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53章 会合

第253章 会合

济南城东南西三面,坚固厚实的城墙外,尤其是护城河内侧,矗立着一个个坚固异常的堡垒。

多铎撤离济南前,在里面部署了许多火器,配合城墙上的火炮,可以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但是又能相互掩护的防御体系。

济南城的南面,一阵阵火炮轰击的声音震耳欲聋,惊天动地,五门“应天兵器局”最新生产出来的八磅炮,正在齐射。

火炮阵地上硝烟弥漫,一颗颗黑色石弹把这些矗立在外的堡垒,打得石屑横飞。

堡垒内的清兵,无不都抱着头,四处躲藏,不时就有被碎石击伤的倒霉蛋,发出凄厉的惨叫声。

这个时候,堡垒外的一丈多宽的壕沟已经被殿前军士兵填平,甚至堡垒的墙壁上,不少地方都被炮弹轰开好几个大洞,已然是摇摇欲坠的样子。

朱慈烺虽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攻城战,但他也没有闲着,除了派出偏师清除周边的清军据点以外,肃清城外的侯台堡垒,为最后一举歼灭济南城的守军,做足了准备。

不过,这些侯台堡垒修建的十分坚固,想要攻下,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而且,孔有德还能从济南城中,不断派出援兵,并依托城墙掩护,牵制殿前军的进攻,使得不愿意付出太大伤亡的朱慈烺,根本不敢全力进攻。

不仅如此,城内的清军还能借着夜色的掩护,给这些堡垒内坚守的清军,输送物资,这使得其中守军的抵抗能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

而每一个堡垒中,还有几个八旗甲兵,十几个藩兵,以及十几个包衣兵。

这些清兵都是精锐,八旗甲兵,包衣兵都和满清利益一致,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都十分强悍,有力地监督了绿营军的战斗。

不过,尽管如此,在殿前军猛烈的火炮攻击下,济南城外的堡垒正一个个被拔除。

清军虽然抵抗得十分顽强,但在数以百计的火炮和无穷无尽的炮弹攻击下,也很难长期坚守。

多铎当然也是能想到这一点的,但他当初这样部署,就只是为了以最小代价延缓朱慈烺的攻城进度而已。

如今,他的目的已经达到,朱慈烺也确实不得不放缓攻势。

朱慈烺站在御营将士簇拥的侯台上,望远镜中看到前方大军的进攻,心中感到些许无趣。

他选择了缓慢进攻的策略,目的在于减少伤亡,同时拖延时间,等待更好的时机来围歼清军主力。

表面上看,朱慈烺的进攻似乎不利,进展缓慢,但实际上,他正在深挖壕沟,筑起坚固的营垒,只等城内的清军被迫突围时,便以最小代价将其全歼。

其实,只要八旗主力大军在山东被歼灭,清廷在北方的统治必然崩溃,届时济南城,也将如同囊中取物。

朱慈烺现在已经掌控了大清河沿岸,济南府的局势,完全在控制之中。

随着高杰和黄得功的顺利推进,张名振所部的水军主力已调往渤海西岸,持续骚扰清军。

而湖广的田见秀,刘体纯和郝摇旗则驻扎在豫南,汝宁,德安和承天一带,防备突发状况。

朱慈烺虽然坚信田见秀和刘体纯在豫南会获胜,但不排除意外情况,若清军突破,只有靠郝摇旗的部队,以及地方守军暂时抵挡。

不过,清军即便发起进攻,也只能骚扰襄阳、德安等地,以阿济格和高第的实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攻陷鄂北各大城池。

然而,这只是最坏的打算,朱慈烺心中认为,更可能的情形是他率主力大军在山东击败多尔衮,阿济格,而刘体纯在南阳鏖战高第。

至于多尔衮,阿济格率领的清军主力一旦败北,河南,山西和北直隶,山东等地的清军必然反正,届时张名振收复渤海沿岸各州府,也将易如反掌,济南城内的清军将成为瓮中之鳖。

朱慈烺现在的任务,就是扎紧口袋,关门打狗。

同时,在拔除侯台堡垒过程中,他也顺便测试了各种火炮的性能。

南京,苏州的武器局已全面运转,加上武昌、长沙、九江五大兵器局协同作战,数万工匠在科学管理制度和先进工具的帮助下,武器生产能力极为强大,甚至已经超出了当前战事的需求。

