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63章 火炮决胜

第263章 火炮决胜

一匹塘马从西面疾驰而来,风尘仆仆,转眼间已抵达插着“金”字大旗的阵地前。

骑兵熟练地翻身下马,片刻不停地跑到清军大将金砺的部将钟鼎福面前,呈上军令。

钟鼎福接到命令后,几乎没有丝毫迟疑,迅速下达命令,召集麾下所有兵马。

他心里非常清楚这场战斗意味着什么,作为金砺的铁杆支持者,早已背弃了故土,成为彻底的汉奸。

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别无选择,必须全力以赴赢得这场战役。

钟鼎福带领数百骑兵,率先向西面的主战场疾驰而去,速度之快,马蹄掀起的烟尘遮天蔽日。

钟鼎福深知,胜败攸关,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

尽管金砺和阿济格的命令并没有让他倾尽全力调集所有兵马,但他自信自己的判断不会出错。

他战场多年,屡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未必逊色于金砺与阿济格。

眼下,山谷中明军的骑兵被牵制,难以脱身;只要彻底击溃山谷中的明军主力,后方和两翼的压力自会化解。

心中计议既定,他再次策马扬鞭,加快了前进的速度。

骑在马背上的钟鼎福目光如炬,盯着地平线另一端的明军阵营。

密集的队列在他的视线中仿佛一片乌云压城,虽然两军交战的枪炮声比之前减弱了许多,但仍旧此起彼伏,未曾停息。

他非常清楚,自己手下的这支兵马能否挡住明军的主力,将直接决定这场战役的成败。

胜,则保全荣华富贵;败,则恐怕连性命都难以保住。

钟鼎福并非等闲之辈,几十年的战场生涯使他练就了出色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战术判断力。

他凭借多次精准的判断,多次以少胜多,曾助金砺在大战中击退了明军的进攻,成为清军中的一名重要功臣。

然而,随着朱慈烺的意外出现,历史的轨迹被彻底改变,仿佛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暴。

与此同时,在明军阵营后方,“陈“字大旗迎风招展,陈福正伫立在旗下,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远方的战场。

风中传来阵阵鼓声,伴随着旌旗的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紧张氛围。

就在此时,林昌峰策马来到了陈福面前。

他神色冷峻,身上的战甲带着斑驳的血迹,显然刚刚从战场上厮杀归来。

林昌峰的骑兵一直紧追着清军的溃兵,曾在钟鼎福的部队前鏖战良久,但双方实力相当,始终未分胜负。

如今南线战场已经逼近崩溃的边缘,林昌峰意识到此时此刻必须和陈福汇合,共同应对接下来的生死决战。

此刻,济南城的防务已经分配给了其他猛将,陈福麾下精锐悍将所剩无几。

眼下,他手中唯一能信赖的便是林昌峰,正是此人多次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将一场场败局扭转为胜利。

“钟鼎福虽已退却,但他并非易与之辈,恐怕还会有新的行动。”

林昌峰冷静地说道,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深深的警惕。

他对清军将领的狡猾心知肚明,尽管己方暂时占据了主动,但决不能有一丝懈怠。

陈福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确实不能轻敌,钟鼎福多年来战绩不俗,今日虽暂退一步,恐怕也在暗中谋划下一步的反击。”

林昌峰紧握缰绳,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只要我们能牢牢控制住眼前的局势,不给他反扑的机会,这一战的胜负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陈福心中思绪万千,他明白,钟鼎福的战术敏锐,但己方并非没有胜算。

如今只需步步为营,谨慎应对,就能逐步瓦解清军的防线。

战场的气氛愈发凝重,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那致命一击的时刻。

钟鼎福疾驰在战场的边缘,心中却充满了不安和紧张。

他知道,这一战不仅关乎他的前途命运,更可能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

而在远处的明军阵营中,陈福和林昌峰的目光也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决战。

林昌峰拱手抱拳,沉声道:

