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19章 战后局势

第219章 战后局势

在分水岭一战歼灭清军主力,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之后,朱慈烺便马不停蹄,直接领着部分大军主力回到了南阳。

而为了劝降南阳和襄阳的明军,他在打扫战场的时候,还特地传令全军,要求各部将士把岳乐,阿喇善,阿尔津等人的旗帜盔甲,甚至是尸身收集起来。

不过,殿前军的将士们最终只找到了岳乐,阿喇善等一众满洲将官的旗帜和甲胄,吴三桂,阿尔津两人的,并未找到。

至于吴三桂心心念念的杨坤,则是早就在山道中迷了方向,而后又遭到了殿前中军的埋伏,被堵在了山道中。

随着岳乐和吴三桂联军败亡的消息传回南阳城,城中的绿营兵迅速爆发了骚动,一些军官和甲兵迅速反正,连夜逃出了南阳。

他们原本还想打开城门,联合城内的明军主力,直接收复城池,甚至是全歼城中的陈泰所部八旗守军的,但并没有成功。

陈泰虽然反应迅速,不过还是损失了部分甲兵,城内的军心士气,更是因为北面援军的战败,遭到了重创。

南阳城高墙厚,殿前军早先只是拔除了外围的堡垒,并没有攻克最外面的土墙,此时强攻根本无法迅速取得进展。

而且,殿前军主力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尽管获得了大胜,且伤亡不大,但常登贵尚且率领部分兵马留守北部,跟着朱慈烺南归的兵马,如今还难以迅速发动强力有力的攻势。

与此同时,襄阳城的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李过率领的忠贞营主力,固然有一战之力,但勒克德浑和尚可喜相当谨慎,他根本没有机会可趁。

朱慈烺真正想要拿下的,始终是襄阳城,南阳城距离中原太近,他还没有把握能击败清军主力前,根本守不住。

要知道,岳乐兵力不足,不敢直接走方城通道,这才会中了埋伏,但若是多尔衮,必定直接从东北的缺口南下了。

清军的骑兵一旦达到特定的规模,朱慈烺这次所用的埋伏,就全然无效了。

不过,朱慈烺也很清楚,很多地方就算守不住,也是要趁机收复的,常登贵和林昌峰此时便领着大军,迅速追击清军溃兵。

而岳乐所部清军主力全军覆没的消息,也随着吴三桂和阿尔津的溃兵,从分水岭一路撤到鲁阳关,鲁山,汝州,而迅速传播。

常登贵和林昌峰大军所到之处,各地本就只剩下了最基础卫戍兵力的绿营军纷纷反正,整个汝州府,甚至是河南府,开封府的部分地区,都迅速被收复了。

至此,明军的兵锋直指洛阳,开封,但因为殿前军最精锐的四万主力此时分成了两部,南面的各部兵马并没有跟上,常登贵和林昌峰所领的北路就,其实根本无力坚守,他们只是北上刺激多尔衮的。

朱慈烺此时还远没有做好全面北伐的准备,在实现了初步的战略目标之后,因为兵力和物资的问题,便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等到多尔衮收到岳乐兵败的消息时,常登贵和林昌峰已经收复了豫南,豫西等十几个州府,甚至河南府,开封府的部分地区,明军还没到,许多绿营军,便直接选择了反正献城。

对于这些小军头,常登贵并没有杀他们,甚至没有剥夺他们的兵权,但把他们的兵马全部派到了南面,并抽调了其中披甲的部分精锐,作为辅兵。

至此,朱慈烺在没有损失主力的情况下,便成功拿下了小半个河南,并顺利的激怒了多尔衮。

现在,多尔衮无论如何,都必须领着主力大军南下了,否则整个北方的局势,都会随之崩坏。

这样的战果,远远超出了朱慈烺的预期,他的主力并没有遭受严重损失,大军不仅可以迅速恢复战力,甚至在兵力上,相较于清军来说,差距迅速缩小。

因此,在收到多尔衮率领清军主力,加速南下的消息后,朱慈烺不忧反喜。

毕竟,如今岳乐和吴三桂的主力大军,已经机会被全歼,吴三桂和阿尔津虽然率领两千多残兵一路北逃,但早已经不成气候。

吴三桂本来是想逃回陕西,去召集他的旧部的,可阿尔津根本没让他得逞,将他控制之后,扭送到了多尔衮的面前。

但阿尔津麾下的这支兵马在常登贵和林昌峰的追击下,长途奔逃,战斗力本来就几近于无,一直退到了洛阳城,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要知道,清军的精锐主力损失如此惨重,满清又没有建立成体系的军事训练系统,即便兵源充足,想要重建大军,没有两三年,也根本不可能。

