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第二次北伐
第245章 第二次北伐
多尔衮在阿济格等满洲亲贵大臣们出工不出力的软性抗议下,最终又不得不将中原战场,重新放在了整个战局的第一位。
毕竟,那里还有陈泰麾下的数千大军在坚守呢!
退一步说,江北,淮北的那些堡垒,谁愿意去啃啊!
阿济格所领的八旗大军从江北撤兵之后,行动瞬间变得迅速起来,在三月初,便已经进抵开封,汇合了鳌拜和金砺在此整训的一万绿营精锐。
而后,阿济格便亲自领军,对南阳周边的明军,展开了力度空前的进攻。
当然,阿济格和鳌拜,金砺等人所领的数万大军,兵分数路,横跨两省,这么浩大的军事行动,根本不可能瞒得住在中原地区,暗线密布的锦衣卫。
田见秀早就收到了情报,林昌峰也已经在二月的时候,便亲自统兵北上支援,而进驻凤阳的孙可望,艾能奇部大军,则是早早做好了准备,进攻开封。
归德府在此前清军的攻势中,一度被大明放弃,现在江北重新成为了战场的关键,这个枢纽之地,自然便重要了起来。
而南阳战场上,阿济格,鳌拜,金砺等人,经过苦战,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旗开得胜”,十分振奋,特别是南阳城外的明军终于撤了。
但田见秀和林昌峰麾下的大军,并没有让阿济格舒服,后者的所谓“旗开得胜”,更多的是明军的主动退兵。
毕竟,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林昌峰领兵北上,更多的是掩护殿前右军南下,否则在阿济格的进攻下,就真的可能出问题了。
而且,南阳的局势虽然暂时得到了控制,但随着归德被明军重新收复,清军的兵马不必不分散两省,行动也随即变得束手束脚起来。
阿济格,鳌拜,金砺等满清大将们,商议之后,打算集中兵马,毕其功于一役,击败归德的明军之后,再在收兵南下,解决盘踞在襄阳附近的明军主力。
他们此时已经因为久违的胜利,开始一直认为,只要是堂而皇之的野战,明军必定很难再掀起什么风浪来。
但明军现在占据襄阳,扼住了中原入湖广的门户,随时可以北上出击,威胁黄河南北,这绝对不能不解决。
而田见秀和林昌峰主动放弃南阳,集中兵力退到襄阳,自然也是朱慈烺的安排。
他们从锦衣卫传来的情报中,便已经开始了布局,如果阿济格敢直接南下,他们虽然做不到将其一举歼灭,彻底断了其进攻的势头,但不伤筋动骨,绝对难以安然北撤。
如今,因为局势的变化,清廷的财政压力比原本历史上要大得多,济尔哈朗此时都已经专职在山西,北直隶,鲁北,豫北等地筹饷了。
但这样的局势下,他的督饷工作进展,自然不顺利,甚至还使得中原的士绅们,更加心向大明,锦衣卫也因此得以迅速深入开封,太原,大同等州府。
换言之,在战事不断的情况下,无论是大明,还是清廷,都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但大明的税基此时已经相当大,还在收复的地方推行屯堡体系,这使得朱慈烺面临的税收难题,要小很多。
回到眼前,在阿济格解了南阳之围后,鳌拜和金砺的绿营军整训行动,也被证明了卓有成效,清军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建立起了战场的信心。
而与此同时,为了对付辽海的明军水师,多尔衮还找来了原本大明登莱,天津水师的官兵,打造了一支水师,想要在关键时候,防反阻击明军水师。
但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清廷辛苦筹集起来的这支水师,可谓是问题重重——不仅船只小,海战经验不足,船上的火炮也全都是摆设。
于是乎,这支水师在张名振和黄蜚面前,根本不堪一战。
但两军还没交战的时候,多尔衮是信心满满的。
毕竟,他对水师几乎一窍不通,底下人怎么说,他虽然不全信,但是信三成,总还是有的。
而且,多尔衮的不精通,甚至是包括了不清楚明军水师的实力,只知道对方很强,但这种程度的认知,根本看不出自己有什么问题,更不要说看出明军了。
等到明军水师来攻,清军阻击,最终在明军水师准备撤的时候,清军的这支水师,随即出战。
但他们一对上张名振和黄蜚两部水师,根本就是原形毕露。
多尔衮很快发现,相比起明军水师的表现,他辛辛苦苦组织起来的这支所谓水师,根本就是鱼船出海。
两军一交战,这些原本只是想要跟在后面,示威一下交差就立马撤的水师,眨眼间就败下了阵来,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在明军的围剿下,全军覆没。
张名振,黄蜚甚至还趁胜追击了,进一步威胁北京,天津等地。
但他们陆战能力太过薄弱,暂时无法继续进攻。
而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面,河南的局势因为两边都没有发起有力的攻击,又暂时恢复了平静。
阿济格的八旗大军也发挥不了作用,他们南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满清,后院又起火了。
多尔衮此时,不仅受到了水师全军覆没的打击,短时间内根本无暇再顾及天津,还要压制住朝堂上的流言蜚语。
毕竟,从筹集水师和主动进攻,都是他一手推动或者是主导的,满清朝堂上对于这一次海战惨败,早已经是议论纷纷。
而焦头烂额的事情,自然是不止这一个。多尔衮此时还要处理外藩蒙古和沙俄的事务,好不容易安抚了外藩镇蒙古那些不安分的盟友,南方的战事又愈发焦灼了。
随着时间进入三月,朱慈烺在江南江北,汇聚了五六万野战大军,几乎掏空了整个江南的兵马,带着数万骑兵,上百门大小火炮,准备发起第二次北伐。
朱慈烺甚至早在二月的时候,就想突然出兵,打多尔衮一个措手不及了,但因为他在湖广和陕西两线作战,物资损耗颇大,征集和整训更多兵马,也需要时间,便拖到了现在。