“提督,金武营的兵马已经整备完毕,正列队待命,不久便可投入战场。”

陈福闻言,略微松了口气。他深知,眼下的战局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之前为了稳住局面,他不得不将兵力分散于各处防线。

如今,若想迅速组织起一次主力进攻,除了调动金武营,几乎再无其他选择。

这支兵马原本负责围困中部山岭,但当前形势下,他不得不将其冒险调离,迅速投入正面战场。

方才的小胜,虽不足以让陈福掉以轻心,却给了他一些信心。

他明白,战场之上,时机转瞬即逝,若不抓住这次稍纵即逝的机会,局势可能再次倾斜。

他决意集中全部兵马,借助这次胜利的势头,全力一击,争取一举歼灭这支清军,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这数万清军若能彻底击溃,这将是大明的一次重大胜利。

然而,此时的陈福心中明白,战场上的伤亡和僵持局面已远超他最初的预期。

胜负悬于一线,双方都已到了极限,任何一方的撤退,都会立即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因此,他心中此刻愈发坚定,这场仗必须分出胜负,谁先后退,谁就注定失败。

他抬起手中的“千里眼”——一具望远镜,将目光投向前方正面战场。

此处的地形稍显开阔,清军阵地上正忙碌着调集兵马。

通过镜片,陈福清晰地看到了清军阵中阿济格和金砺的身影,他们正在指挥大军调整阵型,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猛烈攻势。

然而,就在他观察清军阵列时,钟鼎福的认旗突然映入了他的视线。

虽然他尚不知这面旗帜背后指挥的是谁,但从这面旗帜的显现,他能够猜测出对方一定是清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

“清军竟然又调集了一支新兵力,看样子他们也不愿再做无谓的消耗,准备进行最后一搏。”

陈福略带自信地说道。

他心中冷笑,毕竟,自己这边已经调集了一万多主力兵马准备进攻,金武营那两千精锐更是实力非凡。这些清军还能坚持多久

林昌峰见状,立即拱手道:

“提督放心,此次战斗末将必定横扫清军。末将必亲手取其性命,替天下百姓清除这一大祸。”

听到林昌峰这番话,陈福心中微微一紧。

若不是之前的几次战略失误,眼前的局势或许早已完全不同,阿济格和金砺这些人或许早已被消灭。如今,局势已经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刻,他内心的压力不言而喻。

林昌峰的话,触及了他内心的那一丝隐痛。

林昌峰很快意识到自己言语有失,刚想开口解释几句,陈福却挥手打断了他:

“无需多言,立即整军备战,开始进攻。我们必须一鼓作气,将这六七千清军全部歼灭在此地,绝不能再给他们反扑的机会。”

“遵命,提督!”林昌峰领命后,毫不犹豫地策马冲向前方阵地。

他的亲兵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数十名亲卫紧随其后,马蹄踏动尘土,朝着战场前线飞驰而去。

此时的战场气氛愈发紧张。陈福站在高处,目光炯炯,注视着清军的动向。

他知道,清军的指挥官同样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绝不会轻易退缩,何况此战关乎他们的生死存亡。

然而,陈福心中笃定,胜利的天平正在逐渐向自己倾斜。

只要抓住这个契机,他便有把握彻底扭转乾坤。

“清军的兵力虽然庞大,但经过连番激战,他们的士气已大不如前。

现在只要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全力进攻,胜负便在此一举。”

陈福低声自语,目光中充满了决心。

战场上,战鼓声骤然响起,伴随着的是震天的喊杀声。

金武营的两千精锐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清军阵地,后方的大军紧随其后,整个战场瞬间被浓烈的杀气笼罩。

