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两难境地
第276章 两难境地
在如今的战局下,苏拜若是面对一支实力悬殊的敌人,凭借他丰富的陆战经验,或许还能勉强维持局势,甚至取得些许战果。
然而,眼前的形势却截然相反。
清军面临的不是可以轻易击败的对手,而是一支实力远超己方的明军水师。
苏拜和清军完全低估了张名振指挥下的明军水师的强悍,事实上,他们几乎完全摸不清楚明军水师的底细。
张名振所部明军水师不仅装备精良,战术灵活,而且拥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
清军对这种强大的水师力量知之甚少,错估敌情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在沧州城内,随着东西两面派出的八旗兵成功阻击明军。
多铎自信满满,认为已牵制住了足够的明军力量,于是果断下令苏拜率领清军水师突袭。
他们的计划是让这支水师由护城河出城,驶向不远处的运河。
这个季节,运河也算水势浩荡,河宽达数百步,成为清军突围的天然屏障。
清军准备了上百艘小船,每艘船上都满载火药和引火油料,由八旗死士操纵。
这些船只一旦靠近明军的舰队,就会立即引爆,打算与敌人同归于尽,制造混乱。
其他人则趁着江面上的混战,清军余部将乘船突围。
这是清军的突围策略,虽然计划谈不上高明,但依靠这些死士的决死精神,多铎希望至少能打乱明军的布防,赢得突围的机会。
然而,这个计划并未透露给城中的绿营军,孔有德等人也未将情报传递出去,但张名振早已料到了清军的意图。
朱慈烺手下的将领,尤其是张煌言、常登贵、陈福等陆战名将,在军议时就已敏锐地分析出清军可能采取的行动。
而张名振和水师将领也随即发表意见,这些将领们从清军当前的困境出发,几乎准确地预测到了他们的行动策略。
面对这种明明预见到了敌方行动却仍需陷入险境的局面,张名振倍感压力。
因为要完成朱慈烺的作战部署,他们不仅要打赢这场战斗,还要在清军的小船来袭时故意示弱,伪装成溃败的样子。
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全力迎战,多铎可能会改变突围计划,选择坚守城池,甚至与明军在城中展开巷战。
那样一来,战事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耗时,而朱慈烺的战略目标便无法顺利实现。
朱慈烺的作战方针非常明确,他希望能够在水面上歼灭清军大部分主力,然后在陆地上以最小的损失结束战斗。
水面是清军的软肋,而明军则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朱慈烺力图将决战的主战场设在水面,迅速削弱清军实力。
为了执行这一策略,张名振提前征调了上百艘大小商船和渔船,组成了一支伪装成平民船队的力量。
这些船只由来自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以及长江沿岸的水性极佳的水兵操纵。
这些水兵自幼在水边生活,对江河湖海的掌控早已得心应手。
当清军的死士小船靠近时,他们便驾驶这些商船、渔船进行干扰,伪装出溃败的姿态,吸引清军死士发动自杀性攻击。
每当清军的小船被点燃或爆炸,明军水兵便立即跳入水中,以惊人的水性游回岸边。
对于这些水中健将来说,从江中心游回岸边并非难事。
这样的行动不仅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还能在混乱中将落水的清军俘虏。
这些俘虏在严酷的审讯下,往往会透露出清军的进一步计划,为明军提供宝贵的情报。
通过这种迂回战术,张名振的水师主力部队得以保持隐蔽,避免了与清军正面交锋时的无谓损伤。
真正的决战时刻会在清军主力舟船深入江心时到来。
到那时,隐藏在北岸的明军楼船将猛然冲出,无论是撞击还是火炮攻击,都会将清军的船只彻底击沉于大江之中。
面对这些高大坚固的楼船,清军的小舟毫无还手之力,将在江中被碾压殆尽。
朱慈烺的计划显得缜密而残酷。
他深知,只有在水面上彻底击溃清军,才能确保陆地上的战斗不再成为消耗战。
张名振和他麾下的水师不仅要胜利,还要精确地引导清军走向灭亡。
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不仅仅是明军水师的卓越表现,更是朱慈烺在战略上的精妙布局,以及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掌控。
如此一来,清军的水上突围计划注定失败,而他们的陆地部队也将在明军的合围中陷入灭顶之灾。
这场仗,朱慈烺不仅要打赢,还要以最小的代价结束战斗,将胜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多铎和汉岱站在沧州城的城墙上,注视着江面上接连亮起的火焰和不断传来的火药爆炸声,脸上掩不住喜悦之情。
江面本是一片漆黑,但此时已燃起了数百处火点,火光映红了半个江面。
爆炸声此起彼伏,轰鸣过后,江心的水面上火光四射,波涛翻滚,似乎整个战场都陷入了一片混乱。
“汉岱,时机到了!”
