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草 作品

第325章 从陕西西安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潜艇降噪专家何琳

院士出生地


何琳院士,1957年11月11日出生于陕西西安。


西安位于中国内陆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南有秦岭作为天然屏障,阻挡南方湿热气流,使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且在古代战争时敌军翻越困难。


北靠黄土高坡,为防御提供坚实后盾。


东边有崤山、函谷关等天险,西边是陇山等山脉,形成天然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还有“八水绕长安”的优势,渭、泾、沣等八条河流不仅提供丰富水资源和便利水运,还促进了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


同时,西安处于古代多条交通要道的枢纽位置,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十分便利。


西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国都史。


西周时,这里便是重要的政治中心。秦统一六国后,在附近建立咸阳城。西汉建立长安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开通后,更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此后,东汉、新、西晋等13个封建王朝先后在此建都。


唐朝末年战乱和五代十国动荡使西安受严重破坏,经济中心南移后其地位有所下降。


但在现代,西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是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西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美誉,文物景点多达2944处。


有半坡遗址、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小雁塔和西安碑林等着名历史遗迹。


艺术文化方面,秦腔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剧种,是京剧、豫剧等剧种的鼻祖。还有长安画派、关中皮影戏、木偶戏以及农民画等特色艺术。


西安涌现出许多名人。


文学领域有柳青,着有《创业史》;路遥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陈忠实等也是知名作家。


政治军事方面,周文王、周武王在此奠定西周基业,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建立庞大帝国。


出生地解码


何琳院士出生于陕西西安,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能在何琳院士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其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深入钻研奠定了文化基础。


西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


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术环境。


在成长过程中,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先进的学术思想、前沿的科研设备和优秀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他的学术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


这种产业环境使得何琳院士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实际工程中的声学与振动控制问题


这些都激发了他对相关领域的兴趣,也为他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他在声学与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安人具有质朴、坚韧、务实的性格特点。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成长,何琳院士可能深受这种城市性格的影响。


在科研工作中,他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能够不畏困难,持之以恒地投身于声学与振动控制的研究工作,最终取得卓越成就,成为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3月,何琳进入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就读。


1981年12月,他从西安矿业学院本科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海军工程学院轮机工程硕士研究生。


1984年6月,他从海军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何琳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琳在西安矿业学院的工程力学专业学习,让他掌握了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后续在声学与振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


接受工程力学涉及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多方面系统学习,使他能够从力学角度理解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为其研究船舶等大型设备的振动与噪声控制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安矿业学院的学科背景注重工程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何琳可能参与了不少与矿业工程相关的实践项目或课程设计。


这种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接触和解决,培养了他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困难的思维方式,让他在后续科研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何琳在海军工程学院攻读轮机工程硕士学位,实现了从工程力学向轮机工程这一具体应用领域的深化拓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接受轮机工程涉及船舶动力系统等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使他聚焦于船舶的核心技术领域,为他日后专注于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提供了更专业的知识体系,让他能够深入了解船舶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力学现象和技术问题。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何琳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学会了如何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总结成果。


这种科研能力的养成,为他日后独立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在声学与振动控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在海军工程学院的学习经历,让何琳接触到了海军装备建设中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这一关键问题。


这使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即致力于提高船舶的静音性能,增强海军装备的战斗力。


这种明确的方向指引,让他在后续的科研道路上能够专注于一个领域深入研究,不断积累成果,最终在该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成为院士。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何琳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12月,他担任海军工程大学海军舰船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


2011年9月,何琳担任船舶振动噪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6年11月,他担任船舶振动噪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7年11月,何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何琳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何琳留校后从助教做起,他通过教学工作不断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将自己所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同时,从助教到教授的逐步晋升,使他有机会参与和主持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为解决复杂的船舶振动与噪声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长期的高校工作中,何琳有机会组建和带领科研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何琳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促进了他们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这种团队合作模式为开展大型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提升了他在学界的影响力,是其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何琳担任海军工程大学海军舰船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能够整合更多的科研资源,为研究所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提升了研究所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何琳担任船舶振动噪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及2016年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进一步拓展了他的科研平台,使他能够汇聚国内外顶尖的科研力量,开展更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创造了条件。


在这些关键领导岗位上,何琳需要从战略层面规划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这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船舶振动与噪声领域的发展趋势,把握行业的关键问题和前沿技术。


