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革除积弊
第194章 革除积弊
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内,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棂,洒在石板铺成的整洁大殿上,映照着屋内每一位大臣的脸庞。
林昌峰虽然话锋一转,立即拒绝了何腾蛟的提议,但何腾蛟的脸皮足够厚,他站在大殿的中央,依旧神情庄重,声音更是铿锵有力:
“陛下,臣愿领兵前往襄阳,为国效力,为陛下尽忠!”
而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顿时鸦雀无声。何腾蛟到这个时候了,还死倔,实在令人意外。
毕竟,他向来以“谨慎稳重”自称,虽号称大明的文武柱梁,但实际上并不懂打仗,今日突然主动请缨,还如此执着,似乎毫无自知之明,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朱慈烺目光炯炯,直视何腾蛟,等到对方都不敢再抬头之后,他才声音洪亮,毫不犹豫道:
“好,何卿忠勇可嘉,朕即刻准奏,何卿准备准备,即刻领兵启程,速速北上襄阳,为国破虏!”
何腾蛟听到这话,当即就是一愣,似乎根本没料到朱慈烺会如此痛快地答应。
但事已至此,他只能拱手谢恩,嘴角露出了一丝勉强而又尬尴的微笑,心中早已经后悔万分。
朱慈烺自然知道这一点,他就是要治一治这些所谓“忠臣”的臭毛病,在确定了各部的基本部署之后,他随即宣布结束军议。
何腾蛟走出大殿的时候,还没有缓过来,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朱慈烺那果断的答复。
他话刚刚出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不妥了,可最终还是说出来了。如今缓过神来,更是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竟忘了襄阳局势复杂,大明在前线兵力不足,若贸然前往,必定难以成事。
到那个时候,别说是功劳了,就是苦劳,恐怕也没有。
何腾蛟虽然坏,但并没有蠢到家,他可不会去啃硬骨头,打硬仗,当即决定过阵子就找借口推辞。
军议刚一结束,他便匆匆赶回府中,召集心腹商议对策。灯火通明的书房内,几名心腹围坐在何腾蛟周围,神色各异。
“阁老,襄阳绝对不能去,您乃国之栋梁,怎么能以身犯险况且,襄阳局势之复杂多变,若是贸然前往,恐怕有去无回啊!”何腾蛟手下的一名心腹谋士低声道,神情十分急切。
何腾蛟闻言,也猛地点头,他眉头紧锁道:
“本官也是这样想的,但问题是,本官已经在朝堂上答应了陛下,现在若是直接推辞,恐怕会引得天下笑话。”
对于何腾蛟这种自诩“清流忠臣”的人来说,很多时候名声比什么都重要,他身边的另一名心腹闻言,当即建议道:
“阁老,您虽然答应了陛下,可阁老日夜为国操劳,难免积劳成疾,若是身体实在不适,推辞领兵之事,也是顺理成章啊!
陛下乃是明君,当初若无阁老力挽狂澜,江西,湖广二省,又如何能稳住局势小的以为,只要理由得当,陛下必定不会强大人所难。”
何腾蛟沉吟片刻,左右踱步了数次,才最终点头同意道:“好,就这么办。”
不过,纵使如此,他当天晚上,还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第二天一早的时候,整个人都憔悴无比。
而第二天一早,何腾蛟顾不得其他时候,便立即入朝,恳请朱慈烺收回成命。
“陛下,臣昨日得旨之后,便开始筹备北伐的大小事宜,但没想到这把老骨头,却突然生了变故.”
