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228章 重新张开的大网

第228章 重新张开的大网

南一魁,董学礼等一众绿营军将领最终也没有商议出一个具体的反正计划来,他们虽然暂时以南一魁为首,但相互间并非完全信任,只不过是暂时抱团取暖罢了。

而这些将领们在离开的时候,还特地前后分成几批,张大元留在了最后一批。

不过,他离开之后,并没有回到军营,而是直接往洪承畴在襄阳城中的府邸去了。

他既然被多尔衮派到了洪承畴身边监视,自然不需要靠着对方,才能往上爬。但作为洪承畴的部下,张大元若是不想今天晚上的密谋引起对方的怀疑,就必须得继续装出顺从的样子,以免引发洪承畴,或者满人的警觉。

换言之,他既需要过洪承畴这一关,也需要过多尔衮那一关,特别是现在反正同样前途未卜,他还需要给自己多留条后路。

且说,满清如今处处受限,表面上还占据着半壁江山,但实际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洪承畴对此一直都心知肚明,甚至比南一魁,姜镶等人看得更加清楚,他的战略眼光,可不是这些武将可比的。

不仅如此,他同样很清楚,无论是多尔衮,还是顺治,其实都从来没有把他当作过自己人。他无兵无权,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抛弃的老头罢了。

毕竟,那些绿营军将领手里至少还有几千兵马的反正筹码,至少能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做出一些抵抗,而他若是脱离了满人体制,身上的那层身皮,可什么用都没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洪承畴还有退路,他作为曾经的大明督师,崇祯还为他举办过大葬,朱慈烺必定不会放过他。

而且,到现在这个时候,洪承畴这个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也不可能承认自己当初因为贪生怕死,背明投清犯下的错误。

因此,洪承畴听完张大元的汇报之后,并没有十分在意,只是让对方继续注意,一旦南一魁等人胆敢谋逆,就立刻向他汇报。

他看着张大元走出自己所住的府邸,脑中浮现了此番南下过程中的许多记忆,还有此时已经颇为萧条破败的襄阳城,而后又抬眼看了看屋内的房梁,若有所思。

现在,洪承畴只能寄希望于多尔衮打赢这场大战,否则那些蠢蠢欲动的绿营军将领们,绝对不可能消停。

而如今的襄阳城内,不只是绿营军,便是那些包衣兵们,也有不少偷偷准备逃命了。

这其中,有不少是最近几年,因为此前明清大战,各旗损失了大批包衣兵,才新近补充进旗的新包衣,甚至还有部分是北直隶的汉人,因为土地被八旗圈占,不得不委身为奴。

不过,他们的逃命意愿没有那些绿营军这么强,特别是很多都是十几年的老包衣,家口又全都在北京,他们除了部分舍得下家口的,其他人完全都有心无力。

要知道,他们若是无法活着北撤,那满人一定会把他的妻儿都变成旗内其他人的奴隶,这是八旗内部一直以来的规矩。

而且,那些巴牙喇,八旗甲兵们,不仅仅盯着绿营军,同样盯着他们。

所有的新包衣兵其实都很清楚,他们虽然战斗力不逊色于普通绿营军,甚至部分人还有更胜一筹,但几乎不可能打得过那些凶狠的巴牙喇,除非是趁其不备偷袭。

而与此同时,随着朱慈烺逐步转变策略,多尔衮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开始往南派出更多兵马,以掩护自身的行动。

夜幕下,宜城东面,鹿门山南面的平野和山丘之上,八旗军和殿前军开始了越来越激烈的交锋。

殿前军各部,陆续接到了新的指令,开始主动出击,甚至原本撤到西面谷城,均州等地的大军,也开始了行动,负责阻击襄阳城内留守的绿营兵和八旗兵。

而“应天兵器局”在研制生产的新式火箭,也终于开始派上了用场。

殿前军的火箭兵每次都会在入夜之后,在骑兵的掩护下,进抵清军大营外围,以每次二十发的频率,朝着鹿门山南面旷阔的平野上射击,给清军的休整和布防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朱慈烺为了此战,准备的物资十分充裕,殿前中军的火箭部队能够每晚保持这样的射击频率一个月以上。

