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吃薯片 作品

第399章 我决定把天赋带到《人民文摘》

第399章我决定把天赋带到《人民文摘》

“江主编,这么大一间院子,都是咱们的”朱伟不可思议的看着四周。

江弦在翠胡同这院子,面积足足有八百多平。

前几年,他就让他爹江国庆给修缮修缮。

他爹嘴上说不管,实际修院子来瘾,三天两头就过来捯饬捯饬。

就这么陆陆续续的,院子和刚买过来的时候,已经判若两院。

刚买过来的时候啥样子房子那是东倒西塌,院儿里光剩几座地震棚了,也就北屋的半间还算完整,连树都只剩下个树墩子。

那是一院儿的断壁残垣,满地被炮弹炸出来的大坑,挖一挖都能捡着炮弹片。

如今呢。

光秃秃的八百平院子,修成了一共三进的大院。

进了大门以后,先看见的是略微狭长的前院,前院东西两侧各设倒座房,一共五间。

从前院儿穿过垂门,就进了内院。

内院儿北边的正房已经修建整齐,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两侧各设一间耳房。

此外,东西两侧则有厢房各三间,都是青砖灰瓦,屋檐微微上翘的硬山顶,厢房与正房之间还设了抄手回廊相连。

后院儿就没什么房屋了,都是些树木,江弦也不知道他爹从哪儿移栽过来的,石榴、春桃、枣树.亭亭如盖。

朱伟一脸没见过世面的模样,一边参观一边赞叹。

“好院子、好院子。”

这可比《人民文学》那地震棚强多了啊!

《人民文学》那边啥条件一间办公室,能放五张桌子,恨不得塞进去十张。

而且办公室里头都是大开间的布局。

一排排的长桌子,桌子的两头都是人。

朱伟每天往自己那儿一坐,不是肘击别人,就是被别人肘击,那叫一个挤。

现在呢

“你自个儿挑间屋子,以后就当你的办公室用。”江弦开口道。

“真的”

朱伟看了眼四周,正方、厢房、倒座房.这么多房子任他挑

朱伟这辈子从来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从来都没经历过这么有宽限的选择。

“我就用东边那间倒座房好了。”朱伟一脸腼腆道。

他选的算是最小的一间。

朱伟现在跟他爱人住间杂院儿,家里也就大概一间倒座房的大小。

能有跟他家那么宽敞的地方办公,朱伟觉得已经足够幸福了。

“老朱,你跟我客气什么”江弦笑道,“咱院儿里这屋子都空着,你选个最小的倒座房,这是个什么道理甭绷着,既然跟我来了《人民文摘》,以后就是自个儿兄弟,内院儿里头除了正房,这厢房你随便选一间。”

“.”

朱伟听着江弦的话,一时间竟然有些感动。

江主编这简直是拿他以国士相待啊!

一想到自己居然因为被分到《人民文摘》气的一晚上没睡好,朱伟一时间还有些羞愧。

“那我就用一间西厢房”

“对了嘛,反正这院儿里除了咱俩也没别人,可劲儿用嘛。”江弦拍了拍朱伟的肩膀道。

接下来这一天时间,就是收拾屋子,把院儿里捯饬出个编辑部的样子。

朱伟忙前忙后的,扫地、擦桌子、抹灰、搬东西不像个文职人员,倒像个保洁人员。

即便如此,他也没什么抱怨的话。

这有啥好抱怨的。

看着眼前这屋子,他只觉得快要被幸福冲昏头脑。

以前在《人民文学》的编辑部,那地震棚就是简易搭建起来的。

冬天四处透风,夏天闷热的好似蒸笼,工作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这还没提漏雨漏水的问题呢。

他们这些编辑,有时候正看着稿子,屋顶上便吧嗒吧嗒往下掉水,有的直接掉在头上,有的灌进衣领里,也罢了,这还算好的,有时候屋顶的水落下来,直接弄湿一沓书稿,真叫人一阵恼火。

再看眼前砖瓦的房子,明显刚修起来不久,大夏天的进屋以后,基本感觉不到有多燥热,通风又透气。

“小朱,出来搭把手。”

