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151章 明帝必亲征

第151章 明帝必亲征

“呜,呜,呜——”

浦口兵城的军营内,嘹亮的军号声划破清晨的宁静,随着东边天际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兵城宽敞的校场上,一支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正在集结。

由于殿前右军提前开拔,朱慈烺直接下令长江水师将原本防守扬州和镇江的船只调来,天武左营的三千将士今日便要全部上船出征。

而军令昨天晚上便已经紧急传达,士兵们早有准备,他们一听到号声,便立刻往校场集合,动作迅速而熟练,队列整齐。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原本寂静的营房便沸腾了起来,无数身着统一军服的士兵,从三面营房汇聚到了校场之上。

他们的步伐矫健,目光坚定,每个人都仿佛一把即将出鞘的利刃,身上散发着凌厉的杀气。天武左营不愧是殿前中军的精锐,单单是集合,便已经尽显雄姿。

“各部列队!”

“各部列队!”

随着一声声洪亮的口令,三千名士兵如同一人那般,整齐划一地站立,阵列中刀枪林立,寒光闪耀。每一个士兵皆是昂首挺胸,目光炯炯,脸上写满了坚毅和自信,高昂的士气溢出方阵。

他们等这一天,已经等太久了,自从江淮保卫战之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出征讨虏,建功立业!

这便是朱慈烺用新法训练出来的军队,军中的老兵都是打赢了江淮保卫战的野战精锐,战场经验丰富,新兵则全都是十里挑一的优秀兵源。

在经历了半年的集中训练之后,他们无论出身哪里,是卫所兵,还是地方标营,现在都已经不再是过去散漫无纪的丘八,而是脱胎换骨,真真正正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强军。

甘溪看着这支井然有序的军队,心中若有所思,想到马上就要随大军出征了,他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只觉得胸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激动——他居然也是如此强军中的一员!

他跟着张煌言来到江南的时间还不长,此前巡检屯堡的时候,便察觉到了那些农兵的强势和不凡。

区区农兵都有如此战力,那陛下的亲军——大名鼎鼎的殿前军还了得

所以,甘溪对于早已经名扬天下,威名赫赫的殿前军,原本就有很高的心理预期。

但他万万没想到,殿前军的军容军纪,强到了这个地步,江北的那些农兵远胜于江西的卫所兵,而殿前军则远胜于左镇的那些兵马,即使那些兵马已经在张煌言和马士秀的联合中,前后整顿了一个多月。

要知道,左镇的兵马在江西原本就横行无阻,属于独一档的强军,马进忠,金声桓,左梦庚等人虽然带走了大部分精锐随驾西进湖广,但剩下那些接受了一个多月整训的将士,战斗力也远胜于何腾蛟的标营。

第一次来到天武左营,甘溪跟着张煌言站在了望楼,俯瞰着底下校场大军集结的景象时,心中便无比震撼——如此气势,这才是真正的王师!

他放弃科考,揭榜入伍的时间并不长,但因为直接隶属于教导总队,还得到了张煌言的重点提拔和关照,见过整训后左镇的大军,也见过所谓的巡抚标营,地方卫所兵。

而殿前军这样整齐强盛的军容,他还是第一次见!

一个月前,他还只是一名喜研兵法火器,自诩“小神童”的举人,对朝廷大军的腐败无能,连战连败,深感失望,可又无可奈何。

但是,朱慈烺在南京城登基后,一切都改变了,原本孱弱无比的朝廷官兵,连流民都无法应对的朝廷官兵,面貌一新。

殿前军中,这些新的队列,新的操典,新的战术,甚至还有那些闻所未闻的武器,都使得甘溪的信心不断膨胀。

他虽说熟读《孙子兵法》,喜爱专研火器,但在真正专业的野战军面前,还是显得十分稚嫩的。

而且,他和许多文官书生一样,往往喜好宏大抽象的战略,喜好各种奇形怪状,甚至异想天开的火炮,而非《纪效兵书》这样复杂繁琐的基础实操型书籍。

“这次,陛下一定还能再打败清军!”甘溪看着面前集结的将士,心中暗暗道。

“呜,呜,呜!!!”

