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136章 多尔衮要亲征

第136章 多尔衮要亲征

“陛下谬赞了,臣只是做了份内之事!”堵胤锡虽然这么说,但脸上还是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随即又道:

“臣这一年多来,派人在湖广各州府侦探地形,研究古籍,特别是查看了历次自北征南的战事记载后,更加坚信陛下对接下来战局发展的推断无误。

清军现在控制着襄阳,承天各州府,能在汉水打造水师,还能从湖广就地征粮,确实很有可能从湖广往南出击,到时无论是从岳州,还是从九江,都能往南突破,特别是武昌城此时就在清军的手中。”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

“这就是最难办的了,清军现在基本接管了北地的十几万边军,若是多尔衮能保障这些兵马的粮草军备,他们中的大半,都必定会毫不犹豫跟着清军南下。

李自成此前经营了襄阳,豫南数年,这些地方的人口和生产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甚至刚刚经营了一年的陕西等地,也是如此,清军主力南下大战的粮草和人力基础都是有的。”

从崇祯十五年开始,北方各省原本持续数年的大片旱灾,蝗灾陆续结束,除了少数地方之外,北方大部分州府取而代之的都是两年多的风调雨顺,这也是大顺得以立足中原,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李自成败亡过快,陕西,河南,湖广北部的顺军迅速投降清军,各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而现在,昙一现的大顺留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遗产,正在被满清和大明瓜分。

满清作为灭顺的主力,获益自然最大,不仅占据了北部各省,获得了十几万边军,还侵吞了上千万人口和大量的耕地。

朱慈烺则是利用穿越者优势,提前布局,收编了顺军余部,成功壮大自己的实力,也终于补上了长江防线最薄弱的一环。

现在,堵胤锡一听朱慈烺的话,就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是当前朝中所有大臣中,在战略上和朱慈烺的思路相近,也是最能理解朱慈烺防御方略的人。

“而且,张献忠很有可能挡不了多久,此人打仗不如李自成,这几年来,从南直隶到湖广,被左良玉领兵杀败了数次。

如今重庆,川南各地,又逐步被我大军收复,汉中还在清军手中,若是多尔衮要攻取四川,只需从汉中南下,突破保宁,进据成都,恐怕也不过数月的功夫。”

“只要重庆和贵州在朕的手中,四川就算暂时失守了,局势也还不算太差,而且清军首要进攻的,必定还是湖广,闯营的这些兵马,必须尽快整训起来。”朱慈烺点了点头,随即又道。

“陛下所言极是,李过,高一功,还有另外七营闯军,精悍甲兵有三万余,若是加上郝摇旗和刘体纯两部,以及长沙,岳州,衡州的数万标营和团练兵马,足以沿着岳州和荆州布防,甚至还能伺机反攻。”

堵胤锡说罢,顿了顿,然后话锋一转,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问道:

“不过,若是要按照陛下的殿前军标准来整训,以湖南和两广转运来的钱粮,恐怕还远远不够。”

朱慈烺听了,哪里还不明白堵胤锡在想什么,当即笑着道:

“李过和高一功麾下的三万余闯营,就按照左镇的标准供给钱粮军备,郝摇旗和刘体纯两部,同样如此,既然闯营的兵马分而治之了,那便没必要继续加强标营和团练,但是要从中选择新兵,提拔军官。

南方缺少身经百战的老兵和将领,强兵不是有粮草和军备,就可以马上练成的,今后郝摇旗和刘体纯就是你的亲军标营,用好他们。

现在云南的局势也同样紧急,必须尽快调派一支强军进入,否则沐天波和杨知畏等人镇压不住土司叛乱,这些地方的钱粮,也需要湖南支援。”

堵胤锡听罢,也不敢再向朱慈烺索取更多钱粮和武备加强军力了,现在大明几乎处处都需要驻军,不是防范清军,就是剿匪平乱,西南近年来更是土司叛乱不停。

在这样的局势,自然不可能每一支兵马都按照殿前军的标准来,否则,大明的财政根本支撑不了。

而朱慈烺的殿前军虽然有不少超越了时代的制度建设,但练兵之法,依旧袭承自戚家军。

要知道,戚家军的规模,一直都只有几千人,甚至包括戚继光镇守蓟镇的那段时间,戚家军也只是其中的部分军队,其余的兵马基本上还是蓟镇原卫所军。

殿前军和问题和戚家军是一样的,戚家军的核心从来不是所谓的“鸳鸯阵”战术,更不是各种练兵之法,而是将士待遇,以及整套激励和管理制度,这才是其和传统明军的本质区别。

毕竟,戚家军的战术从来不神秘,《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一直以来都是公开的,而且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即使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军官,都能通过学习,迅速掌握。

