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179章 外战外行,内斗内行

第179章 外战外行,内斗内行

而屯齐也同样如此,他慌乱中看到这些从北面奔驰来的塘马,心中只觉得剧烈不安。这些日子以来,北面传来的坏消息实在太多了。

但现在大军刚刚败退,他根本抽不出身来,只得压下心中的不安,继续部署前线的防御,而多铎也同样如此,他十分担心荆州城内的明军会趁乱出击。

城内的统兵大将虽然是闯军余孽李过,但他们都很清楚,对方是听明帝指挥的,说不得明帝早就有所安排,若是他们没有防备,恐怕就得重蹈当初凤阳屡屡被夜袭的覆辙。

朱慈烺现如今完全就是这些满洲亲贵们的梦魇,他们不愿意在岳州作战,一个个都想着北撤,很大程度就源于此。

两人处理好前线的军务之后,立即回到了中军大帐,多尔衮已经将军中的一众将领几乎都召集了起来,脸上更是愁容满面。

“明帝的水师已经打到天津了,不仅仅是天津,山海关,甚至是关外的三岔河口,也出现了明军水师,甚至还有一些尼堪造反,跟着明军水师逃了。”

多尔衮眉头紧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又对着多铎说道:

“明帝在山东,北直隶,甚至关外的部署,恐怕比咱们原本估计的,还要多得多。现在,阿济格已经将部分兵马调回了山东,他也准备亲自领兵撤回北直隶.”

多铎听到这样的话,心中也不由得有些吃惊,他猜到了北面又传来了坏消息,也知道局势在不断恶化,但实在没想到,居然坏到了这个程度。

“明帝居然藏着那么多兵马,难不成是从东南各省陆续调来的”

“这极有可能,否则明军不会等到现在才开始北上。”谭泰突然出声,难得赞同了多铎的意见,尼堪和屯齐等人听到,脸上直接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而且,明帝此番派遣北上袭扰的兵马,几乎都是水师,若非山东,北直隶的那些绿营军不堪一战,还怀有二心,明军绝对不可能如此猖獗。”

“明帝在湖广各处,已经集中了近十万兵马,在赣北,淮北两地,也各部署有数万大军,按理来说,不可能还有其他兵马才是。”

多尔衮收到北面传来的军情,虽然已经有些慌张,但最终还是稳了下来,他现在怀疑山东,北直隶的水师,只是明帝的疑兵之计,明军其实已经没有实力再进攻山东,北直隶,更不要说关外了。

不过,如果他判断错了,那后果可就严重了,甚至会给济尔哈朗,豪格等人话柄,这对于他将来夺权,十分不利。

到这个时候,多尔衮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战场上的判断只是辅助他做出选择的而已,并非主导。

多铎似乎看出了这一点,但对他来说,明帝朱慈烺往往就是这样,在所有人都毫无察觉的时候,突然间就变出了兵马来。

“摄政王,明帝虽然集中了近十万大军在湖广,但真正的精锐不过数万,赣北又完全不在我大军的威胁之下,现在九江等地是不是真的有兵马留守,恐怕都很难说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多尔衮敏感的神经直接被多铎挑动起来,语气严肃问道。

“南方原本就是人丁稠密,物产丰饶之地,明帝如今单单是在湖广,江西,江南,便集中了十几万大军,那其他各省,后续北上的勤王军,难不成只有水师

若是本王猜得不错,江南各地,就算不论淮北,此时至少也已经有三五万明军,北上袭扰的水师之所以只有几千兵马,无非就是前锋试探,不想暴露实力罢了。”

多铎说罢,忽然摇了摇头,看着多尔衮苦笑道:

“摄政王,你想想,明帝为什么想要隐藏实力,不就是想让摄政王误以为山东,北直隶的局势依旧可控继续将重兵投入湖广”

此话一出,大帐之内登时便是一阵议论纷纷,那些原本听了多尔衮的分析和安抚,终于稳下心来,不闹着北撤的将领们,顿时又骚动了起来。

多铎心里很清楚,若是想要让这些大将重视起北面的局势,怀疑多尔衮的决策,最关键的,就是明帝的实力。

明帝若是将麾下的精锐兵马部署在淮北,准备北上,或者说此时北上的明军精锐兵马,超过三万,那军中的这些将领们,自然会支持重新调整湖广的军事政策,把山东,北直隶的明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多铎在经历了刚刚的攻城失利后,对于荆州城的坚固,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但他连荆州城最外围的第一堵土墙,都没能攻破,想要在两三个月内破城,恐怕根本不可能。

