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从湖南浏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
周其凤院士,1947年10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浏阳龙伏镇尚埠村。
浏阳现为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浏阳市位于湘赣边界,湖南省东部偏北,省会长沙市的正东方。
它分别与株洲市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醴陵市;长沙市长沙县、雨花区;岳阳市平江县;以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铜鼓县、万载县,萍乡市上栗县等 11 个区(县、市)交界。
浏阳建县历史悠久,浏阳古属荆楚,东汉建安十四年(209 年),朝廷析临湘县地始置浏阳县,至今置县已有 1800 多年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浏阳的隶属关系多次变更,曾先后归属汉昌郡、长沙郡等。1993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浏阳被誉为“千年古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浏阳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谭嗣同,他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维新派人士,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生地解码
周其凤院士出生于湖南省长沙浏阳,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浏阳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这种环境塑造了周其凤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艰苦的条件下求学和成长,使他能够在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学术目标。
例如,周其凤曾自述在浏阳三中初中部的三年学习生活很艰苦,但这段经历磨砺了他的坚强意志,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浏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视教育的传统,这种文化氛围对周其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促使他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
作为“千年古县”,浏阳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氛围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精神动力。
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成为周其凤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他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这种家乡情怀不仅让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后积极回馈家乡,也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努力,为家乡争光。
比如,他筹集资金在浏阳一中设立“胡国运奖励金”、在泮春中学设立“吴美华奖励金”、在浏阳三中设立“吴美华奖教金”。
浏阳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对周其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先辈们的成功经历为他树立了榜样,让他明白通过努力和奋斗可以取得卓越的成就,激励着他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院士求学之路
1962年,周其凤进入浏阳市第一中学学习。
1965年,周其凤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70年,周其凤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8年,周其凤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
1980年1月,周其凤由国家公派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1年9月,周其凤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周其凤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重要影响。
周其凤在浏阳市第一中学及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国内优质学府的系统培养,让周其凤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理解和掌握,为后续深入研究做好了知识储备。
周其凤从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仍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不断深化在高分子化学专业领域的钻研。
这种持续提升自我、不断追求更高学术层次的进取精神,促使他在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上不断积累、拓展,为日后科研突破蓄力。
周其凤被公派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使其接触到国际前沿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理念、方法和技术。
开阔的国际视野,让他能汲取不同的学术思路,带回先进经验融合到自身科研工作中,有助于在相关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对其最终成为院士起到推动作用。
周其凤从国内到国外不同的求学与任教经历相互融合。
在不同教育环境和科研氛围下的历练,使他能博采众长,将不同的学术风格、研究优势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科研视角和方法,有力支撑了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取得成果进而迈向院士之位。
院士从业之路
1983年2月,周其凤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晋升),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99年,周其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7月—2008年11月,周其凤担任吉林大学校长。
2008年11月14日—2013年3月22日,周其凤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2013年3月22日,因年龄原因,周其凤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从业之路解码
周其凤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成为院士有着诸多重要影响。
周其凤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后,从副教授逐步晋升为教授,并担任多个重要系所领导职务。
周其凤在教学与科研一线长期耕耘,使他得以深入开展高分子科学相关研究,积累丰富的科研成果。
同时,周其凤通过教学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这些经历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科研与学术影响力基础。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副教务长等管理职务,以及后来出任吉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等。
这些管理岗位让他能从更高层面统筹资源、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拓宽了视野,使其能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进而促进自身科研及学术理念的更新与完善,助力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迈进成为院士。
从业过程中集科研人员、教师、管理者等多元角色于一身。
不同角色的切换与实践锻炼了他的综合能力,包括科研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等。
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得周其凤在学术领域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优势,为最终当选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撑。
院士科研之路
周其凤院士我国着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80至90年代高分子合成和液晶高分子领域,全球科学家基本采用美国的缩合聚合方法合成刚性分子、德国的加成聚合方法合成柔性材料这两种思路。
周其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研究和合成方法,合成出液晶高分子独成系统,属于第三类液晶高分子。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促进了国际上高分子学科理论和试验技术的提升和发展。
在研究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的过程中,周其凤发现了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使亚稳态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等科学原理。
周其凤还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最早液晶高分子,并出版了多部学术专着,如《液晶高分子》(与王新久合着,1994 年科学出版社)、《高分子化学》(与胡汉杰合着,2001 年化学工业出版社)、《Liquid Crystalline poly)院士之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