但即便如此,戚继光的练兵方式都毫无保留的传授了出去,依旧没有几个人能学成功,甚至发挥不出三成功力。

这一方面是因为,戚继光虽然改进了兵法,但却改变不了大明的军事制度,这是国本问题,大明的军事制度依托于大明的财政体系,钱不够,一切都免谈。

另一方面,戚继军的整个军队管理体制,以及记功方式,都会使得军队的掌控进入武将的手中。如此一来,以文制武便无法保证了,这是此前的大明皇帝和文官都无法接受的。

只要那些涉及根本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的问题解决不了,戚家军就只能是戚继光靠个人能力,以及张居正,谭纶这些人的特殊关照,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存在于大明的体系之内。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戚继光没办法,一直到明末的熊廷弼,洪承畴,也同样如此,朝廷对他们没有耐心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钱太多,但是又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明朝没有制度性改变前提下,不可能支撑长期这么做的,松锦之战打了那么久,到最后被迫出战,功亏一篑,其实也有这个原因作祟。

朱慈烺能够组建“殿前军”,其实依靠的是他皇帝的身份,同时也是因为北方一二十万大军尽丧,这使得定武朝廷的财政压力大大减少。

至于南京京营,其实则是以六万大军的兵额养了一万余大军,这才有了各营当前的战力,高杰,黄得功所部,同样如此,他们的军中早已经完成了战兵和辅兵的分离。

但这些军队同样不是按照殿前军的标准组建的,闯军和左镇,也只能按照北方边军的标准,确保钱粮和军备的供应。

不过,朱慈烺对堵胤锡和湖广大军,也绝对不会扣扣索索,该下拨的钱粮,组建的军队,他就算拆了南京紫禁城,也会想办法将钱粮凑足。

“郑森如今正在鄱阳湖为赣北大军整训水师,很快就会来洞庭湖,在湖广也整训出一支实力强悍的水师来。”

“陛下英明,臣正想请示陛下,水师组建之事,现在洞庭湖水师,只能运输粮草辎重,毫无战力,长此以往,必定难以配合陆师作战。”堵胤锡拱手抱拳道。

而堵胤锡在军队整训和钱粮调拨上的问题基本交代完之后,朱慈烺随即问起了对方何腾蛟此前对于招抚闯军的干涉。

何腾蛟在这方面和堵胤锡,是有巨大分歧的,甚至赣北的一众文官,在这方面和堵胤锡的分歧都十分之大,朱慈烺此前将吴晋锡留在岳州,便是因为他对于招抚的态度还算务实。

不过,堵胤锡并没有添油加醋,他知道朱慈烺派了锦衣卫在长沙,岳州,还有赣北盯着,许多事情自己面前这个年轻的天子掌握到了什么地步,他心里完全没底。

当然,朱慈烺在这种时候问他这些事情,其实并不是要考验他的忠心,而是担心何腾蛟对于闯军余部的态度会在此后的大战中,造成难以预料的战场失利。

他对于这些文官的破坏力,从来不敢轻视,如今只能是提醒堵胤锡必要的时候,灵活应对。

.

第二天一早,荆州城外的明军便开始了攻城的准备,各营兵马都忙碌了起来,荆州城内的郑四维和李栖凤看着外面密密麻麻,如同蚂蚁一般动个不停的明军,心中焦虑不安。

等到第三天,为了躲避明军的埋伏,特地往北面绕了一大圈,终于安全赶到武昌城的清军塘马,将朱慈烺领着大军会合闯营,包围荆州的军情传来。

佟养和收到军情的第一时间,就将王体忠和王得仁两个将领叫到了面前,眉头紧皱地将刚刚收到的塘报递给两人。

“明帝居然御驾亲征荆州了”王体忠和麾下大将王得仁同时惊得大叫起来,和此前郑四维和李栖凤一样感觉难以置信。

“李过和高一功手中还有那么多兵马,怎么会直接受抚了,高氏难道也会李自成一起,死在了九宫山”

“这很有可能是从九宫山南逃的那部分闯军先投降了明廷,而后游说李过和高一功,他们两人收拢了太多兵马,又龟缩一地,迟迟攻不下荆州城,粮草供应都是大问题,掌握不了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