当然,刚刚的那一战,原本对于多铎的信心打击并没有那么大,可听到北面传来的军情,特别是看到多尔衮等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后,他也不免受到了感染。

但多铎是什么人啊

他攻不破荆州城,那就得找个绝好的理由,将这件事神不知鬼不觉绕过去,最好是还能一箭双雕,最终打击到多尔衮的威望。

在原本历史上,面对毫无战心的李自成,以及所谓的江北四镇时,多铎是神勇无敌的满清王爷,但现如今,在朱慈烺的面前,他只是个“外战外行,内斗内行”的败军之将。

而多尔衮也不是好骗的,若是论起内斗,多铎完全不是他的对手,他稍稍一缓,想到对方刚刚败给了荆州城的守军,便立刻明白对方那些话背后的意思了。

不过,他可不会和多铎一样,就这样直接自己上了,当即扭头看向了尼堪和屯齐,准备把两人也拉下水。

“尼堪,屯齐,你们觉得呢”

尼堪和屯齐两人闻言,明显一惊,但相互对视了一眼之后,又立即先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明帝确实有可能趁着咱们兵力全部集中在湖广的机会,暗中调兵北上了,豫亲王说的没错,汉人的兵马恐怕远不止湖广,江西的这些,以往他们的勤王军也是数以十万计,而且都是陆陆续续赶来的。”

尼堪小心翼翼回答道,这个时候,便是他这个没头脑,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对。而屯齐则是更加避重就轻。

“尼堪贝勒所言极是,明帝十分阴险,豫亲王此前在江北,便中了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现在说不得他还会再对摄政王用一次。

而且,就算明帝在山东,北直隶没有集中大军,其在湖广,也是设下了重重阻碍,甚至此时很有可能已经集中兵马在郧阳,正想方设法破坏咱们的粮道。”

“山东,北直隶,河南等中原之地,乃是我的大清屏障和腹地,更是朝廷的粮仓,若是明军不断袭扰,坏了春耕,后果不堪设想。”谭泰此时也不合时宜出言道。

毕竟,尼堪和屯齐虽然都说得没错,但也都没有说到战局的重点,他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

一到这种需要担责的回答,尼堪和屯齐这两个多尔衮和多铎都需要争取的局外人,就开始支支吾吾起来了。

他们好像回答了多尔衮的问题,但又好像没有回答,反正就是在打着太极,一句能落到实处,将来被人抓住把柄的话都没有。

很明显,在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之前,他们都不打算就这样松口了。当然,在现在的局势下,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自保。

但谭泰更知道中原对于大清的重要性。

对于已经入关的满清来说,一旦失去了中原,那不仅仅是湖广的战事难以为继,就是整个大清王朝,明年也将难以运行,北京更是会直接暴露在明军的攻击之下。

而且,他需要在这个时候为多尔衮出头,否则将来多尔衮绝对不会继续保他。

“谭泰,你说的也有道理,中原绝对不容有失,但湖广的战局,此时正万分焦灼。”多尔衮当即出言道,矛头直指多铎。

大敌当前,满清内部却如同当初的明廷一般,以为无人愿意承担责任,以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矛盾愈演愈烈。

多铎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响,但多尔衮考虑的更深一层,他只要把更多人拉下水,那到时候,这件事情自然就不了了之了,谁也不敢再提起来。

至于所谓的威信,多尔衮只要能确保大权在握,各处都换上自己的心腹,多铎就算想要动什么歪脑筋,也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

他对当前的情况,其实早有预料。

局势大好,打胜仗的时候,一个个当然都是奋勇当先。可现在,接连吃了好几个败仗,相互间推诿就是免不了到了。

这不仅仅是汉人,他们八旗内部,也同样如此。

多尔衮有时候甚至在想,是不是当年的大明,也是这副模样呢

而多铎听到多尔衮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当即昂首挺胸道:

“当前的局势,若是想攻下荆州城,也不无可能,但最起码还需要一个半月。城里的明军十分强悍,绝对不是可以轻易击败的。”