这个时候,济南的守将,又成了多铎,多尔衮的狼狈和失措,在他的部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铎,孔有德等人万万没想到朱慈烺会那么快展开行动,但他们心惊胆战了那么久,同样反应迅速,没有给明军任何可乘之机。
济南城如今可谓是固若金汤,朱慈烺并不打算猛攻。
他现在已经做足了准备,打算围到城中粮尽,逼迫多铎出城决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做的就是和此前一样,等清廷的援军前来救援,然后围点打援。
这也是他要准备那么久,整训骑兵的原因。
朱慈烺通过锦衣卫的密探,大抵都了解到了清军调动的相当一部分消息。
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渗透,北伐各地,都已经有了锦衣卫信息来源。
朱慈烺此时虽然还没开始正式出兵北伐,但为了出征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已经紧锣密鼓展开,各部大军,都已经在出征大军的队列之中。
各地的局势在朱慈烺的脑中轮番闪过,他思考了许久,思维也慢慢集中。
现在,他唯一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北伐这一仗。
明确了这一点,朱慈烺随即把林昌福叫了进来,让他去通知张煌言,常登贵等人,到五军都督府开会。
如今,五军都督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军队的指挥中心,这是朱慈烺在多次行动和制度改良中,不断赋予和加强的权力。
“这次,天骑军在济南以南的突击行动非常成功,单单是鞑子的脑袋,就砍了一百五十多个,鞑子那些所谓的索伦精锐,现在恐怕已经被咱们打怂了!”
五军都督府的军议室中,朱慈烺面前,殿前军和江北三镇,提督和主要的营官正端坐一处,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常登贵的军情分析,他们的眼睛不断跟随着在地图上不断移动的竹枝,以便能跟上思路。
“现在,清廷的援兵已经派援兵进入济南城,同时在东昌府城,也入驻了兵马,兵力在三千上下,都是从山西调来的绿营兵。
此外锦衣卫得到情报,鳌拜和金砺汇聚了山东,山西两省的绿营精锐,训练而成的精锐,很有可能也会从河南战场调到山东,他们的兵甲训练都不差,在战场上恐怕不容易击败。
阿济格领着的八旗南征大军,田见秀此前早就打探清楚了兵力情况。现在停留在南阳附近休整的八旗主力,应当在一万五千左右,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真满州兵,还要部分是披甲包衣兵,其余的则是蒙汉八旗,其中也有少部分家底厚实的,带了披甲包衣协助作战。
换言之,多尔衮最终能南下决战的兵马,绝对不止三万,张名振,黄蜚在北面,还需要不断出击,牵制他们。多尔衮最终应该还会在山西,抽调数千绿营军南下助战,清军汇合济南的多铎守军之后,最终的能战兵马少则三四万,多则可能超过六万。”
常登贵说着,手中的竹枝从北京转移到了济南:
“不过,现在多铎驻守济南的兵马,还颇为薄弱,但守住济南几个月,问题应当是不大的,咱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把大军消耗在攻城上。”
常登贵说完之后,屋子里顿时一片安静,清军的兵力他们其实都不意外,甚至就算再多两三万,也不足为惧。
这个时候,已经从陕西回来,此时正坐在第一排的陈福忽然举手问道:
“塞外有什么军情传回来吗”
他在西安的时候,派出去的哨骑,就传回了不少关于蒙古的消息。
“有的,但大部分都比较模糊,不过最后可以确定的是,蒙古鞑子对于入关,兴趣不大。”
常登贵顿了顿,然后又接着道:
“现在,清廷不仅仅有咱们这个敌人,北面也有不安定的因素在,其在北京,必须留有兵马驻守,确保安全。按照最坏的打算,清廷也就是派出六万大军南下。”
其实,关于清军南下的兵力,朱慈烺和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早就讨论过了。
如今,局势虽然和去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有很多东西是还没变的,特别是清廷难以挽回的败局和颓势。
而朱慈烺经过之前的战事,对军中那些完成了全部训练考核的新兵,有很大的信心。
而他麾下多出来的三四万兵马,足以在局部战场对清军形成大到难以逆转的优势,对方的骑兵虽然在济南周边,可以很好地发挥机动优势,但他现在也不缺骑兵。
“根据五军都督府的推演,清廷会将大军集中在济南,开封,等待适合的时机,再与咱们决战,阿济格最有可能会在三个月后,领兵离开南阳,寻机和我大军展开决战。
这就得看多铎守城的表现了,咱们大军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了集结,但是最终围城,预计要到四月初,顺利的话,攻城取得一定的进展,怕是也得到六七月。”
常登贵说完清军的情况和五军都督府的推测之后,手中的竹枝随之移动到了江南各州府在地图上的区域:
“殿前中军,殿前左军,殿前右军,天骑军,骁骑军,江北三镇,左镇,右镇,西镇,忠贞营各部,加上长江和浙江两部水师主力,当前已经基本集结完毕,最后一批官兵正在返程路上,十日后就能全部归营。
这一次,东线是大军主力,殿前中军,殿前左军,江北三镇,由提督常登贵统领,率先由南京,扬州一线开进徐州,往济南外围。
西线和北线是侧翼牵制,在中军行动的同时,提督田见秀,陈福立即统兵,从襄阳,陕北,发起进攻。
而水路的攻势,增派福建水师,大战开始之后,提督张名振全权指挥各部,在辽海牵制清军,并在沿海的岛屿扎营,等待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