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348章 关键一战

第348章 关键一战

作为当今天下公认的君主,无论是辽东的胜利,还是之前关内的辉煌战绩,在大多数普通士兵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皇帝陛下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指挥。

“陛下用兵如神”几乎成了军中对朱慈烺的统一评价,这也让这位年轻的帝王的威望在明廷中央军乃至所有抗清势力中达到了顶点。

策马行至东面山岗,朱慈烺缓缓勒马停下,他仰头望向夜空,那一轮残月冷冷地悬挂在天际,映衬着夜幕下朦胧的山野。

他的目光随即转向西方,俯瞰眼前辽阔的营地——星星点点的篝火如满天繁星般散布,连绵数里,仿佛天地间尽是他的军队。

目睹这一壮观景象,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万丈豪情。

“这一战之后,天下必定尽归我大明!”朱慈烺暗自思忖道。

他非常清楚,凭借当前的威望与实力,哪怕是困守福建的郑芝龙全面反叛,也翻不起任何风浪。

至于手握不过三四万人马的顺军余部,早已不是当年割据西北的强军了。

朱慈烺笃定,此战大胜之后,他将以王者之姿向天下各路势力昭示中央集权的不可撼动。

从朱慈烺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恢宏胜利,更是政治上的巧妙布局。

各地的军事将领,无论是李过、高一功,还是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李来亨,此后都只能是听命于中央的武将。

任何试图染指中央权力的野心家,都是对新生王朝秩序的挑战。对于这样的挑战者,朱慈烺毫不犹豫地选择严惩。

翌日清晨,朱慈烺在帐中制定了新的作战部署,并下令张煌言具体执行。

他的目标很明确:拿下北面和西侧的两个荒村,为全局战事奠定胜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特意调集了重兵——六墩红衣大炮、二十墩四磅炮等重火器悉数到位,甚至从东面山岗抽调了常登贵,马宝麾下的精锐百总率队增援。

这些突击部队将成为整个作战计划的核心力量,务求以雷霆之势迅速拿下荒村,震慑清军,为明军打出压倒性的军威。

这两个荒村位于明军防线前不过三里地,由清军贝勒巴林率部驻守,巴林素来以防御缜密著称,但此番部署却过于自信。

由于明军此前多次佯攻未果,他误以为荒村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甚至产生了“明军久攻不下”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个荒村的战略价值极高,它们相距不远,可互为支援。

村中驻扎了两千包衣兵和一千八旗兵,而八旗兵中大部分是善用火器的汉八旗火枪手。

此外,每座荒村还配备了四门火炮,借助村内残存的断垣残壁构建防御体系,这些兵力和装备让巴林信心满满,他相信自己的布防足以挡住明军的任何进攻。

然而,他忽略了明军此时已不再是单纯的试探性攻势。

这一次,朱慈烺调集了重火器和精锐主力,势在必得。

而在两个村庄后方,还驻扎着四千满八旗骑兵,这支部队是多尔衮布下的机动力量,无论是主动突袭、阻击掩护,还是必要时的战略撤退,都可以依令而行。

他们是这片战场上的隐匿威胁,一旦明军推进到关键位置,这支骑兵便可成为决定战局的利刃。

然而,明军早已通过侦察得知这一布置。

尽管关于满清驻军和骑兵的具体数量并非十分精确,但通过不断的佯攻与试探,明军大致掌握了这支骑兵的部署情况,这为接下来的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朱慈烺下令更多哨马靠近侦察多尔衮大军的营地,进一步加深对敌情的了解。

他摆出了决战的态势,试图通过这种姿态制造心理压力,同时命令张钧和林昌峰加大对东面山岭几处战略要地的进攻,以牵制清军的注意力。

“传令下去,陛下要求明日午时之前攻下那两座村庄。不必节省火炮弹药!”张煌言身穿戎装,亲自赶赴前线督战。

他的语气冷峻而果决,传令哨骑不敢有片刻耽搁,飞速奔赴各军传达命令。

很快,已经进入战场位置的明军各部迅速整队,随着号角与战鼓声响起,前锋方阵率先开始行进。

这次行动,朱慈烺调集了足足六千步骑大军,外加一个专门的火器营,用于对敌火力压制。

此外,还有五千骑兵专门用于牵制清军后方的骑兵,这一切安排显示出明军为这一战做了充分准备。

旷野之上,明军的长矛方阵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宛如涌动的钢铁林海。

随着阵列不断推进,火器营紧随其后,后方则是装载火炮的马车队伍,隆隆炮声即将奏响,明军兵威如潮,气势非凡。

张煌言也抵达了前线阵地,眺望着村庄后方那片黑压压的清军骑兵。

他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抹警惕。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对明军形成致命威胁。

此时,满清大军的中军大营内,多尔衮的脸色阴沉如水,他的桌上堆满了急报,这些从前线送来的情报让他的眉头越锁越紧。

“明军又开始调动了……”他喃喃自语,指尖敲击着桌面,显然在思索着如何应对。

洛尔已被派往盖州北部,负责牵制那里的明军,同时防范常登贵所部趁机发起袭击,失去了这位老将的协助,多尔衮必须依赖其他将领。

然而,眼下敌情复杂,明军步步紧逼,他一时间也难以找到完全的破局之策。

战场局势随着明军的推进而愈发紧张,清军骑兵虽然表面上按兵不动,但暗中早已开始调整队形,以备应对明军的进攻。

村庄后方的清军骑兵中,数位八旗将领也在低声商议,他们的眼睛紧盯着明军的阵型,等待多尔衮的命令。

张煌言站在阵地前线,冷静观察着敌情,他的目光扫过那片黑压压的骑兵阵列,心中已有一套对策。

他很清楚,必须尽快摧毁前方的两个村庄,逼迫清军骑兵主动出击,而不能让这股机动力量保持观望状态。

“炮兵准备,锁定目标,逐点压制!”张煌言果断下令。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明军的大炮已经开始咆哮,六墩红衣大炮依次开火,巨大的炮声撼动山谷,整个荒村瞬间被炮火笼罩。