何腾蛟拱手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恳求:
“臣一夜辗转反侧,思虑再三,襄阳战事关乎大明国运,臣虽有心,但已无力,恐难胜重任,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慈烺闻言,眉头当即微微皱起,但随即又展颜一笑,道:
“何卿忠诚为国之心,朕深感欣慰,襄阳战事吃紧,局势不容乐观,但满朝文武,唯有何卿敢于请命前往。
但事不由人,何卿既然身体不适,朕也不能不体恤何卿。此事暂且搁置,何卿只管安心养病,勿需自责。”
何腾蛟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连连叩首谢恩。
但在某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下,他早早入朝的推辞之举,很快就在齐聚岳州府城的文武百官中传开,引发一片哗然。甚至,许多大臣窃笑不已,视他为懦夫。
朱慈烺其实也早就猜到了这一点,现在何腾蛟和马士英在朝廷和地方一唱一和,妄图通过政治攻讦,争权夺利,他早就想要整治了。
何腾蛟在财税和地方治理上确实有本事,但热衷于党争,军事上又十分幼稚,朱慈烺从全局考虑,这等小人,只会推诿躲避,又岂能继续担当重任
如今,整个朝局战局都已经稳定了下来,朱慈烺必须要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人事和体制了。
否则,从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间遗留下来的党争弊病,一定会在之后严重阻碍抗清局势的发展。
何腾蛟一退下,他便立即召来李邦华和堵胤锡,战后各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粮草器械的供应,都需要这两位可靠的“大臣”来统筹。
而朱慈烺也需要从他们这里了解自己手中实际上有多少资源可以调度,以确定下一步扩军和第一次北伐的时间和规模。
毕竟,大明在纸面上,从来都是欣欣向荣,无可匹敌的,随便一个省就有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
但实际情况如何,就真的不好说了,特别是现在刚刚打完一场大战,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时候。
按照朱慈烺原本的计划,殿前军各部,京营各部,左镇各部,忠贞营各部,以及湖广地方标营各部,在完成休整,巩固防线之后,除了留下少数军官和军法队训练新兵以外,主力将分批返回驻地,继续休整和训练。
陈福,李过和马士秀等人,则会领着各自的兵马,暂时接管前线各地的防务,驻守襄阳,荆州,重庆的各个要点。
“武昌城内的兵甲弹药和粮草缴获颇多,已经基本足够重建城池的民夫半年的口粮了。
而随着从征民夫陆续回到原处,长沙城内的武器工坊生产,正在恢复,江南等地派来的卷烟,布匹,农具和酒等各行工匠,也已经在对接……”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道:“清军借着战时混乱的机会,在湖广各地劫掠无度,以致百姓流离失所。如今一溃千里,却留下了一地的烂摊子,日后恢复湖广各地生产,以及朕封赏诸将士所需的钱粮,江南和两广,都需要多出几分力。”
李邦华和堵胤锡闻言,连连称是,毕恭毕敬地立于一旁,等待朱慈烺的进一步指示。
这种涉及到钱粮的问题,他们两人也不敢随便应话,弄不好那可就是何腾蛟的下场,为天下耻笑了。毕竟,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讨价还价的。
而朱慈烺见状,沉吟片刻,问道:“李卿,堵卿,当前大军的犒赏和抚恤事宜进展如何”
李邦华拱手答道:
“陛下,犒赏和抚恤事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地将士的抚恤金和犒赏银已陆续发放,如今无不士气大振,军心安定。江南的地方治理和防务部署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堵胤锡紧接着亦道:“在陛下的部署下,武昌,承天等大城的重建正在湖广迅速展开,尤其是屯堡和工坊的建设,都已取得初步成效。流民的安置工作也在紧张进行,虽有清军破坏,但臣等皆已及时安排应对。”
堵胤锡早前跟随朱慈烺亲征,第一时间得知了“武昌之战”的捷报,而后便按照朱慈烺的指示,迅速安排手下的官员开始为湖广北面的屯堡建设做准备。
但这些事务涉及到了大量物资的分配,还有招募流民,以及商社站点的管理,农兵的训练,工坊的建设等诸多问题,甚至南京的衙门和官员,也需要参与其中。
屯堡是朱慈烺加强基层控制,掌握地方人口的根本,围绕着屯堡发展起来的商社站点,以及农兵,更是他开拓财源,威慑地方乡绅,保证粮草徭役税收的基础。
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屯堡虽然可以实现朝廷对人口的极度控制,实现战时的集权,将整个民间的资源动员起来,投入战争,以谋取军事上的胜利,但也会尾大不掉。
因此,这必须要中央和地方双管齐下,而且只在重要的战场,适度展开,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大臣,如今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是屯堡的事务了。