多尔衮闻言,叹了口气,随即又道:“等不了那么久了,此时必须立马有个决断,局势到了如今的地步,一刻也不能再耽误。若是莱登或者天津有失,整个山东,河南,甚至是北京都会岌岌可危,明帝也必然会寻机出兵,攻取这些地方。

若是咱们的大军还集中在湖广,到时襄阳-南阳再出事,即便是北京城被明军四面包围,咱们恐怕也难以救援。”

“摄政王,荆州城的战事急不得,否则只会徒生变故。”多铎当即又道,多尔衮急了,那他便不急了。

但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多尔衮,便是尼堪和屯齐等满洲亲贵们,也失去了继续和明军耗下去的耐心。特别是屯齐,他刚刚和明军交完手,现在还有些胆战心惊,继续强攻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

多铎抓住的,就是多尔衮处事周密这一点,他知道多尔衮不是鲁莽之人,但只要他想要保住威望,想要体面,那就陷入了劣势。

而他要做的,就是表面上功夫做足,态度也要十分恳切,才能躲掉荆州攻城战失利的罪责。毕竟,在此之前,多铎是一直主张强攻的。

“一个半月太长了,到时候明军恐怕真的要攻下莱登,围攻北京了。”

“没错,现在山东的那些尼堪兵,个个心怀鬼胎,他们终究是汉人,对我大清,绝对不可能忠心耿耿。”

“英亲王的兵马不足,现在北撤回援也是杯水车薪。”

“而且,咱们继续留在这里,到时若是攻不下荆州城,损失只会更加惨重.”

如此局势下,清军大帐内,登时就乱成了一团,满清的王爷,贝勒,贝子,还有各旗旗主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讨论起了局势,他们对于此战的前景,都已经不抱希望。

多铎这个时候,依旧不愿意松口,信誓旦旦一个半月自己绝对可以攻下荆州,甚至屯齐都看不下去了,说了刚刚攻城的艰难,他也依旧表示事情尽在掌握之中。

多尔衮到这个时候,已经被他逼到了角落,但以他对多铎的了解,很快就猜到荆州城恐怕没那么容易攻下。

要知道,多尔衮可是连皇太极都赞叹其“睿”的狐狸,屯齐刚刚的话一出口,他便又把多铎的心思摸透了。

事已至此,他只能在做出妥协,在内斗和大清的存亡面前,多尔衮还是分得清楚轻重的。

“你们说得都没有错,经过这两年的恢复,又没有了北方的烂摊子,如今明帝的实力,极有可能已经相当之强。

若是往坏了想,可能他已经在南方各省又练出了十几万大军,那抽调几万大军北上,便不是什么难事。

而山东,北直隶等地,若是没有咱们大军的支援,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必定会尽数沦陷。若是咱们回去晚了,必定也会耽误农时,到时候朝廷的财税难题,更加难解.”

“可”多铎原本还要再拉一拉多尔衮的后退,但他还没说完,北面又传来了新的军情。

多尔衮闻言,脸色一沉,帐内的其他人也同样如此,个个如坠冰窟,就好像只要是北面传来的,就一定是坏消息一样。

不过,他们还真的猜对了,这是博洛从襄阳传来的军情,南阳府西峡-邓州方向,明军骑兵频频出击,刚刚截杀了一支辎重队,还破坏了运粮的官道。

听到南阳又出事的消息,大帐之内的满洲亲贵大将们,更是没了战心,北撤一事,就此尘埃落定。

但多尔衮没想到的时候,多铎这个时候还有话要说,甚至还话锋一转,鼓舞起了大伙的士气,好像他才是军中的统帅一般。

“现在的明军,和以前已经不同,他们野战固然还不如我大清的八旗马甲,但战力已经很强,咱们一时半会绝对打不完,灭明之战,还需从长计议,诸位也大可不必灰心。”

大帐之内的一众满洲亲贵大将们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多铎的这个说法,倒是给他们挽回了一点面子。

而多铎完全不顾多尔衮要杀人的眼神,继续扬声唱道:

“咱们八旗马甲最强的,还是野战,本王其实很早就觉得,与其南下强攻明廷,不如等明帝挥师北上,明军主动来攻的时候,再反击,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否则,便是如今这般,陷入进退失据的地步。”

“王爷说得极是,若是咱们不南征,明帝必定会北伐中原,到时候就是咱们八旗马甲的天下了。”尼堪出言赞同道。

大军屡战屡败,不断失利,自然要找到“原因”——替罪羊。而现在,多铎便是在归因了,同时也是在借机提升自己的威望,为了今后夺权做准备。

多尔衮很明显低估了多铎,没想到对方把杀招留到了现在,言语里全都是错在他这个一直主张南征灭明的摄政王身上。

但现在对方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好像还得到了一众亲贵大将的支持,他也不能发作。

这就是政治,人心向背至关重要,特别是手中掌握着实权的人!

