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各方
第284章 各方
沧州城陷落的五天后,原本还在负隅顽抗的山西残余绿营兵们,纷纷倒戈,不少绿营军将领,被部下反绑,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投降。
李过当即派遣李来亨和塔天宝率领两营兵马前往山西各城,接收降兵,随后亲率主力部队猛攻太原。
两日后,大同等地的山西守军,也陆续分批投降。
李过的主力军队与数万投降的绿营兵一起,彻底围困住了太原城,而城内的守军,一开始还不信北直隶即将全线收复。
可这样被困城中,他们也彻底陷入绝境。
城内气氛愈加紧张,兵荒马乱,满目狼藉。
太原城中,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乱兵,纪律荡然无存,城内百姓人人自危,大多躲在地窖中,不敢露面。
由于姜镶已经投降,并被押到了太原,而城中的守军,纷纷放弃了抵抗,军队纪律失控。
于是乎,无可避免的,城中的烧杀抢掠愈演愈烈,死伤百姓,数以万计,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等到山西各地的大明援兵纷纷赶到,特别是带来了无可置疑的,沧州城破的消息。
这一消息迅速瓦解了城中守军的最后一丝士气,大量士兵放弃抵抗,或是缒墙逃亡,或是原地投降。
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投降的山西军与城内乱兵合谋,企图挟持姜镶以求立功。
原本姜镶心中尚存一丝逃脱的幻想,但眼见局势危急,连他身边的亲兵也有人开始背叛,投靠敌方。
他只得在几名忠诚的亲兵护卫下,退回府邸,死守不出,整日惶惶不可终日。
李过在养子李来亨的协助下,得到了城内反正官兵的指引,很快便带兵突入太原城,直捣黄龙,最终亲手擒拿了姜镶。
为了震慑其他地方势力,李过下令将姜镶押往太原城的刑场,施以千刀万剐的酷刑,并将姜家在山西的所有亲眷满门抄斩,以示威慑。
太原城破后,率兵进入山西的常登贵,深知太原、西安和潼关的重要性,但他并未急于争功,也未急于插手。
他原本就不是那种急于邀功请赏的人,更何况陛下早已给他传书告知——国事之大,战后回南京再议。
常登贵作为朱慈烺的心腹,他的心思远不在争夺天下的荣誉之上。
在战局之中,他早已得到了明确的指令,制定好了应对各部投降绿营军的策略。
相比那些野心勃勃、急于扩充实力的人,常登贵显得异常沉稳。
真正的天下大事,需要智慧与时间来谋划,而非简单的杀戮与掠夺。
常登贵的眼中,更多是放到了塞外的蒙古鞑子身上,他们的胜利若是不能提防后者,不过是暂时的风光。
不过,蒙古鞑子现在接受了部分八旗,绿营军溃兵,实力虽得到了加强,但他们的内部一直都有裂痕。
但那些部落对关内的虎视眈眈,终将成为未来的威胁。
而此刻的常登贵,只需静静地等待,观察着局势的发展,他相信,陛下的策略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这时的太原城,依旧笼罩在战火的余烬之中。
城墙之上,战旗迎风飘扬,城下的百姓在废墟中苟延残喘。
而胜利的背后,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太原的局势不过是这场乱世纷争中的一环,常登贵冷眼旁观,等待着局势最终的演变。
.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息,街道上早已不见了往日的繁华与喧嚣。
满清的近万大军与十几万族人开始了艰难的撤离,他们放弃了那些老弱病残者,带着这段时间劫掠而来的二十几万汉人奴隶,匆忙启程,准备返回辽东。
在此之前,他们抓捕了数十万汉人包衣,将这些人作为奴隶使用。
然而,随着北直隶义军的不断反抗以及部分包衣的内应,许多奴隶成功逃脱了清军的魔爪。
多尔衮原本期望中的“三光政策”在这片土地上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起初,清军突袭了北京城周边的两府,趁着百姓们猝不及防,劫掠了大批物资和百姓。
然而,随着各地义军的奋力抵抗,特别是在反正绿营的坚定守护下,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军的优势逐渐丧失,尤其是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让这个本就兵力紧缺的军队心生惧意,再也没有了之前那种气势汹汹的进攻意图。
满清军队只得屈服于现实,开始转向劫掠那些来不及逃跑的乡村百姓,但他们所获已然甚微,远不及预期。
此时此刻,皇极殿内的气氛凝重。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站在殿内,面色阴沉,双眼布满血丝,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困惑。
多尔衮曾经一度在想,等自己有了儿子,是否应该称帝,但如今,这个念头早已被一次次的失败所摧毁。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他几乎失去了统治的威望与信心,若不是因为宗室中的几位核心人物——阿济格和多铎先后去世,他早就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
即便如此,他也明白,清军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辽东能否顺利退回,都是一个未知数。
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朝这个曾经支离破碎的王朝,明明已经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为什么到头来汉人的反抗力量反而愈发强大
那些曾经向清军投降、剃发束辫的百姓,为何如今又纷纷举起反旗
局势何以在短短数月间,从胜券在握转变为如今的溃败
多尔衮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疑惑与愤恨。
他缓缓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可脑海中依旧翻涌着不甘与无奈。
