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吃薯片 作品

第418章 北影厂摊上事儿了

第418章北影厂摊上事儿了

北影厂。

郑抗美是北影厂行政部的主任,主要负责厂里的行政事务和办公事务这一块儿。

这天下班以后,他推着自行车像往常一样回家,经过收发室门口的时候,收发室的老张从窗户探出头把他喊住:

“郑主任!”

“哎,老张,吃了么”

“吃了。”

老张笑呵呵的回一嘴,“您回去吃饭”

“是啊。”

“您先留步!”

老张把头缩回去,收发室的门很快被他推开,拎着个蛇皮袋出来。

郑抗美看了眼蛇皮袋,鼓鼓囊囊的。

“老张,这是啥啊”

老张把蛇皮袋掀开个口子,露出里面的信件:

“郑主任,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上午就收着了这么多信,可又没写明要寄给谁,要么写的是北影厂收,要么写的就是北影厂的领导们收,我不知道是哪个领导收,也不敢乱拿主意,您要不拿过去看看”

“你是说,一上午就收着这么多”

“也不是,也有这两天陆陆续续收着的几十封,但是今天上午收着的特多。”

“咝,我看看。”

郑抗美把自行车的支撑脚架踢下来,从蛇皮袋里取出一封信,看了一眼信纸,果然如老张所说,写的是“北影厂的领导们收”。

他欻欻两下把信拆开,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看了眼信的内容:

“尊敬的北影厂领导:

你们好!朱琳老师在演艺事业上一直兢兢业业,为观众带来了无数精彩的作品。

然而,听闻她因受到北影厂的挤压而无奈辞职,这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

朱琳老师为北影厂奉献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却换来如此不公的对待。

北影厂本应是为优秀演员提供发展空间的平台,如今却做出这样令人心寒的事,实在是有失大厂风范。

我们强烈要求北影厂给出合理的解释,并对朱琳老师的遭遇做出妥善的处理,否则我们不会善罢甘休!

——首钢第一线材厂一位怒不可遏的工人

1984年9月14日”

郑抗美眼皮子跳了一下。

朱琳辞职的事情,他当然也有所耳闻,她毕竟是北影厂里五朵金之一,不仅各大报刊上面都在报道这个讯息,就连这两天厂里职工们茶余饭后的讨论也全是她的话题。

“这是影迷们来骂人了”

郑抗美赶忙又拆开一封:

“.

朱琳老师凭借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她是北影厂的骄傲,可北影厂的所作所为却让人心痛。

果不其然,又是影迷们为朱琳打抱不平的信。

郑抗美眉头皱起,形成几道深深的沟壑,机械性的又拆开几封,内容千篇一律都是谴责:

“我无法理解北影厂为何要这样对待一位为厂做出诸多贡献的演员,这不仅伤害了朱琳老师,也伤害了我们这些一直支持北影厂作品的粉丝。”

“这是何等的不公!北影厂本应是培育优秀演员的摇篮,却成了伤害演员的地方!”

“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

“希望北影厂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向朱琳老师诚恳道歉!”

“请北影厂反思自身的行为,还朱琳老师一个公道!”

“如果北影厂对此无动于衷,我们影迷将联合起来抵制北影厂的作品!”

“.”

郑抗美拆了几封,数量却还不到蛇皮袋里那满满一堆信件的十分之一。

他脸色苍白,嘴唇不自觉地抿了起来。

“怎么了,郑主任,什么信呐这是”老张在旁边嚷嚷着问。

“咝。”

郑抗美倒吸一口凉气,然后拍一把大腿。

“坏了!”

这年头和后世可不一样。

这年头,人民群众的意见是要格外重视的。

后世拍《封神2》,拍烂了可以装死。

但在这年头,谁要是敢拍个《封神2》出来,那得站出来向全国人民道歉。

在这会儿,人民的意见是要参考的,人民的声音是要听取的。

即便他们北影厂是大厂,也绝对没办法忽略这一袋子的谴责信。

“老张,你把这些信送到我的办公室里。”郑抗美推上自行车,调转方向,又往车棚底下回。

出了这样的事,他可没办法再正常下班了。

陈佩斯家。

“时茂来了!”