多铎语气中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努力保持镇定,他继续道:
“立刻下令,剩下的人赶紧乘船出城。
趁着明军水师一片混乱,我们务必冲过大清河,这样我们才有一线生机!”
他的声音坚定果断,不容质疑。
眼下局势对多铎而言十分有利,这一刻是他精心策划已久的突破口。
东面的明军已经被牵制,西面的战场仍在激战中。
江河交错,夜幕笼罩,尽管明军拥有兵力优势。
但在复杂的地形和夜色掩护下,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他明白,机不可失,一旦错过这个机会,他们可能再也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
汉岱得令,立刻转身朝城下走去。
他的步伐匆忙而急切,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这座被围困已久的沧州城。
汉岱心中明白,一旦明军水师恢复秩序,局势将急转直下,逃跑的机会将不复存在。
清军对明军水师的真正实力了解有限。
但围城期间,他们已经见识过张名振水师的强大。
明军水师两次大会师,每次舟船云集,气势浩荡,令清军感到不寒而栗。
清军虽不至于天真地以为这场突袭能彻底摧毁明军水师,但他们清楚。
此时是最佳突破时机——沧州城以北的运河河段,是附近最窄的横渡点,东西之间的距离不足数百步。
只要能够迅速渡河,便有逃出生天的希望。多铎站在城墙上,最后深深地望了一眼下方的战场。
纳塔克正率领一千多八旗甲兵奋力抵挡明军的猛攻,还有部分包衣兵也加入了战斗。
马蹄声、惨叫声、爆炸声和火枪声混杂在一起。
战场上火光四起,干草柴枝在爆炸中被点燃,火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多铎心中清楚,纳塔克为了阻挡明军的进攻,牺牲了许多人手。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在这个宗室亲王面前,纳塔克没有任何优先撤退的权利。
他反而因为丰富的战斗经验,被多铎留下来负责阻击明军。
就在多铎思索之间,他的亲兵头子匆匆赶来,神色慌张地禀报:
“王爷,快走!尼堪从南面开始攻城了,带了不下万人!再不撤退就来不及了!”
多铎闻言,心中一惊,迅速理清了整个战局。
东面和西面的明军为何未能展现出预料中的强大战力。
现在终于有了答案——原来朱慈烺早已留有后手,保留了大批军队用于攻城。
朱慈烺显然预料到清军可能会重返城中,因此决意不让他们有任何回退的机会,誓要一举歼灭。
多铎脸色沉重,他意识到,明军的策略步步为营,紧逼不舍。
他们不仅在东、西两线牵制住了清军,还在背后悄悄集结了大军,准备对沧州城发动最后的攻势。
此时的他,陷入了两难境地:
若继续坚守,沧州将面临彻底沦陷的危险;
若仓促撤退,又恐被明军围剿于途中,腹背受敌。
战局愈加紧张,时间紧迫,多铎心知,片刻的犹豫都可能决定生死。
他猛然转身,对亲兵们厉声下令:
“立刻撤退!所有人准备登船,务必趁着明军水师混乱之际,冲出大清河!”