朱慈烺心知肚明,击败满清,完成大明的重新统一后,他将在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同等量级的对手。

至于东北、西北的俄国人,南洋的英国人等,均无法在东亚投入大量兵力。

而北面的外藩蒙古和西北的准噶尔在火器时代根本无法对抗汉地十八省的庞大经济和人口体量积攒出来的军事力量。

那些后世某些人声称,是满清皇帝英明神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朱慈烺同样可以解决。

这不是因为什么英明神武,而是因十七、十八世纪生产力的进步和火器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游牧民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要知道,若是没有战场上的胜利,其他所谓的民族政策,根本无从谈起。

朱慈烺的计划已经成形,一个新的大明,将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周边势力。

而且,他深知时代已变,新王朝的重心应放在海洋,在保障核心领土安全,拓展东北,西北的同时,必须要全力争取海洋的权益。

“西面的壕沟挖得怎么样了”朱慈烺放下望远镜,转头问常登贵。

“济南城西面七个营寨周围的壕沟基本挖好,宽深均达到一丈以上,鞑子突围时绝对会被堵住。”

常登贵拱手回道:

“陛下,以咱们围城的兵力,孔有德即便插翅也难逃,而张名振的水师已控制江面,清军绝对无法突围。”

“若他们真的突围,倒也省事,殿前军会直接把他们消灭在城外。”朱慈烺皱眉道:

“可若让其中部分逃脱了,数千鞑子兵劫掠过境,恐怕会死伤数以千计的百姓。如今清军尚能坚守济南外城,或许还能找到一线生机,他们不敢轻易突围。”

“陛下,还有一事。”常登贵再次抱拳道。

“你是想说派兵收复北方那些州县吧”

朱慈烺料到他要说什么,但他认为目前的战略重点是围歼清军主力,不愿再分兵,以免出现意外。

现在,朱慈烺的首要目标是稳中求胜,不冒不必要的风险。

“是,陛下。如今有些大城仍被清军控制,城内有不少八旗兵和包衣。

臣担心清军可能在其中藏兵,关键时刻会突袭我们。所以臣建议趁清军分兵之机,我们集中火力攻破这些城池。

若有清军藏匿,便各个击破;即便没有,也可引诱济南城内的清军出击……”

常登贵虽想立功,但也清楚济南城的坚固与孔有德的狡猾。

若清军突围,必然是一场血战,他不认为孔有德会轻易放弃。

朱慈烺听罢,也有些动摇,常登贵的话虽是猜测,但并非没有可能。他考虑再三,决定慎重对待。

“张煌言。”

“臣在!”

“传朕的军令,今晚紧急召集诸将,召开军议。”

.

而与此同时,阿济格和金砺迅速开始分批率领河南的清军主力东进。

经过半个多月的行军,终于将一万多八旗兵、数千精锐包衣兵,两万多绿营兵,总共四万余人马,成功穿越北直隶大名府,进入山东的东昌府域内。

然而,为了避免朱慈烺的锦衣卫察觉,这些兵马并未直接进入济南东面的州府,而是分批隐匿于山林之中,由金砺的亲信大将和阿济格的固山额真分别统领。

阿济格和金砺很快就在东昌府北面,与秘密抵达的多尔衮会面,商讨如何最终伏击朱慈烺的主力大军。

在他们从豫南绕道豫西山岭,数万人马秘密前往山东期间,多尔衮不断加强对济南东部山谷的侦察,向朱慈烺释放出一种即将救援济南,但又犹豫不决的信号。

而这也致使朱慈烺多次下令推迟对济南城的进攻,担心在多尔衮决定之前就攻破了城池。

正因为如此,陈福才会带着副将,而朱慈烺甚至考虑将林昌峰的部队调给他,就是因为发现了清军的这些异常动向。

然而,朱慈烺此时还以为自己正在为伏击清军做准备,却不知这是多尔衮、阿济格等人精心设下的圈套。

“现在朱慈烺应该已经将派往青州府、济南府的援军调回了,他肯定以为我们已经上当。”多尔衮得意地说道,斥候频频突袭的命令正是他下的,就是为了给朱慈烺制造伏击他的假象。