两军交战之处,刀光剑影,火光四起,双方将士拼死厮杀,血肉横飞。

阿济格和金砺在清军阵中指挥着防守,虽然兵力不占优势,但他们依然没有选择退缩。

八旗骑兵和步兵紧密配合,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顽强抵抗。

此时,战场中央的火炮声此起彼伏,浓烟弥漫,空气中充斥着硝烟和血腥气味。

钟鼎福率领的清军骑兵也加入了战斗,他们迅速调转马头,试图从侧翼包抄明军。

但林昌峰早有防备,亲自率领一支骑兵队伍迎击,双方骑兵在战场中央激烈碰撞,战局瞬间陷入胶着。

陈福望着战场上的局势,内心却并不轻松。

他知道,若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击溃清军,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

而清军若是利用防御工事继续坚守,己方兵力虽多,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攻下。

然而,陈福没有犹豫。

他心中清楚,胜负往往就在一瞬之间。他大声下令:

“传我命令,火炮继续轰击,步兵全力进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攻破清军防线!”

清军阵前,数千绿营军的士兵屏气凝神,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对面的明军。

这些士兵大多是钟鼎福麾下的老兵,经历过无数次血战,经验丰富,训练有素,战斗力极为强悍。

金砺对他们的特别照顾和资源倾斜,令这些绿营兵的战斗素养大幅提升,犹如铁血劲旅,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冲击。

随着一阵激昂的战鼓和军号声响起,明军迅速整顿队伍,在战场中央拉开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宽大阵型。

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毫无慌乱,显示出极高的纪律性。

军阵的正中央,插着一面大大的“钟”字旗帜,迎风招展,四周旌旗如林,战意盎然。

明军此刻的气势,仿佛要与清军决一死战。

片刻之后,明军的两翼开始有所动作,三十余门火炮被推上了前线,数十名炮兵迅速奔赴炮位,沉着冷静地调校着炮口的角度。

一时间,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清军的阵线,似乎随时都要喷出致命的火舌。

与此同时,陈福、阿济格和金砺也都将清军的主力部署在了中路战场,力求在最关键的正面决战中获胜。

两翼的部队虽然不多,但也被用于牵制对方的偏师。

山麓两侧,阿济格和金砺派出的精兵已经成功地拖住了那里的五千明军,使其无法发挥更大的威胁。

此刻,明军大阵犹如一条钢铁洪流,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战鼓声,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向前推进。

两里长的队伍在战场上横扫而来,宛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水。

长枪林立,枪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随着士兵的步伐整齐地上下起伏,犹如波涛翻滚,一浪接着一浪,向着清军席卷而来。

就在这时,清军的火炮率先发难。

三十余门火炮同时发射,震天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炮口喷出橙红色的火焰。

伴随着刺耳的爆炸声,铁弹在白烟中呼啸而出,仿佛死神的镰刀,直扑明军阵地。

炮弹在明军阵中炸裂开来,巨大的爆炸力将一片片士兵撕碎,鲜血飞溅,四周顿时被炸出了几条血淋淋的缺口。

铁弹的冲击力如此强大,不仅掀飞了明军的士兵,连同他们的盔甲和兵器也被抛向半空,场面一时混乱。

然而,尽管前排的明军被炮弹轰出一道道血路,但这支久经沙场的军队并未因此慌乱。

被击中的地方很快便有后排的士兵补位,阵型依旧整齐而有序地前进,没有因为炮火的袭击而乱了阵脚。

这显示出明军极高的训练水平和纪律性,即便面对死亡,他们仍能保持镇定。

明军的炮兵也不甘示弱,很快进行了还击。

那些黑黝黝的炮口喷射出一团团火焰,炮弹呼啸着飞向清军阵地,爆炸声伴随着硝烟在战场上蔓延开来。

清军前排的阵型同样被炸出了缺口,但钟鼎福训练的绿营兵也迅速填补了这些空隙,没有让局势失控。

战场的两侧,此时的局势也十分紧张。

阿济格和金砺派出的部队虽然暂时遏制住了两翼明军的骚扰,但双方的对峙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两军的兵力相互牵制,暂时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