不过,清军的反击也很快开始,多尔衮十分担心朱慈烺识破他撤军的企图,派出骑兵层层堵截。

他知道这种事情绝对瞒不住,无论如何,后者最后一定能猜到。但朱慈烺越晚猜测到,那他的胜算也将会越大。

明清两军的交锋就在各种各种的试探性进攻中,不断展开。而殿前军各部在清军毫无察觉的时候,便已经分批进入了指定战场,借着地势和夜幕的掩护,隐蔽了起来,等着清军北撤。

夜幕下,汉江东岸边缘,赵正东穿着一身精良的铁甲,骑着马伫立在江边的一个山丘北面。

他的面前还有两个荒村和一个丘陵群,而北面大洪山北麓,清军的火炮正在轰击殿前军的营地,不少堠台堡垒,此时都已经被轰成了废墟。

殿前军原本沿着山麓,在山间谷地中修筑了大量的侯台堡垒,如今这些堡垒虽然成为了平野之上,山麓边缘,密密麻麻的废墟,但依旧可以阻碍清军骑兵的通行,使得他们不得不下马步战。

根据这段时间哨骑侦探到的军情,清军还在持续往这一片地区派出兵马,仅仅是八旗甲兵就已经达到了七千之数,还有五千包衣兵,六千多绿营兵,局势日益严峻。

多尔衮派兵在南面加大攻势,甚至加强了袭扰的兵马,自然是为了迷惑朱慈烺,甚至是牵制住殿前军的部分兵马,使得朱慈烺对局势产生误判,在南面也加强防御,进而减少清军主力北撤的压力。

但他的目的显然没有得逞,林昌峰的天骑军在前两天,就被抽调了一个营绕道北面,而常登贵麾下的殿前中军,也加进来部署,赵正东所属的这一营,近三千兵马此时趁着夜色,偷渡过河,就是为了大军能在汉江东岸,占据一定的兵力优势。不过,他们现在正在山丘北面集合,准备埋伏到大洪水西路的山口之中,而后在必要的时候,死死拖住南下的这部分清军,甚至是承担阻击南下清军的任务。

山岭之间的地势并不利于清军骑兵的行动,若是他们能够在山麓边缘伏击进入这一地界的清军,常登贵到时候再率兵从周围合拢而来,利用殿前中军的火器优势,必然以最小的代价将南下的清军全歼于山林之中。

而黑暗之中,大洪山北面山麓的方向就传来了阵阵马蹄踩踏地面的轰鸣声,阿济格麾下的马甲此时正在发动夜袭,作为当前满清战力数一数二的主力军团,他们拥有着充足的马匹,战斗力十分强悍。

而此时依旧在固守阵地的殿前军,也随即在山岭以及堠台堡垒中,和清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昏暗的视野使得两军的行动都异常混乱,只能依靠各级军官控制军队,但清军作为进攻的一方,明显付出了更大的伤亡。

上千名绿营兵被清军逼作了前锋,而他们身后,则是包衣兵,那些老包衣则和八旗兵一样,骑在马上,居后督战,逼迫他们前进。

这些督战的老包衣兵和八旗兵可不是好糊弄的,而意图不明的包衣兵和蠢蠢欲动的绿营兵冲在了最前面,根本无力反抗,他们就算本来已经有心反正,可如今的局势,使得他们根本不敢有任何报名之外的思考。

而借着绿营兵溃兵的掩护,八旗兵成功在伤亡极小的情况下,攻到了殿前中军的堡垒前,他们虽然无法避免在夜袭中,被殿前军发现,但却可以利用绿营军和包衣兵,减少伤亡。

不过,清军的突袭只是在一开始使得殿前军产生了混乱,但并没有发挥阿济格预想中的效果,而殿前军各部的抵抗,直到这个时候,也十分顽强。

这倒没有超出多尔衮的预料,明军的士气一直十分高昂,对方若是没有发挥出一点超出平常的战斗力,他反而会觉得事情不正常。

很快,随着林昌峰部署的骑兵开始出击,西面平野之上,数个荒村废墟之间,野地之上,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喊杀声,火枪射击声持续不断,明清双方都派出数千兵马。

