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王允筹谋 马超分兵
王允和吕布从殿内退出,王允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脚步急促,几乎是小跑着与吕布返回府邸。一进府门,他便拉着吕布径直来到密室。密室中烛火摇曳,王允一脸兴奋,眼中闪烁着诡异的光,对吕布说道:“奉先,机会来了!”
吕布还有些后知后觉,一脸茫然地看着王允,眼中满是疑惑:“先生所言,是何机会?”
王允凑近吕布,压低声音道:“天子其人,狠辣薄情,对世家大族向来是赶尽杀绝,咱们早就商议好了,要让刘协取而代之。如今,他竟着手对付马超,这简直是自掘坟墓。”
“你也知道,马超、孙策这些人,对世家可是毫不留情。这正是天子的致命弱点,他今日忌惮马超势大,却不知自己已一步步走入绝境。咱们就依他的计策行事,等他除去马超之后,便要面对西凉的怒火。”王允越说越激动,双手在空中挥舞着,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届时,再由刘协动手,让天子突然暴毙。如此一来,既给刘协继位铺平了道路,也算给马超一个交代。即便西凉那边不依不饶,咱们就裹挟着新天子前往别处,再找一位汉室宗亲登基便是。这长安,给他们又何妨?咱们掌握着立帝的大权,还怕没有立足之地?”王允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志在必得的笑容。
吕布听着王允的计划,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但看着王允自信满满的样子,又不好反驳,只能微微点头道:“一切听先生安排,只是此事干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万万不可出半点差错。”
王允又陷入了沉思,越想越觉得事态复杂。如今要拥立刘协为帝,绝不能仅仅和吕布两人贸然行事。如果新帝登基既得不到马超那边的认可,又不被其他诸侯赞成,那可就满盘皆输了。
他思来想去,觉得当务之急是先与世家大族通气。这些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人脉广泛,影响力极大,要是能获得他们的支持,新帝登基便能名正言顺许多。而在众多势力中,王允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袁绍。
袁绍出身名门,“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让他在世家大族中威望极高,麾下谋士如云、兵马强壮,在诸侯中势力不容小觑。王允心想,若能把袁绍拉到自己这边,有新帝在手,再加上袁绍的影响力,届时即便马超因被天子针对而有所变故,他们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况且马超一死,各方势力必然重新洗牌,袁绍就成了制衡各方、稳定局势的关键人物。只要袁绍点头支持刘协称帝,其他诸侯大概率也会跟风拥护,就算西凉那边有所不满,也翻不起太大的风浪。想到这里,王允不禁暗自得意,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步绝妙的好棋,仿佛已经看到了刘协登基、自己权倾朝野的未来 。
王允越想越觉得此计可行,事不宜迟,他立即招来一名亲信信使,将一封密信郑重交予对方,反复叮嘱务必要将信安全且隐秘地送到袁绍手中。信中隐晦却又清晰地提及了天子对马超的谋划,以及他们准备拥立刘协为帝的打算,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希望袁绍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共襄大业的意愿。
信使刚离开,王允一颗心仍旧七上八下,在房内来回踱步,满心都是难以驱散的不安。他深知,此次拥立刘协为帝的计划,关系重大,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仅凭袁绍的支持,实在难以让他彻底安心。
沉思良久,王允牙关一咬,快步走到桌前,提笔蘸墨,又写下了几封密信。给曹操的信里,他言辞恳切,提及汉室如今的困境,将天子对马超的算计和盘托出,着重强调曹操素有匡扶汉室的抱负,希望他能为新帝登基助力,共创太平盛世。
给陶谦的信中,王允则以乡情为切入点,提及彼此同处汉室天下,唇亡齿寒,新帝登基是拨乱反正之举,望陶谦看在大汉江山社稷的份上,给予支持,将来必不会亏待。
至于给刘表的密信,王允尽显尊崇之意,称刘表德高望重,在荆州威望极高,若能得到他的拥护,新帝登基便如同有了稳固靠山,汉室中兴指日可待,恳请刘表为大汉的未来出一份力。
