一人,赏银五两!凡临阵后退者,格杀勿论!”
言毕,他目光如刀般扫过阵中众人。每一个与他目光交汇的将士,都能感受到陛下那份怒火。
他们的心中同时响起一个声音:
“若连天子都敢以血肉之躯坚守,我辈又有何惧!”
盖州城南,战火早已席卷明军大营的内外,战斗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西面大营一度被清军突破,损失惨重,但张煌言亲临战场,凭借老辣的指挥调度力挽狂澜。
他抓住林城德进攻迟缓的破绽,迅速调整兵力,布下了天罗地网。
尽管清军来势汹汹,张煌言冷静如炬,以丰富的战场经验指挥明军将各路兵马重新纳入既定计划中。
最终,清军虽然突破了防线,却未能脱出明军精心布下的“口袋阵”。
张煌言稳坐中军,目光紧盯前方,指挥旗稳稳落下,他身旁的传令兵马不停蹄,将一道道命令传向各处。
对于他来说,这不过是又一次“按部就班”的战场较量。
张煌言深知,战场胜败往往由细节决定,而清军在黑夜中的作战显然缺乏足够的演练,与之相比,明军平日便注重夜战训练,士卒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性和行动协调性都远胜对手。
因此,即便一时失守,他们也能迅速恢复秩序,将混乱遏制在最小范围。
东面大营的战斗则更加激烈,然而一切却在朱慈烺的掌控之中。
马宝奉命坐镇此处,他谨守皇命,步步为营,早已做好“请君入瓮”的准备。
当清军越过防线时,马宝当即指挥明军做出佯败之态,兵士们边战边退,清军果然中计,士气高涨地追击。
然而,就在清军渐入营地核心时,马宝早已派出的赵正东与另一千总率部从营外悄然绕行,严阵以待。
马宝立于高处,望着清军逐渐陷入包围圈,嘴角微微上扬。
他挥手发出信号,早已埋伏的明军从四面八方冲杀而出,合围之势一气呵成。
清军将领大惊失色,急欲调转阵型,却已是为时已晚。
营地内的战斗随即陷入激烈的短兵相接,喊杀声如雷贯耳,明军士气大振,而清军则因失去指挥而逐渐混乱。
此时的战场上,东西两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局势。
西营的张煌言稳扎稳打,逐步扭转颓势;东营的马宝则紧抓时机,指挥士卒将清军围困其中,局势已经向明军倾斜。
而在两营之间,朱慈烺高举龙旗,宛如一道不动的旗帜,牢牢维系着明军的士气与意志。
龙旗之下,众将士心中燃起熊熊烈火,明军的反击正如雷霆般迅猛,不仅将清军的攻势逐渐压制,更一步步将他们引向必败的深渊。
这一战,不仅仅是明军对清军的胜负较量,更是朱慈烺对将士们意志的再一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