而等两人目瞪口呆地看完那封加急塘报,又一番感慨议论之后,佟养和才终于缓缓开口道:

“明帝领着数万大军亲征荆州,现在赣北和江南一定防务空虚,这么重要的军情,必须要立刻汇报给摄政王。”

“大人,明帝亲自领着大军围攻荆州,还带了几十门大炮,郑四维恐怕撑不了多久,荆州城虽然坚固高大,但也顶不住重炮连续轰击啊!”王体忠拱手抱拳出言道。“没错。”他一旁的王得仁也随即道:

“闯军没有重炮,不擅攻城,只要城内粮草充足,围多久都不用担心,可明帝不同,郑四维在塘报上说看到了上百门火炮,那实际上应该有四五十门。”

王体忠和王得仁都是闯军出身,对于李过和高一功麾下的大军战力,十分清楚,更知道后者不擅长攻坚,几乎不可能攻下荆州城。

当然,他们同样知道,就算是加上武昌城内的千余八旗军,他们麾下的兵马也根本不足以在野战中堂而皇之击败李过和高一功的大军。

“明军若是真的有四五十门重炮,攻破荆州城恐怕也不过月余,甚至还要更短。”佟养和叹了口气,随即又道:

“现在英亲王和豫亲王都已经领着大军北归,西安的阿尔津,也不过两千余马甲,即便赶来助战,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单单是明帝,便已经有数万大军了。”

王体忠听出了佟养和的担心,对方很明显是在暗示他采取行动,但他面对李过和高一功,都完全没有信心,更不要说现在明帝也领着左镇的大军来了。

而见王体忠不说话,佟养和又将目光转移到了王得仁的身上,后者见状心中一惊,当即道:

“大人,末将以为,在英亲王和豫亲王领兵来援之前,咱们也该采取些行动,即便不能击败明军,也要延缓其攻城的速度。”

“明帝御驾亲征,那些明军也必定是精锐,闯营原本就有好几万精锐,咱们就算集结鄂东数个州府的大军,恐怕也难以匹敌。”佟养和再次叹息道。

他这倒不是想要王体忠和王得仁背锅,而是知道若是直接派兵前往救援,只会是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这对于湖广的局势来说,将是巨大的打击,甚至武昌最后也可能保不住。

佟养和很清楚,明帝在江北和赣北同时取得了胜利之后,明廷的旗帜,便有拥有了巨大的号召力,而武昌城位于长江南岸,城内有多少士兵心中还念着大明,他根本不敢有一点松懈。

王得仁见状,又试探着问道:“大人,既然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朝廷的大军来援,或许咱们可以来一招围魏救赵。”

“去打岳州”王体忠闻言,立刻就明白了。

“没错,明帝将兵马都带到了荆州,岳州一定防务空虚,咱们去打岳州,只要能威胁到长沙,明帝一定会撤军回援。”

“好一招围魏救赵!”佟养和听罢,当即拍手叫好,但他还是十分小心,又补充道:

“但在此之前,还得先派斥候去试探岳州的军情,明帝十分狡猾,这很有可能是他设下的圈套,咱们一定要小心。”

“是,大人!”

“另外,派塘马去给郑四维送信,让他一定要坚持住,死守荆州城。”佟养和说着,扭头看向了北面,厉声道:

“只要郑四维能拖住明军两三个月,摄政王的援兵必定能赶到,届时不管是闯军,还是明帝,都不堪一击!”

.

而这个时候,北京城的睿亲王府内,多尔衮正就朝堂上争议的几件大事,向洪承畴征求意见,还根本不知道荆州城已经危在旦夕。

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始建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在皇城的东西两侧对称规划了两处皇家园林,西侧的园林以太液池为核心,称为西苑,东侧的园林称东苑,而东苑因位于东华门外以南,所以又称“南内”,“小南城”。

而等到朱瞻基即位,便将之前的“小南城”,也就是“皇太孙宫”进行扩建,修筑了大量的宫殿建筑,作为“龙兴”之所,世称“明南宫”。

正统十四年,北方部族瓦剌入侵,“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世享誉天下的战神——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其弟朱祁钰登基,在于谦等重臣支持下,成功击退瓦剌,取得胜利。

而后,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景泰帝明面上尊其为“太上皇”,实际则是软禁在了明南宫。而朱祁并不甘心,镇趁景泰帝病重发动了政变,夺回皇权,并同样将景泰帝软禁在明南宫。

不仅如此,复位后的朱祁镇将明南宫扩建,使其与紫金城、西苑三海并称皇宫“三大内”。

一直到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慎重考虑之后,选择了以“明南宫”为府,这里也随即被改建成睿亲王府。

