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诈和
第116章 诈和
清军大营内,军议结束之后,大军陆续北撤的计划便基本定下了,但最终由谁留下领兵断后的事情,却迟迟没有结果。
多铎此时根本压不住麾下的一众满洲亲贵们,而这种稍有不慎,便直接要命的差事,没有足够的好处,即便是图赖,也不愿意轻易接受。
毕竟,这种时候,若是为了追求公平,从各旗中抽调马甲,临时组成一支断后大军,最终一定会惨败。
多铎和一众满洲亲贵经过这几个月,都十分清楚——他们现在面对的敌人,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些野战一触即溃的明军了。
等到其他人都离开之后,多铎又派人去将博洛叫了回来,他其实还有别的办法,只不过刚刚人多嘴杂,并不方便说。
只是,等博洛听完多铎的所谓“妙策”之后,却迟迟不敢说话,也终于知道了多铎为什么要单独叫他来,这要是泄露出去,他恐怕也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被革职查办。
“王爷,若是摄政王和皇上知道了咱们私下与明帝议和,无论是不是麻痹明帝的策略,咱们恐怕都难逃其咎!”
博洛脸上带着惊恐,他没想到多铎对明帝的畏惧,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居然病急乱投医,不惜做这种事情,而且还要拉他下水。
“此事便是要做,也必须上报朝廷,等摄政王和皇上定夺,否则便是僭越了。”
多铎盯着博洛,眼神阴沉,一直到博洛后背发凉,才缓缓吐了口气,冷冷道:
“这事皇上哪里有什么决定权,最终还不是多尔衮定夺,要说僭越,多尔衮才是真的僭越了。”
博洛听了,脸上的神情更加惊骇,嘴角微微抽动,欲言又止。他知道多铎是真的急了,否则不会胡乱说这种话,这不是他的性格,只有阿济格才会如此莽撞,说话不计后果。
而多铎见博洛一直不说话,随即又叹了口气道:
“此事原本就紧急,咱们北撤也就这十几日的时间。若是等多尔衮定夺,咱们大军恐怕都已经撤到归德了,届时明帝节节阻击,得死多少甲兵”
“可”
博洛还想说些什么,但他一想到凤阳这支明军此前几次作战的表现,还有山东,河南等地愈演愈烈的暴乱,便又说不出话来了。
而且,塘马刚刚来报,淮安和徐州两地,也出现了几支数千规模的明军,其中一支似乎正准备和在亳州行动的黄得功所部会合,极有可能是为了彻底切断他们的粮道。
多铎心中畏惧明帝,他心中其实也畏惧,不仅仅是他们,便是山东,河南等地的留守官员,在得知金乡城一日便被攻破,明廷在兖州坐拥数万大军之后,此时也同样都坐立不安,求援的塘报就像雪一样飘来。
而博洛如今还知道了,明军在西面同样早有准备,他看过阿济格传回的塘报,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连鳌拜都差点全军覆没了。
阿济格原本是包括他在内,整个东路大军的最后希望,但这个希望现在已经完全破灭。
多铎和博洛对于这些事情,都是心知肚明的,阿济格也没瞒着他们,他虽然想看多铎的笑话,但此时还是以大局为重,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并让多铎择机撤兵。
“若是这样拖延下去,必定还要折损数千马甲,到时候你我的罪责,难道就会小吗
博洛,你别忘了,咱们要是撤了,江淮这些好不容易攻下的州府,一座也守不住,甚至归德,兖州,也要拱手相让。”
多铎见劝说不成,随即便改成了威逼,他其实看出了军中众将对朱慈烺,对明军渐渐滋生的畏惧,这其中甚至包括图赖,他只是想要挽回些什么。
毕竟,南征明廷,徒劳无功,还损兵折将,他们一个个原本就都逃不掉处罚。这种情况下,若是再多折损三五千马甲,到时就不是简简单单的罚俸削爵那么简单了。
“这不是一回事,王爷想要用议和为幌子,迷惑明帝,争取撤兵的时间,本身没错。明帝虽然侥幸取得了几次胜利,但自身实力不强,根本就是靠那几堵城墙罢了,若是出了城墙,我大清一万马甲便能横扫其全军。”
博洛面对多铎的步步紧逼,不得已说出了对方这个所谓妙策的另一个最大问题,他原本担心多铎会因此记恨他,不想指出的,但现在看来,不指出便无法阻止对方的行动。
“可如此一来,反而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明帝原本可能还不确定咱们要何时要撤,王爷只要派人去秘密和谈,他恐怕就会立刻明白,然后展开突袭。”