他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行业认可和声誉,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何琳在从业过程中,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海军舰船等实际装备中,有效提升了我国海军装备的性能和战斗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能力,体现了他的科研价值和社会贡献,是他成为院士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在科研和行业领域的不断深耕,何琳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和贡献的肯定,也为他积累了广泛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他多年来在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从业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他从业之路的重要里程碑。


院士科研之路


何琳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潜艇降噪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潜艇降噪技术研究工作。


何琳院士自主研制出肘形高压平衡式减振挠性接管,为国内外首创。


其振动隔离指标超越国际现有技术水平,有效解决了潜艇海水管路系统安全与减振抗冲设计的关键技术难题。


该项技术成果增强了潜艇海水管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因管路振动产生的噪声,提升了潜艇的隐蔽性。


何琳率领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研制出“智能气囊隔振装置”。


这是世界上首台智能化的隔振装置,具有自动负载平衡、故障自诊断、自组织修复管理等功能。


该装置研制成功使我国在大型隔振装置上实现重大跨越,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海洋环境和潜艇的特殊需求,为潜艇等舰船的减振降噪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何琳院士团队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隔振装置技术,成功解决了潜艇狭小空间内数十吨级以下单台或多台组合机械设备的高效隔振难题。


该项技术成果大幅降低了潜艇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潜艇的安静性和生存能力。


何琳院士团队提出智能隔振装置的技术概念,并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隔振装置技术。


该技术引领了国内舰用减振装置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舰船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何琳院士组织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舰船噪声监测系统,为实现舰船声学特征管理奠定了基础。


该系统使我国海军能够对舰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噪声异常问题,为舰船的维护和升级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舰船的隐身性能和作战效能。


何琳院士先后撰写了论文50多篇,合作出版了4部学术专着,如《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等。


他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声学与振动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推动了我国声学事业的发展。


科研之路解码


何琳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何琳自主研制出三个系列近百种规格的舰用减振元器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尤其是肘形高压平衡式减振挠性接管为国内外首创,振动隔离指标超国际现有水平。


这些成果解决了潜艇海水管路系统安全与减振抗冲设计难题,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上的卓越能力,使他在行业内脱颖而出,成为院士评选中的重要加分项。


何琳从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隔振装置技术,到提出智能隔振装置概念并研制出第三代大型智能气囊隔振装置,再到攻克“推进电机实时高精度动态对中控制”难题,研制出推进动力系统新型高效隔振装置。


这些成果反映出何琳不断推动我国舰船隔振技术的升级跨越,为我国舰船减振降噪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何琳的技术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广泛影响,如在2012年国际声学大会上其成果引起国外专家关注。


这无疑提升了他在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地位,为当选院士积累了雄厚的技术资本。


潜艇的隐蔽性是其战斗力和生存能力的关键。


何琳的研究成果有效降低了潜艇噪声,大幅提升了潜艇的隐蔽性,增强了我国海军潜艇的作战效能和战略威慑力。


这些成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战略安全意义重大。


这种对国家战略层面的贡献是其成为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095型第四代核潜艇降噪装置的全面升级,使总体技术水平首次赶上美军弗吉尼亚核潜艇。


该项技术成果推动我国核潜艇技术取得重大进步,保障了我国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升级,体现了其研究成果的战略价值,在院士评选中凸显了其重要性。


何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舰船减振降噪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范例和理论支撑。


这些成果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促进了声学、力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它们对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使其成为行业内的引领者,为当选院士赢得了广泛的行业认可。


在研究过程中,何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指导了近30位研究生和博士后。


他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为行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


这种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也是院士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砝码。


何琳凭借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马大猷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众多荣誉。


这些荣誉是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也代表了学术界和国家对他的认可,在院士评选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其成为院士的有力证明。


他撰写了50多篇论文,合作出版4部学术专着,系统阐述了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些成果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同行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他在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在院士评选中获得更多的学术支持。


后记


何琳院士的出生地陕西西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教育资源,启蒙他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的钻研精神。


求学过程中,工程力学本科学习,筑牢了他的理论根基,轮机工程硕士深造,使他明确了研究方向。


从业之路上,他在高校任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在关键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提升了他的战略视野。


科研之路上,他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推动舰船减振降噪技术升级,为国防做重大贡献。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欢院士之路请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