“陈伯伯。”

朱时茂跟陈强老爷子打声招呼,陈佩斯很快从屋里钻出来。

俩人去年一台小品《吃面条》火遍全国,今年他俩准备再次在春晚舞台上同台演出,为全国人民再献上一台小品。

从这会儿就开始筹划起来了。

“我怎么听说朱琳同志从你们北影厂辞了”朱时茂跟陈佩斯打听。

他是八一厂的演员,而陈佩斯因为此前参演了几部北影厂的电影,加上和他爹陈氏父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顺利的调入到北影厂里。

这当然也是受了江弦的影响,在原定的历史上,陈佩斯可就是八一厂演员出身。

“哟,你都知道这事儿了”

“瞧你这话,我能不知道么外面都传成那样了,大报、小报全是报道这事儿的。”

“反正我们厂啊,这回都快让人给骂死了。”

陈佩斯摸了摸脑门儿,道:“你是不知道,那影迷们的信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往我们厂里寄,那信收发室都快堆不下了,都得放到收发室的外面,这谁能受得了啊

听说还有人专门打电话过来骂呢,也不嫌电话费贵,都快给我们厂的电话打爆了。”

“佩斯啊,我说句公道话,影迷们骂的就对!”

朱时茂感慨说,“你说这事儿他前因后果,不就是你们电影厂的领导欺负演员么”

“确实是气人。”陈佩斯也赞成,“我们厂里大多数的同志,还是认为这事儿就不赖人家朱琳的。”

“就是嘛。”

朱时茂跟他唠一会儿,骂一会儿,俩人都年轻,眼里又揉不得沙子。

“哎要不这样。”

朱时茂忽然有了灵感,

“咱们要不还排一个小品,让观众了解做个演员有多不容易。”

陈佩斯有点迟疑,顾虑道:

“那不是和去年的《吃面条》的中心思想重复了么”

“重复又不过时。”

朱时茂道:“我就是特想还排这么一小品,最好在这小品里,讽一讽朱琳同志这个事儿。”

“行。”

陈佩斯一听,点头同意,“那咱们就给去年那《吃面条》弄个续集。”

首都电影院。

许秋白是首都电影院的一名职员。

他年纪轻轻,能在首都电影院工作,是一件特别让周围人羡慕的事儿。

但实际上,自己干的活儿,看起来光鲜,背后那叫一个辛苦。

他是电影院的跑片员,平时就负责骑摩托车在附近的几个电影院之间来回运送单卷拷贝。

一碰上有新片子上映,那就是他忙到屁股离不开摩托车的时候。

前几天,北影厂的新片子《如意》上映了。

这是黄健中导演的片子。

黄健中后来拍过《大鸿米店》、《大秦帝国之裂变》,还有李亚鹏那一版的《笑傲江湖》。

虽说黄健中如今还没什么代表作,不算有名气,但这电影的编剧可是在文坛颇有声望的刘鑫武老师!

这部《如意》,也是刘鑫武老师的一篇同名小说。

因此,《如意》一上映,迅速收获了大量影迷的关注。

此外,深挚质朴的感情刻画,又吸引了很多小情侣前来观看。

许秋白结结实实的忙活了几天。

按照他对影片的经验,接下来这半个月,他还会越来越忙。

但出乎他预料的是,这两天他居然还意外的清闲了下来。

“什么情况这两天《如意》排片量怎么还降下去了”许秋白和他在售票处的对象打听起来。

“我们也挺奇怪的。”

他对象同样一脸迷惑,“一开始票抢的还挺快的,场场都能卖光,飞票都能卖个几十张出去,经理都打算多加几场排片了,谁知道这片子一下就没人看了。”

“没人看了”

“是啊,放映厅能空一半儿的座位,那排片量肯定得往下减。”

“这啥情况”许秋白不解。

要是他们首都电影院一家是这个情况,他还能理解为是偶然。

可听别家的跑片员说,他们那儿这片子的排片量也减少了。

许秋白琢磨了一会,还是想不通。

这电影的热度这么快就过去了

这不合常理!