“至于济南城,城内的兵马足有三万多,兵甲火药和粮草都充足,虽然士气稍显低落,但要坚守并不难。

然而,明军的火炮威力出乎我们的意料,孔有德的压力不小啊!

若朱慈烺决意攻城,而我们又不及时支援,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济南城撑不过半年。一旦济南失守,我们便再无借口进行支援。”

“摄政王的意思是我们应立即行动,支援济南,然后掉入朱慈烺的伏击圈”

阿济格有些犹豫,他的兵马翻山越岭而来,为了保持隐秘,几乎未走官道,速度又必须保证,已经非常疲惫。

如今为了继续隐藏,他们还不能入城,无法得到充分休整,直接开战恐怕会影响战斗力。

多尔衮了解他的顾虑,这场战役关系到大清的生死存亡,他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

“咱们不急于这几天,朱慈烺尚未正式开始攻城,若我们行动太早,他能调集的兵马也越多。等孔有德牵制住更多明军后,我再率兵出击。”

阿济格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对多尔衮说道:

“我将军中的巴牙喇派出,到时候便可借行军之机,将他们伪装成斥候派出,消灭每一个明军探子。如果朱慈烺察觉到什么,咱们的计划就全盘落空了。”

多尔衮当即点头应允,巴牙喇是八旗中最精锐的马甲,数量稀少,战斗力极强,代表着旗主的实力。

若多尔衮和阿济格同时出手,派出他们手中一千五百多位经验丰富的巴牙喇,朱慈烺的斥候定然难以再探知到任何有价值的军情。

“巴牙喇一出,明帝必定成为瞎子、聋子,再也无法侦探到我们的伏兵。”

“若济南城能牵制住明帝的部分兵马,他最多还能派出多少兵力来应战”

阿济格关心地问道。

当前八旗的全部兵力,不超过七万,还要派出一部分作为诱饵,与包衣兵一起埋伏于山谷之中,最终用于伏击朱慈烺的追兵可能只有五万多,最多不会超过六万。

如果包衣兵一触即溃,朱慈烺定会起疑,他们只有一次机会,不能出错。

同样,如果朱慈烺上当,他们也必须一战击败对方,这让阿济格犹豫是否要直接全力以赴。

“济南城最多能牵制住他两万兵马,若孔有德在济南表现不佳,这个数还将更少。

明帝在南直隶、鲁南等地还有数千驻军,甚至豫东等各个要地,也是如此。最终他可能还能拿出五六万兵马来伏击我们。”多尔衮说着,语气也有些黯然。

阿济格和金砺听罢,脸色同样沉重。

朱慈烺如今已强大到如此地步,他们并非不知,只是现在再次确认后,心中更添几分畏惧。

“金砺,你对关内的明军了解颇深,此战你有何看法”阿济格没有继续说话,而是转向金砺询问。他确实没有与朱慈烺交战的经验,之前的对手都是农民军。

金砺吞了吞口水,面对两个满洲主子,他心里虽没底气,但还是坚定地道:

“咱们集中全军,若全力以赴,还是有机会一战击败明帝的。

我以及派兵观察过周围地形,明军可能设伏的地方宽度较窄,小山坡众多,不适合骑兵作战。

然而,我们设伏的地方不同,大片平原,若朱慈烺在此硬碰硬,恐怕难免两败俱伤,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

多尔衮和阿济格听了,纷纷点头。他们其实也不是毫无信心,只是因为对手是朱慈烺,心理压力才如此之大。

“无论如何,此战我们必须获胜。”多尔衮同样坚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