写罢,王允仔细将信封装,分别招来三名极为可靠的信使,再三叮嘱他们务必避开耳目,亲自将信送到曹操、陶谦、刘表手中,不得有丝毫差池。在王允看来,多一份助力便多一分胜算,唯有集齐各方支持,新帝登基的计划才能顺利推进,不至于在事成之后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接下来的日子,长安城中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在不动声色间相互制衡,王允等人焦急地等待着袁绍、曹操、陶谦、刘表的回应;而远在宛城的马超,终于等来了天子班师回朝的旨意。
马超看着手中的诏书,神色平静,只是轻轻摩挲着卷轴,心中却似有波澜翻涌。徐庶站在一旁,神色凝重,欲言又止。他清楚,如今的局面与贾诩当初的定计大相径庭。贾诩本想着让马超在扬州战场遭受挫折,哪怕牺牲些许将士,也要激起马超对朝廷的失望,从而返回西凉,开创一番霸业。可现实却是马超战功赫赫,如今还要班师回朝。徐庶满心无奈,却又深知此时无法将贾诩的谋划和盘托出。
踌躇片刻,徐庶上前一步,双手抱拳,神色关切又言辞恳切地说道:“主公,此次扬州之役,我军虽斩获大捷,扬威四方,可将士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过沉重。战场上死伤无数,受伤的更是不计其数。且西凉之地长久以来战火纷飞,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如今我们若全体返回长安复命,而后再等待天子的安排,向天子请旨返回西凉去讨伐异族,这一来一回,恐怕要耗费许多时日,如此对西凉战事极为不利啊。”
这一番话,让马超瞬间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飘回到出征扬州之前,那时便听闻西凉战事吃紧,如今过去了这么久,西凉的局势不知恶化成什么样子了。马超眉头紧锁,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所言极是,西凉那边的情况不容乐观,若真要先回长安再折返西凉,确实会耽搁太多时间。然而,此番大获全胜,若是不班师回朝,直接率兵马返回西凉,恐怕陛下心中定会有所不满,生出诸多猜忌。”
稍作停顿,徐庶继续建言,“主公,如今战事依旧胶着,我们在扬州的将士伤亡如此惨重。依我看,不妨分出一部分兵马,护送伤兵以及阵亡将士的骨灰返回西凉。正好张绣将军也有归乡之意,可让他们一道取道汉中回去。而主公您则率领另一部分兵马回朝复命,如此一来,既能安抚陛下,也可解西凉燃眉之急,还能避免陛下的忌惮。”
马超闻言,目光望向遥远的西凉方向,眼中满是忧虑与牵挂。心中反复权衡,终究是放不下西凉的战局和百姓。沉默许久后,他下定决心,沉声道:“既然如此,徐庶先生,马岱、张任,你们三人先随张绣一起返回西凉,务必保护好伤兵和阵亡将士的骨灰,安顿好一切。我则亲率两万铁骑先回长安,面圣复命。”
徐庶领命,神色一凛,拱手道:“主公放心,我等定会全力护送,确保伤兵和阵亡将士骨灰平安抵达西凉。西凉之事,我等也会密切关注,随时向您通报。”马岱与张任也齐声应和,誓言不负所托。
马超看着三位得力部下,心中满是信任,又叮嘱道:“一路上多加小心,若遇阻碍,不可硬拼,以安全为重。回到西凉后,协助当地守军稳固防线,切勿轻举妄动。”
三人退下后,马超着手安排大军分拨事宜。他挑选出精锐的护送部队,配备充足的粮草和医药物资,又亲自去伤兵营看望将士,鼓舞他们的士气:“大家安心养伤,待回到西凉,定能好好调养。你们的英勇,我马超铭记于心,大汉也不会忘记。”伤兵们纷纷挣扎着起身,眼中满是感激与敬意,高呼将军之名。
几日后,徐庶、马岱、张任与张绣的队伍先行出发。马超率领两万铁骑,朝着长安进发。一路上,马超思绪万千,想到即将面圣,不知天子会如何对待自己,又忧虑西凉的战事,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
行军途中,夜幕低垂,马超独自走出营帐,望着漫天星辰,却无心欣赏。他深知,天子刘辩心思难测,自己势力渐大,难免会引起猜忌。此次回朝,是福是祸,难以预料。想到此处,马超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腰间佩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然。
此时,张辽来到马超身后,轻声说道:“将军,夜深露重,您还是早些休息吧。”马超回头,看着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亲信,苦笑道:“文远,你说此番回朝,我们该如何应对?”张辽沉吟片刻,拱手道:“将军战功赫赫,对朝廷忠心耿耿,天子即便有疑虑,想必也不会轻易动手。咱们行事多加小心便是,若有变故,我等誓死追随将军。”
马超拍了拍张辽的肩膀,心中稍感慰藉:“有你等相助,是我马超之幸。只是西凉战事紧急,我却被困在这朝堂纷争之中,实在不甘。”张辽目光坚定:“将军放心,徐先生他们此去,定会稳住西凉局势。待将军处理好朝中事务,我们再一同杀回西凉,荡平异族。”
马超微微点头,转身望向长安的方向,暗暗发誓:不管朝堂有多少艰难险阻,自己都要全身而退,回到西凉,守护那片土地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