但对于博洛指出的问题,多铎并没有听进去,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这不重要,现在最关键的是麻痹明帝,让他松懈下来,只需要多争取几日,将辎重慢慢撤走,后面骑兵断后,大军就能全部安然撤离,更不用再损失兵马。
而且,议和不是小事,明帝必定也知道,只要本王摆足了姿态,他未必会不信。明帝是聪明人,但聪明人才是最好骗的,他定然也会和博洛你一样,以为本王不敢自行其事,进而误判,这便是机会。”
博洛见多铎依旧固执己见,甚至还说出了这种可笑的话,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的神情,反而是以退为进,想要把自己从这件事情上摘出去。
“王爷,此事应当找图赖来商谈一番,最后领着大军断后的,恐怕还得是图赖。明帝迟早会发现咱们的行动,无论如何,此事都得从长计议。”
多铎听罢,也明白了博洛的意思,他现在因为此前的决策失误,威望大减。如今,不仅是图赖,尼堪等人,便是博洛,也不愿意配合他了。
“图赖不会同意的,本王找你,便是觉得你和其他人不同,这不过是麻痹明帝的策略而已,正所谓兵不厌诈,何必在乎那点所谓的规矩。
别说是议和了,到时候就算本王和明帝商定好了划江而治,两分天下,那又能如何等到大军北撤,明帝又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是本王和他商谈的”
博洛看着多铎疯狂的样子,已经不想再谈下去,“私自议和”这个罪名本来就已经够大了,万一真的要来个划江而治,甚至划河而治,那他的前途绝对就毁了。
他知道只要足够小心,明帝就无法证明什么,但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三人的矛盾,他一样清楚,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什么证据。
但博洛越是这样,多铎反而越是要坚持,他坚信自己的策略一定能起到作用,也相信多尔衮无法因此刁难他。
此计若是成了,大军便不用在损失数千甲兵,而若是什么都不做,就这样悄悄撤军,明帝一定会节节阻击,最终的损失,就无法避免了。
这在多铎看来,完全是一目了然的选择,他不知道博洛在担心什么。
而最终,因为博洛拒不配合,多铎只能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抓来三个此前投降的明廷县官,进城送信,和朱慈烺取得联络。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部署大军撤退的事宜,借着挖掘的壕沟阵地上堆起的土墙掩护,迅速将原本布置在其中的辎重撤回大营之中。
这些都是清军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多铎若是什么都不带,直接撤兵,那他的这支军队在重新补充辎重之前,都不再具备战略进攻的能力。
而城内的朱慈烺也很快收到了多铎派人送来的议和信,他此时正在根据斥候探查到的情报,安排大军追击的计划。
且说,阿济格在赣北招降失利之后,便基本放弃了率领大军东进,直取南京的计划。
他原本就计划着击败李自成,占据武昌之后,立刻统兵北归的,只不过是收到了多铎的军报,以为有个大便宜能捡,就吭哧吭哧调头来了。但他万万没想到,赣北的明军,这些被他的手下败将李自成吓得落荒而逃的明军,居然还是块烫手的山芋。
阿济格此前在追击李自成的时候,看到固若金汤,重兵把守的九江城,便知道明廷早有准备,但心里也完全没把所谓的督师何腾蛟,大帅左良玉放在眼里。
但他对于这样的坚城,完全没有强攻的意思,特别是麾下的大军横跨千里,追击了数月,早已经疲惫不堪。若是不能突袭破城,或者直接招降,这仗便绝对不好打。
因此,郑四维和王体忠两人,便成了清军的前锋,只是这两人也根本靠不住,首战失利。
现如今,阿济格按原本计划派往九江城佯攻的大军早已就位,他为了挽回颜面,还是让郑四维和王体忠组织了几次强攻,挑衅城内的明军。
毕竟,鳌拜损兵折将,清军颜面大失,阿济格就算要撤军,也必须先到九江城下示威,安抚人心,否则他撤军之后,武昌和湖广北部的局势,就不好控制了。
而何腾蛟和左良玉等人打了一场伏击战之后,便忙着抢功了,压根没有乘胜追击,直接龟缩在了赣北的几座坚城之内。
这使得阿济格和一众清军将领都无计可施,只能在城外挑衅,然后被城中的守军利用火器远程反击。
毕竟,明军只有出城作战,他们才有机会施展兵力破敌,可现在明军全都固守不出,除了派出水师,完全没有要决战的意思。
于是乎,阿济格也就坡下驴,准备鼓舞大军的士气,部署好武昌和荆州,襄阳等地的防御之后,便立刻北归。
从武昌到九江,前前后后浪费了一个多月,时间也不早了!