外面传来江弦的吆喝,朱伟赶紧答应一声,嗖的跑出去,看着江弦和俩师傅搬着几个箱子往院儿里进。

翠胡同这块儿就这么七个院子,这6号院子今天这么大的阵仗,惹得其他几个院子的住户都过来凑这个神秘的6号院子热闹。

6号院子两三年前还住着人,忽然有天那家人就搬走了,往后也没人住了,然后就开始折腾,一折腾两三年,也没见着有人住进来。

这会儿忽然见着有人搬东西过来,明显要住进来的模样,自然都感到好奇。

“小朱,接着。”江弦把一箱子从三轮车上搬下来,递到朱伟手里。

“主编,这、这都啥啊”

朱伟看了眼手上,又看了眼师傅们抱着的大箱子、小箱子。

“哦,你抱的这个是电视机。”

“啥电视机”

“我前段时间不是出国了么,能在免税店买几台家电,我想着不买白不买,干脆给咱们编辑部弄台电视得了。”

“哎呦,啥牌子啊”

“索尼。”

说话间就到了屋,朱伟放下箱子,把电视从箱子里拆出来,凑过去看了眼这台索尼的14寸彩电,大吃一惊。

“这么大的电视啊!”

“害,14寸还大么”江弦满眼真没见过世面的鄙夷。

朱伟又看向两个师傅搬进来的其他箱子。

“主编,这些又是啥啊”

“这些啊。”

江弦一一给他盘点,“这是空调,日立的,我家就用这玩意儿,夏天的时候开着特凉快。

至于这两件儿,我这不是想着,有时候咱们工作忙,恐怕时不时就得在编辑部里对付着吃口饭,干脆买了点东西,你看啊,这是冰箱,松下的,这是电饭锅,夏普的”

朱伟看着江弦把这些家电一一给他介绍,一时间竟然有些眼缭乱。

这些东西他当然都有所耳闻,只是平日里难得一见,如今齐刷刷摆在朱伟面前,一时间朱伟脑海中只剩下奢侈二字。

“诶这个呢这是啥”朱伟指向角落里一台方方正正像盒子一样的东西。

之前冰箱、电饭锅他还算有所耳闻,也见过几次,不过这个金属质感的长方形盒子,他是真没见过。

“这个这叫微波炉。”

江弦介绍说,“国外和香港那边儿都流行用这个,这玩意儿热饭很快,你把饭放进去,半分钟、一分钟就能热好。”

“那这好啊!”朱伟啧啧称奇道,“有这个省事多了。”

“有啥好的”

江弦脱口而出道:“这都是给牛马用的玩意。”

“啥什么牛马”

“咳,这是我跟国外作家学的一种打工人自我嘲讽的说法,微波炉这东西,国外的有钱人都不用,用这个就是图个方便,这里面热出来的饭,没有咱们自己热的口感那么好。”

“哦。”

朱伟答应一声。

又觉得有哪儿不对他看一眼江弦。

什么情况

我在你心目中就是牛马

腹诽归腹诽。

看着一样一样布置上家电的编辑部。

“哎呦,这《人民文学》谁爱回谁回吧。”

朱伟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忽的对《人民文摘》的编辑部生出一种极大的亲切。

工作

让他在这儿养老他都没啥意见!

至于《人民文学》

嗯,你知道的,江弦是我偶像,这家伙强得不可思议有时候做出决定很难,经过许多个日夜的思考,我决定把天赋带到《人民文摘》,我已经迫不及待要成为《人民文摘》的一员了,至于其他人,我祝他们在《人民文学》一切顺利。

朱伟现在就是这样子的想法。

哪怕在江弦的心里,他是牛马,那他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牛马了。

待江弦再出去,院儿门口蹲点的大娘马上凑过来。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同志!小同志!”