毕竟,屯堡还涉及徭役和农兵,同时军队在其中的影响力也相当之大,若是管不好,那就是一只挣脱了牢笼的怪物。
当然,朱慈烺也是有意如此的,这样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能臣干吏,才能拧成一股绳。
而现在,朱慈烺听罢,点头赞许:“二位爱卿辛苦了,江南和湖广的安定繁荣,是我大明抵御清军的基础。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务必加紧推进,这不仅关乎养兵屯田,更是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的的关键。”
“还有一事。”朱慈烺缓了缓语气,又道:
“朕想要借着在江西和湖北扩建工坊的机会,把后方的这些工坊部署,都重新调整一番,包括武器工坊在内,原本的所有大型工坊,全都分割出几个工坊,相互竞争。
否则,用不了多久,这些工坊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不堪一用了,仅仅靠体系内的考核和审查,还是不够的,竞争必须要加强。”
朱慈烺从南京建政到现在,只有不到三年,但朝中的各种官僚主义的问题已经开始死灰复燃,愈演愈烈,工坊中贪污腐败,以次充好,裙带关系等等问题同样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在这些情况大幅恶化之前,就开始着手预防。
“江南各地的那些大型工坊分割之后,仍旧隶属于工部管理,但工部也需要改革,那些事情不能和以前一样,随便找个侍郎管理。现在除了武器工坊之外,其他的工坊也要开始想办法盈利才是了。”
朱慈烺心中明白,当前大明财政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多年天灾人祸,关内关外又连年战乱,国家财政亏空严重,税收严重不足,导致地方府库空虚。
而现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时机已经成熟,朱慈烺正在筹划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拉拢郑家,加强海外贸易的控制,并在全国各地设立税卡,增加商税收入,同时还有钱庄的设立等等。
朱慈烺想到这里,随即又扭头看向了李邦华,问道:“李卿,现在江南和福建各地的海上贸易情况如何郑芝龙现在守规矩了吗”
但李邦华闻言,当即叹了口气,皱眉道:
“陛下,郑芝龙在海上的势力十分庞大,朝廷难以干涉,如今依旧垄断了出海的大部分贸易。他虽然名义上效忠大明,效忠陛下,但其行事多有私心,若不加以约束,恐怕不只是福建,江南的海上贸易征税,同样会困难重重。”
朱慈烺知道,他想要控制海上贸易,就必须先控制郑芝龙,为此多次重用郑森。但现在看来,想要治这个老狐狸,除了从郑森,郑鸿逵这些人下手之外,还必须在江南扶持新的海上贸易商,打破垄断,才能确保朝廷在海上的利益。
李邦华看朱慈烺脸色微变,又继续说道:
“此外,商税方面也遇到了地方富商乡绅的抵触。他们借口商税繁重,不愿缴纳,甚至联合抗税,或者就是故意拖欠,而地方的许多官员,税吏对此也无计可施。”
朱慈烺听了,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比李邦华,堵胤锡等官员更了解“商税”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当前解决军费问题的猛药,更关乎到大明今后的经济改革。
但地方富商乡绅的抵触却让他感到头疼,这些富商和乡绅,甚至原本就是两位一体的角色,在地方上势力庞大,往往能够左右地方的治理,他们的联合抗税并不好处理,甚至是对朝廷权威的挑衅。
而堵胤锡悄悄瞥见朱慈烺脸上的神情变化,随即补充道:
“此外,还有钱庄的推行,也颇为不顺,钱庄的设立本是为了方便百姓,回收金银,防范钱货的囤积,但由于不得民间信任,大部分商贾和士绅,都不愿将钱存入钱庄……”
不过,钱庄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朱慈烺设立钱庄的目的除了促进商业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套取其中的金银,满足朝廷的各项开支。
但由于百姓和商贾的不信任,导致钱庄的推广和运营十分困难。
不过,这些问题朱慈烺通过朝廷担保,动用行政力量,将军队的军饷,朝廷官员的俸禄,还有军需后勤等采购全部转移过去,便可以一步步提高钱庄的信誉。
毕竟,现在大明的军队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缺饷欠饷的问题,并成为了乱世之中,最为强大的一支消费力量。
不过,朱慈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看向了李邦华和堵胤锡,问道:
“这些都关乎着我大明的未来,二位爱卿有何建议”
李邦华在这些事情上,早就老练得不行,只不过问题没有爆发出来之前,他也不好说什么,如今朱慈烺一问,当即道:
“陛下,臣以为,可以在江南扶持新的海上贸易商,与郑芝龙形成制衡,否则市舶司便无用武之地了。
