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 作品

第66章 多尔衮的檄文(求订阅)

第66章 多尔衮的檄文(求订阅)

李邦华的“博采众长”之策在朱慈烺的肯定下,很快就获得了大殿之上,一众大臣的支持。

毕竟,相比之下,高弘图即刻挥师北伐,与满清决战的想法,实在太过激进,根本不可取,而李邦华虽然依旧坚持大练兵,但也勉强能接受。

不过,江北城防修筑的问题虽然暂时议定了,但马士英并没有就此罢休,随即联合朝中同党诚意伯刘孔昭,开始攻讦高弘图屡屡罔顾实际,鼓动北伐,是钓名沽誉,简直可耻至极!

高弘图向来重视自己的名誉,哪里忍得了这等污蔑,随即开始为自己正名,但嗓门又不够刘孔昭大。

朱慈烺并没有以皇帝的权威,马上制止他们,反而是积极纳谏,声称要派锦衣卫好好查一查,这些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才终于消停了下来。

他其实也有些怀疑高弘图屡屡受挫,但却毫不气馁,屡屡扬言要兴兵北伐,是另有所图。

这虽然是个性情刚烈,清风亮节的大臣,但也不应该如此执拗,除非他是明明知道自己所言不会被采纳,但还在坚持。

毕竟,若无此等激进之声,李邦华,路振飞等人同样积极进取的方略,又如何压得过朝中那些想要偏安一隅,借虏平寇的群臣

而群臣相互攻讦的闹剧刚刚结束,因为此前福建水师的调派问题,远在福建的郑芝龙,再一次被群起而攻之。

郑鸿逵此时正在朝堂之上,瞬间吸引了所有的火力,朱慈烺并没有任何阻止意思,他必须要给郑家一个下马威,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朱慈烺通过此前的出宫巡查,已经基本摸清楚了殿前军的底细,南京京营,江北各营的训练情况,也在兵部和锦衣卫的监视下,具体成效如何,他是清楚的。

现在最关键问题,就是南直隶的水师还不堪一用,浙江和广东的水师实力也远不如郑家,他还是得想方设法,让郑芝龙服从调遣。

若是没有一支像样的水师协防,无论是淮河一线,还是长江一线,防守和反击的难度,都会大大增加。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粮草征收,整军练兵,江北筑城等一系列行动的展开,定武新朝欣欣向荣之态越发明显,长江防线西面,局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九月初,盘踞在武昌的左良玉麾下徐勇,李国英两员大将,终于被兵部成功调离,安排到了何腾蛟和袁继咸的麾下,分别驻守九江和南昌。

左良玉此时已经病得不轻,对于麾下的大将控制力更是进一步减弱,声望日盛的大明新皇亲自下旨调兵,他自然拦不住所有人。

当然,左良玉到底是有威望的,麾下的不少将领依旧信任他,选择了观望局势,以各种理由推脱兵部的调令,继续盘踞在武昌附近。

山高皇帝远,朱慈烺没有兵马在武昌,根本无法约束左良玉和麾下的将领,也只能是默认了这一局势。

但为了将来的局势不和原本历史上的那样,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他还是派人传了密诏,示意左良玉危急时刻,可以挥师东下,进驻九江,南昌一带。

这一次,有何腾蛟和袁继咸的提前准备,两人麾下也有了能战的将领,想要制约住左良玉的大军,便没有那么困难了。

而湖广一线,堵胤锡一方面在秦良玉派来的将领协助下,训练巡抚标营,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整顿湘西,湘南的兵马,并筹措钱粮,准备将他们调到岳州,长沙一带。

他对于麾下这些新兵,弱兵的野战能力并不抱任何希望,所以除了练兵之外,还大力修缮城池,加固城防,想要以此坚守,等待救援。

湖广此时,除了盘踞在武昌的左良玉大军,实在是毫无可战之兵了。

四川方面,王应熊上任之初,便散尽家财,招募了数千人,并凭借着朱慈烺的诏书,收拢了王祥,曾英等将领,积极抵御张献忠的大军。与此同时,随着锦衣卫的深入,北面关于顺清双方战争的军情,也开始源源不断传到了南京。

十月初三,叶臣等部清军攻克太原,山西大部分地区很快归附清廷,而清军也分出兵马南下,接管了黄河以南的山东,豫西等各州府。

不止如此,随着朱慈烺继续按兵不动,多尔衮看到局势愈发有利于自己,十月间,最终决策分兵两路,征服关内。

一路由满清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统兵取道山西北部和塞外,进攻陕北,得手后向南推进,摧毁大顺永昌政权。

另一路由满清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率领南下,攻灭江北诸军,然后渡江围攻南京,消灭大明“定武朝廷”。

为此,十月二十四日,多尔衮还专门发了一道檄文,不仅污蔑朱慈烺是假太子,还历数了“定武朝廷”的三宗罪,想要以此否认“定武朝廷”的合法性。

面对这样的欲加之罪,朱慈烺自然完全不会理睬,他并不承认满清是和大明并列的国。但这道檄文明确传达出了满清要对南方动武的信号,却是他不能忽视的。

不仅是朱慈烺,十月底,随着这道檄文传到南直隶,传入应天府,南京城的时候,直接引起了满朝震动。

“陛下,我朝休养生息已有半载,如今兵强马壮,理应先发制人,打这些狂妄自大的鞑子一个措手不及。”

“不可,不可,鞑子向来卑鄙,狡猾无常,说不定这只是奴酋的激将之法,诱敌之策,陛下绝不能上当啊!”

“怎么,鞑子还没打来,你就怕了我大明有四方神明护佑,天下百姓拥护,此番出兵顺应天命,定能无往不利。”

“臣请陛下即刻移跸中都,发诏高杰,黄得功两部大军挥师北进山东,以示大举讨贼,恢复江山之决心!”

朝堂上,随着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高弘图再度扬声发言,因为局势剧变,立场迅速转变,一个个争着表现自己北伐之志的大臣们,也终于是安静了下来。

“即刻移跸中都,北进山东”

朱慈烺闻言,不由得微微皱眉,高弘图还是和此前一样激进,但这一次没人再敢说他杞人忧天,更没人敢说距离清军南下,还远得很了。

“没错,唯有如此,军心士气才能得到鼓舞,山东,河南,京畿各处的百姓,才会群起响应,迎接王师。”

高弘图语气坚定,看起来勇气十足。

“而且,中都如今有安国侯领兵驻守,刘泽清所部,陛下亲领之殿前军,京营北上之后,我大军将有近十万兵马,陛下的安全,鞑子闯逆都绝对威胁不到。

若是等到清军南下,恐怕就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