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夜袭
第314章 夜袭
巴明麾下统领三千正蓝旗满洲精锐与两千绿营兵,阵列森严,步伐一致,威势如雷。
士兵们的目光坚毅,脸上带着肃杀之气,显然是精挑细选的精锐部队,准备朝石门关一带发起下一轮猛攻。
巴明打量着前方的地势,目光如炬,神情中流露出决心。
他一生沙场搏杀,深知战机稍纵即逝,决不能错过任何一个可供突破的良机。
他一声令下,三千满洲兵迅速整队向前,步伐稳健而迅捷,向石门关步步逼近。
与此同时,两千绿营兵也在副将的指挥下紧随其后,准备随时支援。
战场的气氛紧张而凝重,巴明深知此战对清军而言至关重要,成败将决定军队的士气与未来战事的走向。
石门关作为明军重要的防线,是清军进入腹地的关键障碍之一。
若能迅速攻克此处,将彻底瓦解明军的抵抗意志,为后续的进攻扫清障碍。
前行途中,万明时不时回头望向巴明,内心中暗暗打量着这位清军主帅。
巴明的沉稳与气魄让他感到震撼,他知道,追随这样的主将,或许自己也有机会在军中取得更高的地位与声望。
这场战役是他在清军中稳固地位的重要契机。
巴明身旁的硕赛与沈忠也不敢怠慢,二人神情严肃,时刻观察着队伍的行进情况。
两位副将明白,眼下的局势不容丝毫松懈,满汉两族将士必须密切协作,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石门关近在眼前,巴明策马靠前,冷峻的脸庞上露出一丝战意。
他扬起手臂,下达了最后的冲锋指令。
顿时,满洲精锐如潮水般涌向石门关,马蹄声与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山谷,宛如滚滚雷霆。
石门关的明军防守格外严密,关隘四周被连绵起伏的低矮山丘环绕,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曲折险峻。
这样的环境对大军行进极为不利,巴明即便想发起突袭,也只能轻装前进,选择小股精锐出动,以保持进攻速度与灵活性。
巴明心中清楚,这次冒险依赖于城内的万明旧部的接应,并且得益于他们早先对暗堡的侦察和清理。
没有内应和详细情报,他绝不会轻举妄动,再遭失败,将使清军士气跌落谷底,彻底失去进攻优势。
多尔衮此时一心要打开局面,掌控盖州战场的主动权。
巴明明白对方决心已定,既然胜利在望,即便不顺利也可以趁夜撤退。
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必须试一试,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反攻的计划。
因此,巴明决定周密部署。
他命硕赛带两个牛录的甲兵,先行突入,以其为先锋;沈忠负责押后策应,他则亲率中军居中指挥,排兵布阵井然有序,士气高涨,显出志在必得的气势。
而从万明和其旧部那里,巴明已经掌握了关于石门关的关键情报。
这个重要的关卡,由久负盛名的陈福驻守,但陈福麾下的士兵几乎一半都是新兵。
长期驻守在此,士兵们渐显疲态,缺乏警惕和士气,对巴明而言,这种防御薄弱无疑是绝佳的机会。
他一边整理军中部署,一边心中思忖:
“陈福虽有一定的声名,但若其士兵尚未完全训练有素,那今晚便是我们的一击良机。”
事实上,陈福原本受命驻防石门关,肩负着试探辽中清军防务的重任。
然而,多尔衮的严密防守让他无从下手,几次设法试探都无功而返,只得驻扎等待机会。
这种长期观望的状态早已使石门关内的明军士气低落,疲于无休止的等待,形成了可乘之机。
此时,万明策马来到巴明前方,单膝跪地,抱拳禀报道:
“主子,情报无误!四处暗堡的明军已全部肃清,不会有任何隐患。”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显然对自己的旧部完成的任务感到自豪。
巴明闻言,眉头一挑,微微点头,示意万明继续说下去。
“奴才的内线传来消息:约在半月前,陈福曾从石门关调兵去盖州增援,而现在石门关内的明军仅余不到两千人。
今夜正是城内换班之际,只要大军一到,他们便会放下吊桥,里应外合,城池将唾手可得。”
万明的语气坚定,目光中透着势在必得的信念,似乎已预见了成功时的情景。
巴明听后,露出满意的微笑,拍了拍万明的肩膀:
“万将军,此次夜袭石门关,你居功至伟!若能得胜,本王定会向摄政王请旨,为你请封总兵之职!”
