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324章 多尔衮的准备

第324章 多尔衮的准备

这一切,让朱慈烺在接下来的巡查中如虎添翼,彻底放开了手脚。

马宝的全力配合,为朱慈烺立下了标杆,面对接踵而至的整改和处罚,那些朱慈烺旧部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毕竟,马宝这样的“外来人”尚能如此配合,这些在军中根基深厚的“老人”又怎能反其道而行之

不过,朱慈烺深知恩威并施的道理。

单靠整肃军纪和严苛考核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借着这次巡查之机“施恩”,以安抚军心、巩固支持。

毕竟,马宝的崛起速度太快,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虽然这些不满表面上已被压下,但若不能及时安抚,潜在的裂痕可能会在关键时刻酿成大祸。

马宝的巡查告一段落后,朱慈烺将目光转向张煌言的“中军”。

对于这支军心稳定、战力强悍的核心部队,朱慈烺没有放松丝毫。

他亲自带人,从士兵的排兵列阵到军械仓库的物资储备,再到大军的部署调度情况,一一进行了详细检查和问询。

在巡查的同时,朱慈烺还趁机完成了一项他酝酿已久的改革。

他以“大战在即,需全面提升效率”为由,将金陵书院培养出来的“审核官”派入军队以及各类军需作坊,并将更加先进的财务审核制度逐步引入其中。

这一制度改革,是朱慈烺筹谋多时的心血之作。早在南中起事之初,他便意识到军中账目混乱、物资分配不均的弊端。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旧制度的层层阻力,此事一直未能成行。

如今,在这大战迫在眉睫的特殊时期,他终于迎来了最佳时机。

“此时不改,更待何时”朱慈烺在心中暗自盘算。

大敌当前,各方都将目光集中在即将到来的战局上,此时推行新制,虽有反对之声,但在“为了胜利”的大旗之下,这些声音便显得微不足道。

通过这套新的记账审核和财税征收体系,朱慈烺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整个统治区内财富和人丁的真实状况,还能进一步榨取大战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滋生,为打击那些侵蚀政权活力的蛀虫提供了新的利器。

“一个政权若被贪腐吞噬,其灭亡将比战败更快!”朱慈烺不止一次这样告诫近臣。

他明白,腐败是最可怕的内耗,一旦不加遏制,即便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支撑长久。

而这一改革,也为那些怀才不遇的新人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金陵书院的审核官虽年轻,但个个精通账务、严谨自律,随着他们的加入,军中旧人逐渐感受到了压力。

这种“鲶鱼效应”正是朱慈烺想要的结果——用新鲜血液打破旧体系的僵化,逼迫那些习惯按部就班的老将们不得不改变。

另一边,张煌言的中军大营,位于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一片开阔地。

营帐之中,一张简易却颇为细致的等高线地图正挂在墙上,几名将领围着案桌,神情严肃。

朱慈烺站在正中央,目光在地图上扫过,眉宇间带着几分思索。

“这份地图比之前的那些好得多。”朱慈烺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命军情司费大半年时间,重新绘制了许多地区的军事地图,虽然谈不上完全精准,但相比于以往那些堪称“抽象派艺术品”的粗糙制图,如今的地图实用性显著提升。

张煌言站在一旁,指着地图上的几个关键节点道:

“陛下,中军前五营在前军进入盖州之后,已全部抵达榆林铺、孛罗锅和石门关一带的兵营休整,并补充了大量军备物资。

后五营目前正从复州城等地赶来,计划在外围就地补充之后,再与主力汇合。”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依次点过地图上的标记。

每说到一个地名,旁边的几名参将便微微点头,以示确认。

朱慈烺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沉思片刻,才开口问道:

“前军在盖州的进展如何敌军防线是否有新的调动”

“据最新的侦查情报,盖州的清军防御仍以固守为主,尚未出现明显的增援迹象。”林昌峰站出一步答道。

他是中军的参将之一,因机敏善战深得张煌言信任。

“嗯。”朱慈烺微微颔首,随即语气一转,问向张煌言:

“后五营与主力的汇合时间能否提前大战在即,我不希望任何部队在行动上出现延误。”

张煌言略一思索,答道:

“臣已派出加急令,命后五营加快行军速度,但途中仍需补充物资,恐难再进一步压缩时间。”

“那便设法调整补给方式。”朱慈烺果断道:

“以战备优先,若有必要,可调拨前营部分物资供后营使用。务必确保全军在指定时间完成集结。”

这一番军情分析和部署调整,让在场众将看到了朱慈烺的雷厉风行,他的每一个指令都直击要害,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而这种果断与精准,正是他们对这位年轻君主逐渐心服口服的原因。

通过这一轮巡查,朱慈烺不仅强化了对军队的掌控,还为接下来的大战奠定了更稳固的基础。

他知道,只有军队和政务体系都井然有序,他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入下去,而这,正是未来振兴大明的关键。

朱慈烺轻轻点了点头,视线停留在地图上辽河一带的位置。

他用手中的竹枝划了划,语气冷静而自信地说道:

“朕已经命令李霄林近期加派兵力在中沿海一线展开骚扰,目的就是牵制清军的注意力。

只要他们的视线被吸引过去,我大军从盖州以北突入的行动,便有很大的隐蔽性,清军难以察觉。”

坐在一旁的林昌峰连忙附和,语带钦佩:

“陛下高瞻远瞩。如今各军分散调动,山东与南直隶两地的军械局已经通过海路运输武器装备。

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对沿途民夫的徭役负担,还能让从山东与辽南汇聚的各地将士沿途直接补充军械,行动更加高效。”

朱慈烺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又抬起头,目光炯炯地落在林昌峰身上,问道:

“南直隶的大军目前集结情况如何朕记得,这一支部队的行军路线非常关键。”林昌峰略一整理思绪,恭敬地答道:

“南直隶派遣的五营,当初为提高战斗力,被分散至淮河流域的三府进行训练。

如今,这些营部已经开始向盖州集结,预计半月之内抵达目的地。他们将在当地补充军械和粮草,然后按照计划通过海路向前推进。

这一万三千余名将士所需的甲、衣被等物资,张将军早已妥善调度,全数存放在淮安府的军需仓库中。大军一旦开拔,便可即刻取用。”

朱慈烺听罢,神情稍显放松,眼中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他点头说道:

“很好。若一切按此推进,朕接下来半月都将在玄著的大营中处理军机大事。所有的文书、军报,都送到此地来。”

他的话音刚落,便扭头望向站在一旁的张煌言。

张煌言察觉皇帝的目光,立刻上前一步,抱拳拱手,略微弯腰,带着一丝会心的笑意答道: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张煌言的态度极为恭敬,但他背后的中军高级将领们,脸上却显露出几分得意之色。

朱慈烺选择公开表达对中军的重视,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张煌言的威望。

朱慈烺深知,这支由张煌言率领的中军乃是当前明军的中流砥柱,只有让这些中军将领信任他的指挥,并尊重张煌言的统领地位,才能确保整个大军内部的稳定和士气。

稍作停顿后,朱慈烺的目光转向盖州,他的竹枝再次点在地图上,声音稍显凌厉:

“多尔衮在盖州与辽中的部署情况如何”

这时,一旁的张名振向前一步,肃然回答:

“陛下,据军情司最近几个月传回的情报,多尔衮与驻扎盖州的济哈朗似乎打算以最后的八旗主力为核心,再加上从北地抓来的数千野人兵,在海州组建一支新部队。

他们称之为‘四旗’,编制上更像是补充性质的野战机动部队。”

“‘四旗’”朱慈烺重复了一遍,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他的目光从地图转向张名振,示意继续说下去。

张名振恭敬地抱拳拱手,接着道:

“是的。这四旗目前大部分部署在辽中,总兵力大概在一万至一万五千之间。其中的将领,多为多尔衮麾下的亲信,不过这些亲信的能力尚有待进一步确认。

至于更为详细的部队组织和动向,军情司正在全力搜集。”

朱慈烺闻言,眉头微蹙,沉吟片刻后冷声道:

“多尔衮果然还想用这点残兵败将死撑场面。这所谓的‘四旗’,看似补充八旗的空缺,实则不过是穷途末路的挣扎罢了。

无论他们想做什么,都注定无法翻盘。”

众人听闻,纷纷点头称是,但各自心中也不免有些忐忑。

毕竟,无论多尔衮的计划如何,他手中毕竟还握有一定兵力,且在辽中的野外环境下,局势未必如表面般简单。

朱慈烺见状,冷笑一声,将竹枝轻轻敲在地图上,道:

“告诉锦衣卫,让他们务必加快进度,尽快掌握清军的具体布防情况。

同时,命常登贵加快中军的整备进度。此次行动必须快而准,不能给敌人丝毫反应的时间。”

“臣等领命!”张煌言与众将齐声应道,声音回荡在军帐之中,气氛顿时凝重了几分。

朱慈烺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他眼中闪烁着深不可测的光芒。

张名振当前调任为兵部尚书,其职责涵盖了军籍管理、军机处置、军令执行、军饷后勤保障以及兵员招募等多方面事务。

尽管如今武官的任免权牢牢掌控在朱慈烺手中,但兵部作为朝廷军事行政的枢纽,依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战争期间,更是承担了部分参谋部的职能。

特别是在眼下战局吃紧之际,朱慈烺需要集中精力于总体战略谋划,军情司也因此暂时和兵部合作,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联动。

“命令锦衣卫继续派人前往敌后侦察,确保情报链不断。

与此同时,大军的哨骑必须在海州与盖州的交界区域保持日常巡逻强度,表面看似一如往常,但实际部署上要外松内紧。”朱慈烺语气坚定,微微停顿后补充道:

“一旦发现清军哨骑或者奸细企图渗透进我军防线,不必迟疑,格杀勿论!必须确保我大军动向绝不泄露!”

“臣遵旨!”张名振铿锵应诺,目光坚定,抱拳领命。

命令下达后,大帐内骤然安静下来,唯有烛火微微跳动,映衬出帐中几人的凝重神情。

朱慈烺在地图前踱步片刻,思索的目光在辽阔的山河标记间扫过,最终停在了张煌言身上。

“玄著,”他抬起头,眼神中透着深思,“对于多尔衮新组建的四旗军,你有何见解”

张煌言闻言,沉吟片刻,显然早有准备。

他迈步上前,肃然抱拳道:

“陛下,末将以为,多尔衮征召的所谓野兵成军尚不足半年。此前石门关外的一战,清军虽号称十万之众,但真正能够迅速动员到战场的不过四五千人。

至于所谓的‘四旗’,多半尚未形成战力,短期内不足为惧。”

朱慈烺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张煌言微微抬头,目光如炬,继续说道:

“多尔衮此人诡计多端,残忍却极为沉稳。末将以为,他绝不会在这些新兵适应军阵作战之前贸然发起决战。

因此,这些‘四旗’恐怕是其为日后反攻所预备的野战主力。

然而,酋王巴明却非如此,此人年少气盛,急于立功,之前已试图发起夜袭,若清军火枪兵一旦抵达前线,巴明极有可能主导突袭。”

说到此处,张煌言指向地图,用手划过标注孛罗锅和石门关的一线:

“末将断定,清军若要有所动作,很可能以孛罗锅或石门关为突破口,试图袭击我军后方。

这些要地地势相对开阔,若防御薄弱,清军便可趁虚而入。反之,高山险峻之地,虽然存在一定的偷袭可能,但我军据险而守,清军难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