他曾是满清的英雄,带领军队南征北战,为这个新兴的王朝赢得了无数荣誉。
然而,如今,他却站在败局的边缘,眼看着曾经引以为傲的战绩在逐渐崩塌。
“主子,时辰到了,该动身了。”站在他身旁的贴身太监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声音依旧尖利刺耳,却带着一丝不安与急切。
多尔衮闻言,脸色一沉,睁开眼,眼中的疲惫和失望一闪而过。他
站在皇极殿的高台上,脚步沉重,却不得不迈出。就在踏出门槛的那一刹那,他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这座他曾经梦寐以求、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想要占据的宫殿。
这座象征着权力和荣耀的建筑,如今看在他眼里,却变得那么遥远而陌生。
他心中顿时升起一种复杂的情感,这座宫殿,曾经是他权力的象征,是他梦想中能够成为天下共主的舞台。
然而,如今他只能带着满腔的遗憾与愤怒离开,甚至再无机会踏入这里。
“走吧。”多尔衮低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力感。
他转过身去,不再回头,步伐匆匆地离开了皇极殿的台阶。
风在他耳边呼啸而过,他的脚步渐渐急促,心中仿佛有一股寒流不断涌起。
“大清没了,大清没了……”他嘴里喃喃道。
这句话像是一道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心头,成为他最近频繁做的噩梦。
这种噩梦挥之不去,仿佛在提醒着他,那个他曾费尽心思去巩固的江山,正在一点一点分崩离析。
随着他一步步远离皇极殿,清军的队伍也开始缓缓行进,肃穆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北京城外的道路。
那些被掳来的汉人奴隶神色麻木,走在满清军队的后方,犹如行尸走肉般被驱赶着,他们的眼中早已没有了希望,只有对命运的麻木接受。
多尔衮骑在马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队伍,心中却充满了苦涩。
他曾经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可以稳固这片土地,然而,现在的局面让他不得不承认,局势已经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控。
一路上,寒风萧瑟,满清的军队与汉人奴隶组成的队伍在辽东的方向上艰难前行,脚下的土地仿佛也在嘲笑着他们的狼狈与无奈。
多尔衮的目光逐渐变得空洞,脑海中一片混乱,他不得不面对,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
“将军,陛下已派张煌言领兵北上北京,他本人则亲自坐镇沧州!”李来亨匆匆接到最新的军报,立刻赶来向李过汇报。
李过闻言,略作沉思,片刻后说道:
“真快啊,陛下的兵力实在太强,别说精锐的战兵和骑兵了,甚至就连船上的水兵,也能将鞑子杀得落流水,溃不成军。”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刚刚听说,还有那夜清军突围的战斗,陛下麾下一支刚组建的新兵队伍,两三百人硬生生挡住了八旗两千多名精兵,硬是没让他们成功突围……”
李过深知自己手下的兵马,就算是最精锐的一部分,但即便全副武装,恐怕与纯正的八旗精锐对抗也只能勉强打个平手。
“说是平手,不过是我自欺罢了,实际上哪里有过具体的战绩”李过心里暗自叹息。
他明白,即使他军力强劲,独自面对上万八旗主力时,从未有过彻底的胜利。
事实上,历史也一再证明,忠贞营后期确实难以与大清的八旗正面抗衡,更何况他手下的残余大顺军部队改编而来的忠贞营
在原本历史上,忠贞营还缺乏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谈何扛起反清大旗
如今,李过与高一功已先后攻占陕西、山西,姜镶被杀,西北的局势暂时得以平定。
可就在这个时候,陛下却突然下令,让张煌言率兵北上,这背后的用意,李过心中一清二楚。
“这分明是要培养张煌言啊!”李过思忖。
收复北京的政治声望远远高于沧州,那里曾是大明的京师,现如今成了满清的心脏。
若能收复北京,不仅意味着将满清彻底驱逐出关,也会成为反清复明的重要象征。
“虽然不是陛下亲自北上,但派张煌言去,已经足以表明他的意图。”李过一边想着,一边下令联络高一功。
政治上稍有敏感的人都能看出来,陛下亲自在中原坐镇,显然是为了牵制某些势力,同时北上作战的张煌言也是为此局棋布的一步重要棋子。
此时,还在湖广的另外一个阵营,艾能奇垂头丧气地说道:
“陛下的兵太强了,咱们无论如何,是比不上的……”
而孙可望看了他一眼,想说什么,却最终没有开口。
他同样收到了陛下沧州大战获胜的消息,那场战役,朱慈烺率领的明军歼灭了数千八旗兵,还有数千包衣与绿营兵,而己方的战损不过一千,伤兵也仅两千多人。
孙可望内心的复杂不言而喻。
而此时也已经从西南调回来,准备北上的李定国,也沉声说道:
“不是咱们将领不行,那些常登贵、陈福、张名振之流,之前根本没听过他们的名字,谈不上有多厉害。
可是咱们打明军,屡屡大捷的时候,他们能比得上咱们”
他停了一下,叹息道:
“可他们的兵,实在太强了,完全不知是怎么练出来的。咱们也按同样的方式训练兵马,但……效果却大不相同。”
李定国的语气中充满了困惑与无奈,他回忆起昔日大胜明军的场景,仿佛那些胜利还历历在目。
孙可望听着李定国的话,心中也不禁回想起他们当初跟着张献忠,在南直隶、江西、湖广的光辉岁月。
那时候,张献忠麾下的大军,多次击败南方的明军主力,战功赫赫。
可如今,面对如此强大的明军,他们仿佛在面对一支完全不同的军队。
现在,即便他们在训练和策略上,接受的都是正规的训练,也竭尽所能模仿明军,但因为补给标准不同,面对真正的战场,战力仍显得捉襟见肘。
然而,孙可望明白,在他们选择接受招安的时候,这样的想法,就已经不该在他们的心里出现。
毕竟,他们现在都是大明的兵。
很多事情,是只能想一想,甚至想都不能想一想的。
他与李定国、艾能奇等人虽然手握重兵,但依旧有些不安心,而他们能够依仗的力量,在这样的对比中,正在一点点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