于是乎,睿亲王王府门前开始每日车水马龙,甚至成为了当前满清朝廷实际上的政治权力中心。

“多铎浪战失利,贻误战机,以至于现在江南还在明廷的控制之下,南方的钱粮都无法北运,大清的几十万丁口,还有北地招抚的几十万大军,如今都难以保证军饷粮草。”

多尔衮说着,停在了王府的一个亭子中,他背着手,抬头看了看天,随即又道:

“华北土地肥沃,良田成片,又有千百万农户,但地方匪患成灾,南边的明军还不是袭扰劫掠,若是以北直隶供养八旗,济南,临清,开封,洛阳,安插一旗,八旗的安置和地方的保境安民,便都能同时解决了。”

“王爷所言极是。”

洪承畴听到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心中虽然不满,但也只能拱手称是,他知道多尔衮找他来,绝对不会只是为了说这个,他更无法阻止满清在华北跑马圈地。

阿济格虽然连战连胜,但最终止步于九江,而多铎更是被阻击在了江淮,这些都使得满清的财政压力剧增。

多尔衮为了自己的权力,也为了获得满洲贵族的支持,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推行了跑马圈地的政策,准备将华北地区变成八旗的庄园,特别是北直隶。

“但现在陕西,山西的几十万大军,如何安置也是个问题,以地方的财税钱粮收入,必定难以支撑。”多尔衮叹了口气道。

他让八旗跑马圈地,自然获得了无数的支持,但那几十万投降明军,该如何安置,却是一大难题。吴三桂清廷都不敢全信,跟别说这些明军了。

洪承畴知道多尔衮想要干什么,当即拱手道:

“王爷何不参考先帝之策,将部分精锐汉军纳入八旗,一方面可以扩编汉八旗,增强八旗大军的实力,另一方面,入旗之后,这些兵马也能在地方得到妥善安置了。

而且,如此一来,那些几十万大军,便被成功分化,即使有部分怀着不臣之心,也无需担心。至于朝中的王爷贝勒们反对,大可提拔一些贝子领军前往监督,同时也是整训抬旗的兵马。”

“哈哈哈,好啊!”多尔衮听了,当即大笑起来。“本王也是这么想的,有了利益,有些家伙必定不会再从中作梗。”

而见多尔衮心情舒畅,洪承畴也随即进言道:“王爷,还有一事,老奴想多说几句。”

“是关于推行剃发的事情吗”多尔衮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瞥了洪承畴一眼道。

“王爷明鉴,此事关乎我大清国运,老奴不得不言。”洪承畴弓着腰,把姿态放得更低。

多尔衮见状,也终于松了口,道:“说说看!”

其实,阿济格和多铎战场失利之后,他便有了推迟各地剃发的想法,但山东,河南等地的大规模叛乱,又使得多尔衮忧心忡忡,朝中更是有一众支持剃发的满洲亲贵,他不想让自己的英武的形象因此受损。

“老奴以为,剃发留辫乃是新朝雅政,最终必定是要全国推行的,但现在时机到底不成熟,何不借着抬旗的机会,只允许旗人和包衣剃,官员和乡绅剃,其他人擅自剃发,反而要责罚。”

洪承畴看着多尔衮脸上的神色渐渐发生了变化,心中暗暗舒了一口气,当即又接着道:

“世人向来不明是非,所行所言,自古都是为了利益,王爷甚至可以跪下想要读书,参加科考,必须剃发,若是为官者,有德才者,富者,读书者皆剃发,甚至以剃发为美,自然会有无数人追随。

如此一来,王爷就不用担心全面推行剃发会和此前一样,遭到地方抵触,甚至滋生出叛乱来。

而若是有人执意全面推行,王爷大可派他前往一地,全权负责剃发之事,但不允许发生任何动乱,否则削爵去职,反对的人自然就少了。”

“哈哈哈,好,又是一条妙计,洪承畴,本王果然没看错你!”多尔衮听了,再度哈哈大笑起来,这甚至能让他借机铲除异己,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

“等到王爷派兵再度南下,灭了残明,到时候即便是立刻全国推行剃发,也不会再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洪承畴见状,又补充道。

而听到南下两字,多尔衮直接板着脸冷哼道:

“哼,小小明帝,区区残明,根本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这一次,本王要亲自领兵南下,灭了那朱慈烺的威风!”

感谢书友“粤垦路大壮”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