换言之,随着满清八旗马甲的损失,清军现在已经慢慢失去了和朱慈烺就在军事上角逐的可能。

清军在“分水岭大战”中,死伤了一万多精锐,大半还是八旗军,这对于精兵不到七万的满清来说,完全就是伤及根本了。

要知道,满清的这所谓十万带甲,虽然大部分都算得上精锐,但战斗力也是有区别的。

其中,最精锐是,毋庸置疑就是满八旗,如今所剩,已经不足五万,这些老兵们的战斗技巧和战场经验,根本不是那些新近补充的甲兵可比的。

换言之,对于还没有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军队训练体系,甚至原本兵源就是一个大问题的清军来说,失去了这些老兵,不仅意味着大军的实力大打折扣,还意味着国本动摇。

而朱慈烺则全然不同,他的军队体系现在已经建立,在丢掉了北方的负担之后,南方诸省的资源,足够他整训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来。

这也使得他训练新兵,提升大军整体战斗力的时间,会远远超出各方的预料。

.

在“分水岭大战”获胜的七日后,刚刚回到南阳城外的中军大营不到五日,朱慈烺便收到了华北,川北,江北各地锦衣卫和军队哨骑传回的消息。

多尔衮将岳乐调入河南的操作,在朱慈烺的提前部署下,已经使得整个陕甘的局势,产生了满清意想不到的反应。

孟乔芳迅速调整了部署,一方面调集了西安等地最后留守的驻防八旗兵,加强汉中的守备力量和对川北方向的防御,另一方面,他只能让原本驻守陇西,防范丁国栋的大军撤回,以确保西安城的安全。

这个时候,孟乔芳对于陈福,高一功为首的川北明军,除了防御,根本毫无防范,他现在正是四面楚歌的时候。

而且,不要说是现在这个时候,在没有合适的战机,又没有当地土司的支持的情况下,冒险翻越崇山峻岭,去进攻川北北,都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甚至根本就是自寻死路。这一点,孟乔芳这个主政陕西多年的总督,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崇山峻岭,因为单单是大军行进途中最基本的粮草供应,就难以解决。

当然,孟乔芳在和吴国贵等人在深入交流过之后,根本不任务明军有北上攻取汉中的能力,特别是明军攻取保宁城之后,便暂停了军事行动。

要知道,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一旦暂停,短时间内明军将难以继续北伐。

毕竟,打仗可是一套复杂的体系,不是说打就能打的,粮草,民夫,还有运输辎重所需的牲畜,都需要时间和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

而保宁城内的明军在孟乔芳看来,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陈福和高一功还没有准备充足,就直接来攻,孟乔芳相信自己当前在汉中的部署,就能抵挡。

而若是对方要准备充足,恐怕就得等到明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候了。

于是乎,当朱慈烺收到了孟乔芳在西安,汉中等地的部署情报,特别是多尔衮根本不管陕西,直接会师南下的时候,心中异常振奋。

他知道,这一定是孟乔芳上当了,多尔衮也中了他的计策。

如今,朱慈烺在南阳,已经成为了清廷最大的威胁,而清军固守南,襄两城,兵马日益疲惫,早就处于劣势了。

多尔衮不得不领兵加速南下,驰援南阳,顺道重新攻取豫南,豫西等各地州府,掩护侧翼。

为了最大程度集中兵力,多尔衮甚至从驻守山东,豫东等地的多铎大军中,抽调了上千马甲。

如此一来,原本在华北的鲁南,豫东两个方向都十分被动的清廷,瞬间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朱慈烺部署在淮北的兵力,甚至即将在徐州对清军形成兵力优势。