他的话语中透出欣赏之意,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站在一旁的两名明军叛将吴将军和刘将军也听到巴明的夸赞,面带喜色。
巴明不失时机地继续说道:
“吴将军、刘将军,此战若有功劳,你们二人也不会少了赏赐。本王定会重重有赏,不会让你们失望!”
他此番话语充满鼓励,显然是想稳住人心,增强士气。
几人之间的言辞和表情,皆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自信和期盼。
而巴明清楚,若要牢牢控制叛将们,除了承诺功名利禄外,还需让他们对清军的实力有足够的信心。
今夜一战,既是对陈福的强势进攻,更是对这些明军降将的一次考验。
万明当即俯身叩头,谦卑地说道:
“奴才多谢主子的厚恩!”
另外两名降将也纷纷跟随,恭敬地表达感激之意。
巴明微微一笑,随即翻身下马,低头示意,紧跟着身后的亲兵上前,手持一张地图展开在众人面前。
等到万明、巴明和刚刚整顿好兵马赶回的硕赛、沈忠都到齐后,众人鱼贯而入,步入西端的一座暗堡之中,在此处筹划夜袭石门关的最终细节。
眼下,他们距离石门关仅十五里之遥,尽管山路崎岖难行,预计夜间行军也能在两个时辰内抵达关下。
万明指着地图上标注的石门关,开口道:
“主子,诸位将军,奴才的兄弟今晚正负责石门关东城门的守卫任务,会一直值守到明日凌晨。
如今东城门城楼上仅有五十余名明军,其中约有一半都是奴才的旧部。只要大军在天亮前发起突袭,趁城中明军尚未完全清醒,奴才有把握破开东门!”
万明继续说道:
“奴才与他们早已商定,到时奴才会在山沟中放出信号,他们将立即在城楼上动手控制局面,同时放下吊桥,大军便可趁机过河。”
他的语气透出一丝狠辣,显然已为这场潜伏许久的内应计划下足功夫。
要知道,万明这个叛徒,在明军那边早已形同“死人”,名义上早被除名。
然而,他的旧部并未彻底清洗,只是依军法从轻处分。
由于陈福手头繁忙,因当前战事紧急,暂未及处理万明旧部,才使得这些人与他内外勾连,成为清军在石门关的内应之源。
“陈福的官邸位于石门关北城,据线报显示,此刻他就在城内。”
万明略微停顿,指向地图上的官邸标记:
“官邸东侧即为驻军的兵营之一,驻扎兵力约一千一百人,城内超过一半的明军集中在此,余下的驻扎在城东另一处兵营。
从东门进城后,行五百步即达。”
万明讲解详尽,每一句话都显示出他对石门关内部情形的熟悉,显然是早有准备。
提到“陈福”二字,巴明、硕赛、沈忠的神色微微一变,彼此交换了一瞥。
尤其是巴明,眼中隐隐闪过一丝欣喜,似乎格外在意此人。
陈福是朱慈烺手下的头号名将,在徐州、沧州、隔马山等战役中屡立战功,战绩卓著,深得朱慈烺信任。
如今,陈福的声名早已在明清双方传开,威名显赫,几乎成为明军士气的象征之一。
对于巴明而言,若能在自己领军南下的首战中斩杀或俘获陈福,攻占石门关的政治意义将无与伦比,不仅可以极大打击明军士气,还会令他一举成名。
想到这里,巴明不由得扬起了嘴角,仿佛胜利已然在望。
巴明稍稍移步,凝视着地图,沉吟片刻后道:
“石门关若能拿下,我军便能顺势推进,东南数城必会相继震慑投降。
陈福的存在虽是变数,但若能收其首级,足以彻底动摇明军军心。”
说到此处,他环视在场众将,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决然之意,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这一仗打成一场极具威慑力的胜利。
硕赛目光凝重,拱手说道:
“末将愿率精锐亲随随同主子,从东门直扑陈福官邸,给明军来个措手不及。”
他虽表面冷静,内心却也跃跃欲试,毕竟能在陈福面前立下战功,对他而言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军功机会。
沈忠也附和道:
“末将愿配合主子,以奇袭之势破敌,定能不负众望。”