“轰隆隆,轰隆隆——”

随着军官的一声令下,天武左营的将士们开始向码头进发,士兵们步伐整齐,口号震天,一路浩浩荡荡,沿途无数家属相送。

兵城南面码头边的平地上,黑蓝红相间的行军队列如同一条条汇入长江的溪流,在不停涌动,战兵,火枪兵都以旗队为基本单位,共同行军,赵正东,古德富等军官,正在队列中指挥。

殿前军的将士们看起来十分轻松,相互间配合默契,他们此前不知道演练过多少次出征了,如今完全就是按照日复一日训练形成的习惯来行动。

天武左营的将士们以旗队为单位登船,每个旗队前后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满足各部同时行动的需求。

这样的队列和阵型其实还有防敌的作用,若是突然遇敌,适当的距离可以让各旗队能立即做出反应,结成作战军阵,对敌人的进攻展开反击,而不是因为拥挤踩压陷入混乱之中。

而这也是大军平日里训练最多的项目之一,殿前军的训练细化到了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单兵训练的武器和技法,行军的规定也十分全面。

队列边上,数匹哨骑忽然从行进大军中间分开,然后朝着队伍的两端策马跑过,依次向各个把总传递了加速上船的命令。

赵正东收到命令之后,立即向手下的四个百总传递,等最后古德富这个旗总收到的时候,提速的命令已经基本传遍整个天武营。

随着天武营开拔,朱慈烺也随即领着御营登上龙舟,在水师的护送下,御驾前往赣北指挥即将爆发的大战。

与此同时,田见秀也已经集结麾下的大军,陆续登船,他们将会直接乘船穿过鄱阳湖,进入南昌,然后再通过萍乡-醴陵,进入湖广。

殿前右军是以闯军余部为主干建立的,由于整训的时间不足,和忠贞营一样,都还不能野战。但若是留在湖广,何腾蛟必定处处刁难,朱慈烺权衡之后,将他们提前部署在了长沙。

田见秀的忠心他并不怀疑,闯军余部如今被朱慈烺分成了三个部分,相互间又没有统属关系,根本无法相互策应。

李过和高一功统领的忠贞营和田见秀统领殿前右军关系还算融洽,但两者之间隔着郝永忠和刘体纯统领的标营和团练营,这就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阻隔了。

在没有经历过一场真正的生死大战之前,朱慈烺对于这些兵马,始终不能完全放心,他这样的部署便是要把局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而在江南的明军主力陆续开拔西进的时候,清军在江北和湖广的军事行动,也完全没有停息的意思。

阿济格和巩阿岱在徐州,淮安等地的行动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进展。

两人想要派兵南下袭扰,对明军形成更大的军事压力,但沿途根本无法获得补给,甚至有的袭扰骑兵深入到了清河,虹县一带,可等待着他们的,除了一个个无法攻破的屯堡,就是更加易守难攻的坚城。

阿济格无奈,只能下令催促北面趁着黄河最后涨水的机会,尽快将火炮运抵,他要用这些炮来攻破徐州的明军屯堡。

徐州城,淮安城都太大了,阿济格和巩阿岱看到的时候,便知道自己无法攻破,随即便将目标转向了那些看起来只是徒有其表的屯堡。

阿济格可没有忘记自己南下的目的,他只要能拔掉徐州的几个明军屯堡,便能获得大军围城袭扰所需的物资和民夫,进而迫使江南的明军北上支援,然后围点打援,这便和当初在辽西一样。

说起来,他和巩阿岱能迅速做出判断,并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而不是尝试围攻徐州这样的大城,白白消耗实力,靠的就是在辽西多年攻城拔寨的经验。

但朱慈烺可不是崇祯,对此早有准备,明军也早就不同以往,高杰和黄得功两部大军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攻击性,清军袭扰淮北,他们也在不断袭扰清军。

而且,两人还常常领着数百骑兵,分批出动,甚至一南一北,相互配合,阿济格虽然几乎每战皆胜,但对此也颇为困扰。

与此同时,在湖广,叶臣和阿尔津也同样遭到了李过,郝永忠,刘体纯的反击,他们虽然在野战中处于劣势,但攻击性却依旧旺盛。这样的袭扰并不会造成太大的伤亡,在汉江平原,湘江平原上,只要计划周全,骑兵想要逃脱追击,并不困难。这一点对于清军和明军来说,是一样的。