换言之,此时江北战场的主动权,已经慢慢掌握在明军的手上。

而多尔衮则是坚定不移地加快南下的步伐,并对豫西,豫南各地加大攻势,击退了那些州府城池在坚守的明军,妄图以此鼓舞振奋大军的士气。

朱慈烺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并顺应局势,选择了主动从各州府中撤兵,尽可能在阻击清军的同时,减少大军的伤亡。

而在此之前,他依旧不忘下令各部发挥传统技能,在汝州,河南府,开封府各地,坚壁清野,不给清军留下一粒粮食。

随着多尔衮率领的大军横渡六条大河,迅速通过方城通道,从南阳北面的平野进入这个地处华夏大地中枢的盆地,朱慈烺也主动往南撤军,一直到新野,才遏制住了八旗马甲的攻势。

当然,朱慈烺并非要与多尔衮决战,他只是不能撤得太快,否则就露馅了,到时候陈福和高一功还能拿下汉中,多尔衮的援兵恐怕就到了。

不过,他也不会就这样和清军对峙,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大明当前已然在各个战场占据了主动权,这些地方自然不可能按兵不动。

看着眼前大好的局势,朱慈烺当即下令高杰,黄得功领着本部大军出击,进入鲁南,豫东地区,收复失地,同时大力收编各地绿营,动摇清军在地方的统治。

两人很快就基本扫除了鲁南各地的清军,那些绿营兵固守的州府大半反正,整个鲁南地区,最后只剩下了多铎留有八旗兵固守的城池。

多铎此时的兵力已经接近枯竭,还得盯着孔有德,根本不敢轻易出击。

现在局势有变,越看孔有德,越觉得对方会假戏真做!

很快,岳乐大军覆灭,南方明军全面出击的消息,也在锦衣卫的暗中操作下,传到了北京城,特别是济尔哈朗,豪格,顺治的耳中。

眼见局势不断恶化,北京城内留守满洲的大臣们,纷纷上奏,豪格和顺治皇帝很快动摇,想要将多尔衮,甚至是陕西,山东等地的大军调回。

不过,随着济尔哈朗回朝,北京的满清朝廷内部经过一场不大的动乱,再加上多尔衮部署在北京城的心腹协助,清廷最终还是恢复了稳定。

这个时候,多尔衮执掌满清朝廷,已经四年有余,早就在军中,朝中完成了集权,各处都是他的亲信心腹,济而哈朗又以大局为重,豪格的政变,根本不可能成功。

现如今,满清王朝已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北京的八旗兵算上老弱,都不足一万,若是前线无法稳住,北京更无法坚守。

当然,济尔哈朗在平定了豪格主导的这场闹剧之后,便说服了顺治皇帝和孝庄,以及一众大臣,在他们的一致同意下,清廷开始派出八旗,就如同以前入塞劫掠一般,进一步征集大战所需的粮草,以及抓捕汉人为奴。

为此,济尔哈朗动员了北京城中所有的八旗兵马,甚至包括了留守的包衣壮丁,开始和早些年入塞的时候一样,四处劫掠。

济尔哈朗之所以能说服清廷的一众大臣,并且开始劫掠北直隶,除了要补充清廷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外,其实也是为了将北方变成一片焦土,为今后阻碍明军北伐,提前做好准备。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清廷,已经做好了放弃荣华富贵,退守关外的准备,他们入关不过四年,对于关内的一切,其实并不算有多留恋

而若是北直隶被烧光,杀光,抢光,成为一片荒土,北京城再毁掉,那明军到时候进攻关外,就得从宣大绕道千里,穿过补给困难的草原,这将会使得明军三年之内,都难以对关外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在此之前,明帝还得先处理好和蒙古诸部落的关系,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大清兵威尤盛的时候,这些蒙古人还屡屡动乱,更何况是明廷。

济尔哈朗虽然要求稳住大局,但对于最终的局势,其实已经相当悲观,这不仅仅是他,更是满清朝廷上下,在得知岳乐所部全军覆没之后,普遍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