“明军如此强势,咱们一撤,明帝必定会出兵追击,或者是围攻武昌。”多铎紧接着又看向了多尔衮,道:

“摄政王,咱们必须要谨慎啊,明帝的炮,不比咱们少,甚至还要多出好几倍。”

多尔衮闻言,终于寻到了机会,立马点头赞同道:

“豫亲王说的没错,看明军的部署,首先蒲圻,汉阳等地便不能安宁,但这两个地方都是武昌城的外围阵地,若是丢失,明军便可以直接包围武昌,武昌也将会成为一座孤城。

咱们的水师根本比不上明军,长江对于咱们来说是屏障,是天堑,但对于明军来说,却是大大的倚仗,咱们将领增援武昌,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而湖广江北的承天,德安,黄州三府,也是咱们大军一撤,便基本上无法守住的地方,守不住这三府,整个湖广也就基本上没了。

本王正是考虑到了这些,才一直迟疑,是否撤兵。诸位也都是打了几十年仗的,应当知道本王现在不是危言耸听,也应该知道当下局势对于我大清来说,是如何危急!”

帐内的满洲亲贵大将们闻言,相互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多铎和多尔衮两人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清军的决策。

但他们所说的这些,也确实无可辩驳,湖广周边的局势,甚至整个天下的局势,每一个都不让人省心,各处都是大问题。

这就是战局崩坏的后果了,原本发生在南明重臣身上的事情,如今正在满清的王爷这里重演。

千百年来,人性的弱点是永恒不变的!

而多铎闻言,随即和多尔衮对视了一眼,对方的话都已经说得那么明白了,他自然也不好再纠缠下去。

多铎还不是南明的那衮衮诸公,现在局势那么危急,他得势只会,还是选择了大局为重。

而且,多铎很清楚——这种事情急不得一时,需要从长计议。

他既然要争取别人的支持,要别人给他办事,甚至是卖命,那就必须得拿出点什么东西来交换,给足够多的好处,如此才能长久。

现在,军中也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他在关乎大清命运的事情上,不能表现出太多的私心,否则就要给多尔衮抓住把柄了。

看到多铎脸上神情的微妙变化,多尔衮随即又道:

“武昌必须调派一支援兵留守,城内除了原本的绿营军之外,再加派一万,咱们各旗再抽调一些兵马,凑出三千精锐甲兵前往增援。”

“这点兵马恐怕不足以出城反击明军,到时候武昌城必定和荆州城一样,不到三个月,就被攻破。”谭泰担心道,他想起了多铎的信誓旦旦,又想到武昌恐怕还没有荆州城坚固。

不过,多尔衮闻言,却是直接摇了摇头,道:

“再多的话,城里的粮草就不够了。咱们的大军一撤,武昌城必须做好准备,坚守半年以上,粮草必须确保半年,咱们军中现在没有那么多存粮。”

“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增援了,明帝破坏了北面的粮道,实在可恶。”多铎骂了一句,也随即出言道:

“明帝能打赢荆门州,荆州两战,麾下的精锐兵马应该已经超过了三万,甚至四万都有可能,那些没有那么精锐的兵马,恐怕超过十万。

但就算是这样,明帝把这些兵马全部集中起来围攻武昌,也不过是十五万对三万五千,四倍兵马,还算不上占尽优势。只要粮草充足,武昌守个半年,绝对不成问题。”

“除了粮草饷银之外,火枪火炮,弹药兵甲,也要留下一部分给武昌,这样咱们北撤的时候,也能快些。”

多尔衮叹了口气,最终不得不承认道:

“咱们之前都太轻敌了,明帝有何本事,南方的明军是什么情况,实力如何,咱们的判断都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