“大妈,您有事儿么”

“同志,我是隔壁院儿的,刚才看您忙前忙后的搬东西,没赶上跟您说说话。”

“哟,有啥好说的我寻思咱这也不是朝阳区啊。”

大妈凑到江弦跟前,“小伙子,你们这院子我看不像是住人的吧,干嘛用的”

江弦乜她一眼,轻咳两声。

“公家单位。”

“哟,哪个单位啊”

“这就不好透露了,您也知道,干我们这行的,一切都得保密,总之啊,以后您没事儿尽量别来我们这门口瞎溜达,对您对我们都不好。”

“理解理解,明白明白。”

大妈一脸积极配合工作的模样,转头就跟别人开吹:“打听清楚了,国家秘密单位!以后啊,都甭去人门口转悠,别说溜达了,走都尽量绕开点走,可别哪天被人当成敌特给带走喽.”

“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艺作品、美术和漫画、文艺评论、人物与回忆、教育、科学技术.笑话、短篇小说、童话故事,一期上面我能想到的,大概就这些个栏目。”

正屋里,江弦给朱伟开起了《人民文摘》的第一次内部会议。

朱伟把江弦的话做个笔记,完事儿以后一阵头大。

“主编,你是说,我一个人要组这么多栏目的稿子”

“咱们这儿不是人手短缺么。”

“这这.”

朱伟看着这些个栏目。

回《人民文学》的心又有了。

这是我能搞定的东西

“其实不难,你去找几个作者,和他们约好让他们给你供稿,然后你光审稿就行了,其实非常简单,你只要记住,我们的文章以八个字为标准:清新可爱,真切感人。”

“清新可爱,真切感人。”

朱伟听完江弦的吩咐,又想了想自己那宽敞的办公室。

咬咬牙,不就是组稿么

他还不信能组不到了。

接下来的一天,朱伟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京城的各个胡同里。

把他熬得都快中暑了,稿子也没组到几篇。

晚上回到翠胡同这里,江弦拿过他组的几篇稿子看了眼。

“这些都不太行。”

“这”

朱伟一时间颇受打击。

这跑了一天,辛苦组来的稿子,江弦一句话就全打回去了。

这不是相当于他这一天什么都没干嘛。

“唉,你还年轻,没领会我的意思,我也理解。”

江弦先否定,再肯定,完全icu套路:

“咱们做工作嘛,得注重方式方法,这样吧,明天我给你一个名单,你去找这些人的住处,跟他们约稿子,约的时候提一下我就行,这些人应该都会给我个面子。”

“是么”

被icu到头晕的朱伟有点傻眼。

他做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约稿的方式。

不过江弦这样的主编他也是第一次遇到。

于是半信半疑的答应下来。

翌日,朱伟先是在青年报的单位门口见了一面青年报的记者潘英。

潘英板着脸听朱伟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无动于衷。

朱伟见状,马上又讲了江弦的名字,潘英绷着的脸立刻亲切起来。

“和我约稿”

“对,我们主编说了,有什么励志的人或者事儿,都可以写下来给我们,我们给您稿费。”

“哟,是么”

潘英当然不会和稿费过不去。

如今各个单位都搞承包,她们青年报也在弄,只不过效益一般,潘英的日子也一下子不好过起来,现在单位里头好些人都商量着要辞职下海。

《人民文摘》向她约稿,那潘英真是找不到什么拒绝的理由。

谁和钱过不去啊

和潘英聊了一会,朱伟又骑着自行车,在个胡同口见着了被邻居喊来的王硕。

这小子穿着短裤、圆领衫,平头,人看起来挺文静,还有点儿腼腆,但说话又较得体,不死板。

“江弦同志介绍你来找我的”

“对。”

“哎呦,江弦同志真是我救星。”

王硕跟发小合开的烤鸭店已经倒闭,思考想去,决定走走写小说这条路。

他才刚有了一篇得意之作,没想到朱伟竟然就找了过来。

“我看看你的稿子。”

“我回去给您取来。”

王硕想了想,觉得不对,“要不您跟我上家里取一下,顺道坐坐”

朱伟一琢磨,在胡同口看稿子这也不是个事儿。

“这样也好。”

去到王硕家里,拿到他的稿子,写在方格稿纸上。

扫了一眼。

说实话,字写得不太好看,笔画倒是清楚,没多少连笔,但间架差一些,硬梆梆的,缺少变化。

“写的大概什么内容”

“一个纯情的飞机女乘务员和一位海军复员战士的恋爱故事。”王硕老老实实道。

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