而且,李过,郝永忠,刘体纯三人手下的骑兵,都来源于陕西边军,只要装备和训练跟上,在小规模战役中,和师出辽军的清军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如此一来,阿尔津对岳州方向的侦察,叶臣对汉江流域的攻略,都不免出现了进展迟缓,无法完成既定战略目标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军情也迅速传到了北面,多尔衮此时已经领着主力大军来到了开封府,原本领兵进攻豫东,亳州的谭泰早已经偷偷撤回,只留下了少数兵马在淮北虚张声势。

黄河岸边,连绵不绝的行军队列如同一条条长蛇,正穿梭在华北平原的官道上,一面面旌旗迎风招展,此时寒气已经席卷南下,四周都是一片枯黄。

而清军队列的边上,许多八旗军的哨骑战马正在河边喝水,黄河当前还没有冰封。不过,这样的天气反而是使得这些关外来的优良战马和八旗甲兵状态极佳,充足的补给更是让清军士气大盛。

但这样的寒冷的气候对于南边的明军来说,恐怕就不好受了,多尔衮甚至希望汉江,淮河等主要河流能够结冰,这样他行军会更加方便。

当然,他也知道那不太可能,但只要躲过了燥热的天气,军营中免去了滋生疫病的隐患,那战局对他来说便是有利的。

平原上的道路十分宽敞,但官道却因为频繁的战事,以及河南因为明顺,顺清,明清战争丧失的大量人口,很多都已经被破坏,清军需要一面向南推进,一面平整道路,经常走走停停。

而为了确保后方辎重,特别是攻城大炮的安全,多尔衮不得不下令部分大军放缓行军速度,而他则是领着部分骑兵加速。

对于清军来说,进攻湖广的战争成本要远大于江北,由于没有运河沟通,十几万大军所需的粮草辎重,攻城略地所需的千斤重炮,都需要骡马民夫运输。

因此,多尔衮必须要想尽办法,在湖广战场上迅速取得优势,最好是能就地补充粮草,强征民夫,否则清廷根本接受不了超过一年的全面战争。

这个时候,叶臣已经推进到了汉江中下游,基本上夺回了此前由于郑四维战败,丢失的半数城池。

但随着明军骑兵力量的逐渐增强,叶臣的这数千大军其实已经难以支撑,行动更是没有什么隐蔽性可言。

不过,叶臣到底是老将,就算兵力分散,而且军事行动基本上暴露在了明军的眼皮子底下,他在战场上依旧表现不凡,和明军的骑兵在平野上激烈交锋,争夺着战场的主动权。

呼啸的寒风中,多尔衮看完了叶臣快马加鞭传回的军报之后,冷着脸沉声道:

“明军在湖广的兵力比咱们估计的要多不少,战力也强得多,单单是荆州城内外的守军,兵力可能就在两万以上。否则,城中的守军不会派得出那么多骑兵阻击袭扰,明军没有那么多马。”

多尔衮一收到叶臣在湖广前线最新传回的战报,便立刻将一众王爷贝勒贝子召到了身边。多铎闻言,随即开口道:

“明帝的亲军骑兵不少,叶臣和阿尔津南下之后,战马那么久都没有得到补充,如今和明帝麾下的精锐骑兵对上,自然占不到任何便宜。”

江淮保卫战期间,多铎因为错误的指挥和战略,至少被明军缴获了一万匹战马,他如今说起这个,其实还有点心虚——明军的骑兵得已扩充,他可是首功啊!

“明帝不好对付,上一次江北大战他便敢御驾亲征,这一次也必定会亲征。从这段时间英亲王在江北试探的情况来看,明帝很有可能已经领着明军主力到江西和湖广了。

荆州城,岳州城,九江城这些地方,必定藏了大队兵马,特别是岳州城和九江城,绝对不止塘马观察到的那几万兵马。”

博洛微微皱眉,随即又进一步分析了湖广的整个战局:

“咱们如今加上从陕西抽调的七万大军,南征的兵马其实也不过十五六万,沿途还要留下一些兵马守住重要的据点,维持粮道,最终能够参与围城大战的兵力恐怕会在十万出头,到时恐怕占不到什么优势。”

“除了有一条江挡着,荆州,岳州这样的地方,地形最适合骑兵作战,只要过了南阳,粮草运输也算不上困难。明帝藏那么多兵,他难道还想主动出击,和咱们野战不成”尼堪有些不解地问道。

“明帝可不是只会守城的人,凤阳之战便是最大的教训,这样的人,又喜好亲征,怎么可能不主动出击。”

博洛摇了摇头,好像在回忆着惨痛的教训,然后又苦笑着道:

“湖广北面的平原,还有洪承畴所说的南面平野,确实是有利于咱们马甲野战的好战场,但这中间隔着那么多座坚城,就如同江淮一般,重重阻隔之下,咱们的野战优势很难得到施展。

而明军却可以集中精锐,在咱们围城强攻的时候,放手一搏,就算主动出击败了,还可以退回城中据守,完全就是进退自如。”

博洛此时说的,就是多铎在江北时候面临的困境了,他十分担心朱慈烺还会故技重施。多尔衮虽然已经号称想到了应对之法,但他在没看到真正的战果前,始终难以放心。

“那本王就让明帝输得心服口服,明帝若是敢这样部署,便是自取灭亡。”

多尔衮目色狠厉,环视一圈看起来都有些担心局势的满洲亲贵,又狠狠道:

“明帝固然是增兵湖广了,但明军的战力,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即便是多增几万人马,又能如何他们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来。”

“摄政王说得对。”谭泰闻言,当即出言奉承道:

“这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件好事,咱们可恨不得明帝主动出来打一仗呢。这下子不仅不用咱们绞尽脑汁,想啥破城的计策了,明军反而自己送上门来。

这些尼堪也就是守城还有点本事,遇上不懂打仗的,可以逞凶,但这一回遇到咱们大清主力南下,明帝必败无疑。”

这其实也是一众清军将领的想法,他们很希望可以通过突袭的分析,以明军意想不到的速度,击垮对方,这是阿济格在关内胜了无数次的战术。

当然,若是明军愿意野战,那也省得他们冒着风雪,昼夜疾驰数百里了,但包括多铎在内,没有人相信明军有那个胆子。

多尔衮听罢,当即点了点头道:

“本王也是这样想的,否则直接硬啃那些城池,不仅费时费力,还得占用大量的民力,白白消耗粮草炮弹。

明帝半年前才刚刚在江北胜了那么多场大仗,此时必定狂妄无比,只要本王伺机引诱,不怕他不上当。到那个时候,明帝别说是领着十万大军了,就是二十万,本王以三万马甲,便能轻易破之。”

多铎听到多尔衮指桑骂槐式的畅想,心中不由得怒气升腾,他可不管多尔衮是摄政王,当即就给对方泼了一盆冷水:

“呵呵,这想法固然很好,若是成功了,明廷必定就此土崩瓦解。但明帝恐怕不会这么容易上当,否则当初在江北的时候,就已经被本王打败了。

明帝可不是什么蠢货,更没有诸位想象的那么容易对付。荆州,岳州,九江这些地方此前是什么样子,如今又是什么样子,只要稍微想一想,就不会以为明帝好对付了。”

“明帝上不上当,那就要看用的是什么手段了,豫亲王,你到底还是需要再历练历练。”

多尔衮也毫不让步,不屑一笑,然后又道:

“本王从一开始,就没想着强攻所谓的坚城,阿尔津侦探到的军情不会错,明帝既然在九江屯驻了重兵,那本王就直取湖广,在那里围点打援,看明帝到底救不救。

只要是在平野上的野战,无论明帝耍什么招,都不过是自取其辱而已,他没有十万匹战马,就别想着和本王的大军决战。”

其实,多尔衮同样想着扬长避短,想方设法引诱明军出击,以最小的伤亡,获得最大的战果,确保大清在关内的统治。

而且,由于阿尔津在武昌传来的错误军报,还有洪承畴的分析和劝说,多尔衮此时已经差不多放弃了强攻九江,直取南京的计划。

根据最新的军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后及时调整战略战术,牢牢把握机会,是多尔衮作为满清摄政王,最令朱慈烺警惕的地方。

如今,朱慈烺的畏惧已经成真了,多尔衮果然没有按照一开始的计划来!

不过,既然要慢慢打,那多尔衮就必须得在想方设法取胜的同时,保住八旗军的实力,同时消耗陕西的绿营军。

八旗军固然拥有大兵团作战的实力,也拥有较为完善的组织制度,但因为丁口紧缺,从某种角度来说,根本就是一次性军队,关外抓来的那些部落野人,根本不够补充。

若是人丁无法得到补充,等到当前军中的八旗老兵一打完,而八旗中的孩童又还没长大,那大清可就完了啊!

到那时,如今归顺的汉人,甚至就是所谓的汉八旗,还会不会和现在一样听话,就很难说了。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