他的声音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急促。
汉岱的脚步加快,城下的清军已经开始按照命令集结登船,尽管他们大多数已经筋疲力尽,但生存的欲望让他们咬紧牙关,拼命行动。
明军水师的炮火还在江面上轰鸣,江面被火光和爆炸点缀得宛如一片混乱的战场,而这正是清军突围的最后一线希望。
就在此时,多铎的目光扫过远处,他看到明军水师的几艘主力舰船开始重新集结,战场上的混乱逐渐被压制。
显然,明军水师的指挥官已经意识到了清军的突围意图,开始迅速反应。
时间紧迫,再晚一步,他们将陷入明军的全面围攻。
多铎深知局势凶险,心中默念,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也是他们逃出生天的唯一希望。
多铎远眺明军的动向,心中既焦虑又复杂。
他知道自己所处的形势并不乐观,但仍然认为或许还有机会突破朱慈烺的重围。
朱慈烺虽在沧州周围布置了重兵,但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每个方向都占据绝对优势。
尤其是在东面,明军因地形不利,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让多铎产生了一丝侥幸心理,认为西面或许是突破的最佳路径。
他内心安慰自己,明军虽然强势,但过于分散兵力,无法集中力量对自己形成致命打击。
只要能够抓住时机突破,从西面顺利突围,然后渡过护城河,北上直奔河岸,便有可能脱身而出。
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朱慈烺精心布下的陷阱。
明军在表面上的分兵行动,实则是为了引导清军主力向特定的方向进发,最后一举将其包围歼灭。
朱慈烺深知,清军会选择从西面突围,故意示弱,将多铎引向这一条早已布满伏兵的道路。
即便清军成功渡过运河,明军也早已在河流以西的岸边悄悄设伏,随时准备截断他们的退路。
多铎完全没有意识到,无论他选择哪个方向,最终都无法逃脱朱慈烺的掌控。
所有的路径,所有的决策,实际上都在朱慈烺的预料之中。
西面的战事延缓,正是为了让多铎相信突破的可能性,而实际上,朱慈烺在等待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一旦清军主力出动,朱慈烺会立刻下令早已蓄势待发的两个混编营和两个骑兵营迅速发动全面进攻,将清军彻底包围在狭窄的区域内。
多铎以为自己在实行巧妙的计划,但殊不知,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在朱慈烺的掌控中,这场突围注定是一次无望的挣扎。
“天佑大清!“
多铎心中默念了一声,尽管他心知此刻形势凶险,仍抱有最后一丝侥幸。
他带领着亲卫巴牙喇步下城墙,准备亲自指挥这场突围。他相信,凭借清军的勇猛和突围的经验,或许还能带领一些人马杀出重围。
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朱慈烺的伏兵早已在各个关键地点做好准备,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与此同时,沧州城南面,明军的攻城行动进行得异常顺利。
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突袭的明军士兵很快借助云梯攀上城墙,迅速占领了南面的两座城门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闸楼、月楼、瓮城和城楼。
明军主力随即从这些城门顺利进入城中,开始了全面的进攻。清军在城中的防御显得极为薄弱,几乎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为了进一步压缩清军的活动空间,明军调动了数千精锐的殿前军,他们沿着城墙快速推进,目标是迅速控制住西面的几座关键城门。
这一行动的目的非常明确:防止西面的清军主力在突围失败后试图重新退回城中,以求自保。
朱慈烺选择在这个时刻发动攻城,并非仅仅为了占领沧州,而是为了迫使多铎加速决断。他深知清军在城中已是强弩之末,必须在突围和防守之间作出选择。
通过攻占南面的城门,朱慈烺给予多铎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误以为明军的全面进攻即将展开,从而被迫加快突围的行动。
但无论他选择哪条路,结果都已注定。
这场战役,朱慈烺早已胜券在握,多铎不过是在困兽犹斗罢了。
夜幕下,明军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清军的防线逐渐崩溃。
多铎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从西面突围,但他心中的不安却在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