但漆黑的环境之下,在如此宽阔且河流的平野之上,骑兵的机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双方的攻击都缺少必要的方向和目标,显得十分混乱。

面前的山岭中传来了阵阵喊杀声和枪声,火光在漆黑的山道中不断闪烁,清军的进攻强度有些超出了赵正东的预料,但他却一直没有接到命令,更不可能带着兵马北上,投入战场。

当然,他也知道原因,北面的丘陵和荒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军骑兵的机动优势和冲击力,但是夜色掩护下,这些清军甲兵下马作战,拼死一搏,战斗力依旧强悍,要想避免巨大的伤亡,步军这个时候根本不能发动进攻。

战马奔驰轰鸣声使得赵正东的精神立即振奋了起来,他麾下的这个千总部到达大洪山西麓后,便一直等待着北攻的命令,但直到现在,还迟迟没等到。

赵正东对此颇为不解,在他看来,如果这是清军的夜袭,现在他们完全可以仗着兵力优势,派兵抵近,拥有夜间训练经验的殿前中军必定能打出超出清军预料的战绩。

但作为军官,还是千总,上面没有指令下来,赵正东必须继续等待,他站在山腰的一个石块边缘,看着北面山头闪烁的火光,那极有可能会继续进攻的清军,心里十分焦急。

古德富听着北面不远处传来的枪炮声和地雷爆炸声,抬头一直看着,但他什么都没看清,只是紧紧握着手中的长枪。他无法估计北面的交战会持续多久,只能说继续等待。

他很快就来到了赵正东身旁,看了看身后正趴在地上的数千将士,低声道:“千总,咱们什么时候攻啊”

赵正东摇了摇头,随后又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扭头看向古德富道:

“继续等命令!”

他虽然已经是千总,但也不知道上面的计划,更没有机会了解大军的最终战略,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秘密性质的,更不要说知道天骑军已经有了别的调动。

而他们的北面,山岭虽然较为稀疏,但有成片的堠台废墟,其中散布着密密麻麻的废弃的荒村,这样的地形和阻碍使得八旗马甲无法肆意发挥机动优势。

不过,林昌峰其实已经在那些地方部署了更多兵马,以免被清军骑兵突破了防线,绕到后方搞破坏。

朱慈烺很清楚,清军一旦开始撤退,必定会非常迅速,特别是他们还有襄阳城掩护,他必须要把握好时间,一旦动手就要死死咬住清军,以免最后清军毫发无损就突围了。

当然,他也很清楚,以八旗马甲的机动能力,多尔衮若是早做准备,他是无法和当初在江北一样,狠狠咬下一块大肉的。

因此,相比起和八旗军野战,他其实更愿意围攻襄阳城,到时候城内的兵马孤立无援,必定会有不少绿营军反正,那他便可以复刻武昌大战的胜利了。

换言之,如今的特殊局势,早已经使得朱慈烺偏向于围城,那对他来说不是需要额外折损更多兵马,也不是费时费力的攻城仗,而是分批消灭清军的捷径。

朱慈烺此时已经来到了宜城北面,汉江东面的一处堠台,他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岸清军进攻殿前军山麓阵地的战场。

不过,在漆黑的夜色之下,望远镜早已经失去了作用,他只能根据声音和火光判断战况。

朱慈烺很快收到了东面林昌峰送来的军报,清军突然发起了夜袭,局势虽然没有预期那么顺利,但基本上在计划之内。大洪山北麓的驻军,此时已经挡住了夜袭的清军。

而这个时候,朱慈烺的兵马调度,也已经基本完成,他的大网已经重新展开,只等多尔衮开始撤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