“我听人说.”

他女朋友忽然神神秘秘道:“之前朱琳辞职那事儿你知道不”

“知道啊,她单位也太不是个东西了。”

“好像就因为这事儿,现在朱琳的影迷都抵制北影厂的电影。”

“哟,有道理!”

许秋白一下子反应过来。

“难怪这两天《寒夜》这片子也送的少了。”

《寒夜》是之前北影厂制作的电影,翻拍自巴金的同名小说,50年代那会香港那边翻拍过一次,被誉为“十大粤语名片”之一,北影厂这是首次在内地翻拍,算是第二次的翻拍。

翌日,许秋白一早起来去上班,到了电影院门口,被几个年轻人给拦住。

“你,站住。”

他看一眼对方,“同志,怎么了”

“你是去看电影的”对方问。

许秋白留了个心眼,没回答,而是问,“怎么了看电影怎么了”

“别看北影厂的片子!”一个女同志道。

“对!”

另一个长得比较高大点的马上跟着威胁。

“《如意》和《寒夜》两部片子都不许看!听见没”

“呃”

“要是让我知道你去看了,等着挨收拾吧你就!”

既然有追星的人,自然就有私生粉、脑残粉这些奇葩群体。

许秋白也不想惹事儿。

支支吾吾答应一嘴,“知道了同志,你放心吧,我不看电影。”

对方满意的放开他,“走吧。”

“谢谢、谢谢。”

许秋白做个揖,赶忙闪人。

他一领工资的才懒得管这些人。

别说不让看北影厂的电影,就算不让他看电影,那也影响不着他啊。

反正他每个月都是固定工资。

想着想着,又回头看了那几个年轻人一眼。

那几人已经又拦上了其他路人,依旧是连恐吓带威胁,仍旧是刚才的说辞。

“这闹得。”

许秋白摇摇头。

北影厂这回可真是摊上事儿了。

北影厂会议室。

胡其明坐在最中间的椅子上,不住叹着气,其他几张零散摆放着的桌前,坐着几位副厂以及各部主任,这会儿每人手上一封信,一脸严肃的读着。

“都看过了”

胡其明环视一圈众人的脸,严肃道:

“这件事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咱们厂的声誉,今天找大家过来,就是商量商量这件事情怎么妥善解决,怎么尽快的把这件事给压下去.”

“胡厂。”

胡其明的话被韩泽涛打断,他语气轻松:

“胡厂,我觉得你把这件事想的太严重了。

咱们北影厂的声誉,那是一部一部好片子堆出来的,难道走了一个演员,就能动摇到我们的根基不可能嘛。

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把《红楼梦》这部电影抓好。

只要电影上映,我们北影厂的一切良苦用心,观众们都会看到,到时候一切误会,都会自动消除嘛。”

韩泽涛言辞振振。

他不愧是北影厂的副厂。

三言两语,就把这件自己给厂里惹出来的破事儿大事化了小,小事又化了了。

胡其明看他一眼,若是平时,他也就忍了,尽量不去得罪这位副厂。

可是事到如今,见韩泽涛还是这个态度,他便有些生气。

“韩厂,我不赞同你这样的说法。

只要管好《红楼梦》就不用听群众的意见

难道你是想让我们北影厂脱离群众!”

韩泽涛哪能戴这么大一顶帽子,忙道:“胡厂,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

“觉得什么”

胡其明罕见的动了怒,“觉得我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

“.”

韩泽涛不敢说话了。

叹一口气,低下了头。

会议室里静了一会。

胡其明点一支烟,正要再说些什么,秘书却在这时候敲门进来。

“厂长。”

“讲。”

“有个电话。”

“你让他稍等一下,我会议结束再接。”

“.”

秘书脸上闪过难色。

他往前走几步,凑去胡其明耳边,低声补充:

“陈荒煤同志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