断垣残壁被炸得粉碎,火光映红了天际,村中清军阵营一片混乱。

片刻后,明军火炮齐鸣,震耳欲聋的炮声中,前方的村庄腾起滚滚浓烟,清军的防线顿时出现了骚动。

在炮火覆盖的同时,明军的步卒迅速展开攻势,长矛方阵如同潮水般推进,直逼村庄防线。刘斌和陈亮率领的突击部队迅速推进,他们身穿精锐甲胄,手持锋利的刀枪,以迅猛之势冲入敌阵。

清军骑兵的指挥官们终于坐不住了,他们看着明军步步紧逼,火器营的轰炸逐渐撕裂了村庄的防御,意识到再不行动,生怕陷入全军覆灭的危局。

“传令!准备迎战!”清军的一名旗主挥手下令。

然而,多尔衮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他深知明军这一行动的用意,也知道明军步兵和火器营的优势在正面战斗中难以撼动。

他低声道:

“不要轻举妄动,等他们深入,再出奇兵。”

在朱慈烺的指挥下,明军的步步紧逼使得清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两军之间的较量,已不仅仅是兵力的比拼,更是耐心的博弈。

双方都在等待着一个关键的时机,而这个时机,将决定这一战的成败。

常登贵在石门关一战击败赛格后,迅速率军退守关内,他深知此役虽胜,但自身部队损失不小,若被清军侦查得知实际情况,恐将陷入新的危机。

为了掩盖战后疲态,他派出三百精锐骑兵担任哨马,不仅频繁巡逻,还故意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如此一来,洛尔率领的清军驻地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困守营内,不敢贸然出击。

与此同时,巴明在战场南面的荒村布防,试图遏制明军猛将陈福的进攻,他的兵力已经被牵制,根本无力支援其他战线。

而巴明麾下的贝子穆尔虽能奉命行事,但显然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完全无法胜任重要任务。

就在这时,清河周边接连传来急报。

清军驻地南面与东面同时告急,情报直言朱慈烺的大军最近调动频繁,疑似在为大决战做准备。

更令人不安的是,明军的皇旗已然出现在前线,昭示着朱慈烺亲自坐镇,为部下士气注入强大信心。

实际上,朱慈烺的部署正中清军诸将的软肋。

多尔衮及其部下虽为满清大军的核心,却迟迟未能下定决心:是选择与明军在此决战,还是选择撤军

尤其是盖州城的处境更让人举棋不定——救与不救,这道选择题令满清将领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

目前的战局,对清军显然极为不利。

撤退意味着不仅要提防明军的追击,避免过多损失,还必须在撤军途中妥善安排盖州的防御工作,以确保这座城池能够作为一颗“钉子”,继续对明军形成威慑,阻碍其后续行动。

这也是多尔衮早前制定的方略:若能乘胜追击,则全力扩大战果;若战局不利,则迅速退守海州,稳住主力,利用盖州坚城牵制明军,为未来的反击留下一线生机。

然而,赛格在大片岭关的惨败彻底打乱了多尔衮的计划,上千精锐前锋几乎全军覆没,使得八旗兵的士气一落千丈。

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铁骑,如今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了主动进攻的信心,整个军队被动地等待明军的下一步行动,难以自定方略。

尽管如此,多尔衮还是在诸将中保持着表面的镇定。

他知道,有些次要的事务已经在此前的军事会议上定下了方案,只需按部就班执行即可。

但关键性决策,如是否对明军发起主动攻击、如何处置盖州等问题,随着战局的变化,变得愈发复杂难决。

会议中,气氛沉闷而凝重。

许多将领虽有意见,但囿于当前的颓势,不敢贸然提出激进建议。

洛尔的沉默,巴明的掣肘,甚至赛格的失利,都令满清军心动荡不安。

多尔衮深知,倘若不能迅速扭转这种局势,清军恐怕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与此同时,朱慈烺一方的明军却士气高昂,随着皇旗的飘扬和主帅的亲临,明军士兵深感振奋,他们在各个阵地上主动调动兵力,频频出击,试图进一步削弱清军的防线。

明军士兵的喊杀声与清军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战场气氛极为惨烈。

朱慈烺心中明白,此刻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实力比拼,更在于心理上的博弈。

他要利用清军的犹豫不决,将敌军的士气彻底击垮。

这一切,正如朱慈烺和他的谋士们所料。

清军内部的矛盾和恐惧已经显现,而盖州这座孤城也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若能彻底击破盖州,明军的胜利几乎可以确定;反之,若清军守住此地,他们还有反扑的可能。

战局胶着,决战的阴影笼罩着两军。

然而,此刻的主导权,显然已经开始向朱慈烺倾斜。

巴林原本信心十足,但目睹明军如此凌厉的攻势后,神情顿时慌乱,他指挥部下拼死防守,试图利用村中的火枪兵和火炮进行反击。

然而,清军的反击收效甚微,明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和精密的配合,迅速瓦解了清军的防线。

整个战斗持续了不足两个时辰,明军便成功占领了两座荒村,清军死伤惨重,包衣兵几乎全军覆没,而八旗火枪兵也只剩下寥寥残兵。

巴林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少量亲卫逃离战场。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让朱慈烺再次稳固了北线战局,也彻底击碎了清军的心理防线。

荒村之战后,明军士气大振,清军则一蹶不振。

朱慈烺站在山岗上,眺望着战场上的残迹,心中激荡着胜利的喜悦。

他明白,这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王朝复兴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