巴明轻轻点头,缓缓道:
“此战目标明确,进攻时切不可拖延。东门一破,趁明军尚未完全清醒,我们便从东门至北城,迅速占领关键据点。”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命令中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毫不含糊。
此时,夜色更加浓重,微弱的月光洒在暗堡外的山间小道上,为清军提供了隐秘掩护。
巴明随即发出命令:
“整军出发,保持安静,避开明军巡逻,务必在天亮前抵达东门!”
众人纷纷拱手领命,迅速走出暗堡,准备向石门关发起夜袭。
星夜之下,三千满洲精锐与两千绿营兵在静默中列阵前进,步伐稳健且迅速,每个士兵脸上都带着不言自明的冷峻和坚决。
巴明骑马前行,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士兵的神情,仿佛在确认他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渐渐地,石门关的轮廓显现于黑暗之中,关口的灯火闪烁,偶尔有巡逻的士兵在城头走动。
巴明目光如炬,观察着地形,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
他心中盘算道:
“今夜之战,必须迅速而致命。若一击不成,便趁夜撤退,绝不恋战。”
就在这紧张而寂静的气氛中,万明带着自己的旧部暗中接近城门,内应按计划接应,正准备打开吊桥,为清军大部队铺路。
万明望着前方的城门,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已彻底投向清军,但心中仍存一丝忐忑,害怕自己的决定或许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然而,为了功名和生存,他只能将这些念头抛之脑后,投入到这场即将爆发的夜战之中。
当夜袭部队逼近石门关之际,巴明低声下达命令,随行的军士们屏息凝神,等待一举攻破的时刻。
空气中弥漫着杀意,黑暗仿佛静止,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听着指挥官的每一句指令。
巴明轻轻扬手,传达进攻信号,队伍迅速分散,形成包围之势,准备随时展开攻势。
就在此刻,吊桥缓缓放下,沉重的铁链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巴明一声令下,清军士兵如同潮水般涌入,迅速占领通道。
石门关内的明军几乎毫无防备,面对突然冲进来的敌人,惊愕万分,反应不及便被清军的刀锋割倒,短短数分钟之内,已有数十人被击杀。
巴明亲自督战,指挥士兵们快速扩大战果,封锁住石门关的各个出口。
他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冷酷的杀气,这一刻,他的心中只有胜利,丝毫不容忍失败的可能。
眼见城门告破,万明心中的忐忑渐渐化为庆幸与欣喜,心底暗自思忖:
“我果然选对了阵营。”
他脸上浮现一抹自得的笑意,随着清军冲入石门关,他的忠诚已经彻底转向了清军,心中也逐渐燃起了对未来荣誉的渴望。
而就在远处,山丘上站立的巴明,眼见夜袭得手,心中无比振奋,仿佛已看到明日战果之丰,稳稳地握紧了手中指挥刀。
这一刻,他深知,这场夜袭将成为盖州战场上的一个转折,为清军赢得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在他们两侧,一队队清军士兵在月光的掩映下悄然行军,黑暗中没有火光,仅凭微弱的月色前行,步伐沉稳而无声。
除了隐约的脚步声外,整个队伍一片寂静,仿佛暗夜中的潜伏者,无声地向目标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