同时,将对地方富商乡绅的管理全面纳入晋升考核,征收欠税的成果,也同样如此,必定能确保商税收入。此外,钱庄方面,则可以通过朝廷的担保,提高钱庄的信誉,吸引百姓和商贾存款。”
朱慈烺点头表示赞同,道:
“李卿所言极是,海上贸易必须打破垄断,商税和钱庄也需加以规范和提升。”
堵胤锡作为地方大臣,则主要是在工坊和屯堡方面,进行补充道:
“陛下,当前湖广的治理和防务部署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屯堡不仅可以养兵屯田,还可以为地方百姓提供庇护,增强地方的防御力量,工坊则为北伐提供了兵甲装备,军需器械,极大提升大军的战力。”
朱慈烺听罢,心中不由得感慨自己没有看错人。李邦华和堵胤锡两位大臣果然是朝中栋梁,他们不仅洞悉当前局势,更能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务必加紧推进,这是我们抵御清军的基础。流民的安置工作也需加快,确保他们有地方可去,有饭可吃,这才是朕治理天下的根本。”
朱慈烺知道,流民的安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些流民大多因战乱失去了家园和生计,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北伐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滋生出下一个李自成来。
李邦华和堵胤锡听罢,心中感慨不已,他们知道,朱慈烺不仅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皇帝,这也是他们当前尽心竭力的原因。
堵胤锡站起身来,拱手道:“陛下,臣还有一事禀报。”
“哦”朱慈烺看着堵胤锡神色不同,当即警惕起来。
“据臣的观察,当前湖广各部大军的训练和军纪问题,依旧存在不少隐患。军饷贪腐,后勤克扣,欺压新兵,以及地方营兵不满待遇低等问题,皆严重影响了将士的战力。”
朱慈烺听到关于军队的问题,不禁眉头紧锁,立即问道:“只是湖广吗”
堵胤锡听朱慈烺那么问,就知道自己没禀报错,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陛下,军中现在又开始出现了将领贪污军饷,将士们得不到军饷,士气低落的问题。此外,因为大军迅速扩张,后勤补给不足,还出现了将士挨饿的情况。而且,新兵入伍后,常被老兵欺压,影响军心。”
而这时,李邦华也出言道:
“陛下,堵阁老所言属实,臣近来也收到不少奏报,皆反映此类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会影响到军队的战力。”
这些问题在古代军队中并不罕见,腐败和克扣常常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堵胤锡将这些情况一一呈报,显然是希望引起朱慈烺的重视,并期待能够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毕竟,军队的事情,现在文官已经不占据主导权,但督抚大臣,依旧有监督权。而因为军队的快速扩张,许多老问题又开始死灰复燃了。
朱慈烺听罢,脸色凝重,军队的战力是抵御清军的关键,他必须严肃处理这些问题。
他看向堵胤锡,问道:“堵卿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堵胤锡闻言,立马拱手抱拳道:
“陛下,臣以为,必须对贪污军饷者予以严惩。同时,教导队,军务司,后勤司都必须着重整顿,以加强后勤管理监督,确保将士们有充足的粮食和物资补充。
而对于军中长期存在的欺压新兵现象,也必须严加惩处,严肃军纪。此外,臣以为,若朝廷财税改善,地方营兵的待遇也需适当提高,否则对于军心来说,也是打击。”
堵胤锡所提的军队隐患问题,乃是历史积弊。而大明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将领们贪腐成风,军饷拖延甚至长达数年,这导致将士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军纪松弛,训练更是无从说起,直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地方营兵待遇低下,生活艰苦的问题,也一直都存在,甚至朱慈烺主政以来,都没有妥善解决,但这些问题再不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削弱地方治理的效果。
朱慈烺听完,点头表示赞同道:
“堵卿所言极是,军队的战力是我们抵御清军的基础,而军饷和后勤,是训练的基础,更是战力的根本。这些问题必须严肃处理,贪污军饷者必须予以严惩,后勤补给必须加强,欺压新兵者也必须严加惩处。
至于地方营兵的待遇问题,朕也会想办法处置,但这关系到几十万将士,牵连甚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出妥善方案的。”
当外部局势趋向于稳定的时候,便是革除内部积弊之时,朱慈烺等这个时候,已经等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