当然,“南康大战”对于清军而言,也并非人人都利益受损,郑四维和王体忠两人就因为鳌拜的失利,地位得到了提升。
他们此时已经颇有摒弃前嫌的意思,两人一唱一和,跃跃欲试,使得准备北撤的阿济格不得不给他们加官进爵,同时准许他们扩充兵马。
这些军情何腾蛟正在不断传来,虽然朱慈烺并没有了解全部,但根据军情反应出来的兵马调动,他已经大概确定了西面的整体局势。
除此之外,北面高杰和黄得功也是战绩斐然,清廷留了上千兵马驻守的济宁州虽然暂时没有被攻下,但鱼台县,城武县相继收复。
这种情况下,驻守归德的准塔根本不敢轻举妄动,高杰和山东的义军没有等来预料之中的八旗兵,士气大振,同时也得到了当地乡绅的粮草和人力支援。
朱慈烺调动两营精锐北上支援,高杰和黄得功都得到了援助,北面大军的声势也愈发浩大,准塔连连向多铎求援。
在路振飞传回的塘报中,朱慈烺明显感受到了山东,河南各地还未消亡的抗清意志,以及清廷派驻的那些官员们,面对有野战大军支援,同时还有着不少兵甲装备的义军,那种惊慌恐惧的神情。
在原本历史上,山东,河南等地的各路起义不断,许多地方都是被清军杀绝了之后,义军的活动才彻底结束,最后清廷还派出了信任的大将领着数以万计的兵马驻守地方,才安心。
而陕西,山西等地,也不过是因为地方军头助纣为虐,一直没有爆发反清起义,等到那些军头也看清了清廷的面目,纷纷开始行动,这两个地方同样是抗清起义不断。
只是,这些互不统属,各自行事的义军们,很快就被清廷各个击破了,部分残兵败将撤入秦岭,最终成为了“夔东十三家”的一部分,坚持抗清二十年。
如今,看到山东和河南的义军迅速发展,朱慈烺的信心也随之得到了鼓舞,他在南京重建大明,便是树起了一面旗帜。
不过,无论是赣北,还是山东,那些旧派军头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军队,依旧存在各种明争暗斗,高杰和黄得功在天子脚下,还算收敛,但也同样各存心思。
“多铎应当是马上就要撤了,议和一事绝对没有得到多尔衮的同意,他这是在和朕耍心眼子。”朱慈烺嘴角微微扬起,冷冷笑道:
“何腾蛟的捷报送来才几天阿济格派出的塘马绕那么一大圈,不会那么快,从北京到凤阳,一来一回,没有十几日,更不可能,看来他真的是急了。”
“陛下,这虽然是诈和,但亦可用来做文章。”张煌言忽然出列,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道:
“多铎必定是私下悄悄进行的,应该大部分清军都还不知道内情,若是咱们主动宣扬出去,必定能对其在军中的威望,造成不小的打击。”
“多铎一个人做的,这怎么可能”常登贵怀疑道。
毕竟,这样的事情,在他看来至少应该是军中有部分人支持才能做,否则一旦东窗事发,那多铎就完蛋了。
“此事就算不是他一个人主导,只要鞑子军中的那些士兵们不知道,那传开了便一样能影响到鞑子大军的士气。”张煌言随即又道。
朱慈烺点了点头,张煌言因为职责问题,很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对此是十分赞同的。
“说得没错,多铎越是小心翼翼,朕便越要扒下他的遮羞布,让他进一步失去威信,清军便会彻底失去分寸。
另外,多铎派来的那三个送信使者,好好审问他们的底细,同时打探一下清军当前的军心士气。这三人若原本是我大明官员,投清叛国的,立刻斩首,悬挂于城楼上示众。”
周世显闻言,立即拱手应道,那三人选择正被锦衣卫看押着,已经开始了第一轮审问。从他们的口中,能挖掘出不少最新的军情。
而后,朱慈烺便开始了全面反攻的军议部署,由陈福介绍大军的反攻计划。
陈福得到朱慈烺的眼神示意后,当即拿起了桌上的那根细长竹枝,环视一圈,然后在地图上一边指点,一边大声讲解道:
“根据最新反正逃到城中的士兵反馈,清军大营中的粮草弹药已经只能支撑二十几日,而因为近日来的连续降雨,那些民夫集中的大营中,还出现了疫病,清军中现在是人心惶惶
现在,根据汇总到的军情,经过此前的论证和商议,目前出兵反攻的时机已到,此次反击的目标是击杀两千到五千清军甲兵,消耗清军有限的兵力,巩固江淮守卫战的战果,进一步摧毁这支南下清军的作战意志。
我大军的全面反击将分为三个阶段,以确保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同时也避免清军的回马枪。
第一阶段,是针对城外清军筑起的土墙,通过夜间的不断试探突袭,确定土墙后的清军兵力,由此获得清军的撤退进度,确定反攻的时机。
清军此时依旧部署主力在城外的壕沟阵地中,此阶段的作战,以小规模破袭为准,要求速战速决,绝不恋战,更不能发生大战,同时将使用城中最后一批火箭,干扰清军,减少清军反击造成的伤亡。
第二阶段,是确定清军开始将壕沟阵地中的兵马撤出之后,利用清军撤退时的混乱,发动大规模突袭,引发清军的大溃败。
这一阶段,城中的各部兵马轮番出击,尽可能利用混乱,杀伤清军,特别是那些八旗甲兵,最好能激起士兵的反正,加速清军的撤退。
第三阶段,是迫使清军主力扔下辎重撤退之后,与其断后兵马的决战,此时将会调动水师助战,以免清军主力利用机动优势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