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配得上千刀万剐这一酷刑!
“难不成你们都是废物!?”
“傅恒,傅恒明明占据山海重镇,朕都不强迫他发动攻势了,只要他被动防守,他竟然都做不到?”
“这些叛军又是从何而来!”
“为了剿灭这些叛军,朝廷支出了不知多少银两,报上来的军功也不计其数。”
“难道你们是要告诉朕,这普天之下,全部都是怀有谋逆之心的叛逆不成!”
乾隆眼睛都红了。
这些事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什么叫身后有叛军出现,什么叫两面夹击?
为何大清境内还能存在数万之众的叛军?
难不成从前他屡次下旨进行的剿灭叛军,都是白费功夫?
难不成各路将领递交上来的叛军人头以及军功,都是假冒?
“陛下,眼下并非说这个的时候,项籍来了啊!”
对于这两则噩耗,
山海重镇被破,的确是极大的威胁。
但甭管朱元璋如何的运筹帷幄,他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如何的迅猛,想要打到这紫禁城来,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到。
眼下最大的问题是身在潼关的项羽。
并且项羽麾下,还有着近万的兵马。
只有数百江东子弟追随的项羽,威胁固然不会很大。
毕竟基数摆在那里,数百兵马攻城,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事。
哪怕项羽真的勇武盖世,也断然不可能靠着几百人就打下守备森严的紫禁城。
可现在情况截然相反了。
威胁最大的反而不再是朱元璋,而是已然逼近紫禁城的项羽!
“项籍来了,朕能不知道?”
“那又能怎样?朕还能怎样?”
“朝中能够带兵的武将尽数都派出去了,朕又怎能想到,竟然没一个顶用的。”
“那傅恒平日里将自己的兵法吹出了花来,如今照样葬送了朕十万兵马后失踪。”
“朕还能信谁?即便是有将可用,紫禁城中的兵力也远远不足。”
一万五千兵马,看似兵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且在守城一方,他们的优势只会更大。
可问题就在于,他将要面对的是项羽。
骗开潼关,后以一己之力挡住城门处守军半刻钟,一直撑到身后大军冲入城门的西楚霸王!
面对这样的人,莫说一倍的兵力优势,就是再添一倍,他也没了半分把握。
“陛下,不如暂且避其锋芒?”
总算有人提出来了。
文武百官都对方才说话的那人投去感激的目光。
他们早就想说了,但首先提出来的这个人,风险太大,且等到安全之后,这罪名也定然是逃不脱的。
乾隆眼中精光一闪。
这也是他所能看到的,唯一的生机。
迁都!
就如南明一般。
崇祯皇帝宁死也不迁都,所以他死了,南明也因群龙无首而迅速覆灭。
可他没那么迂腐。
既然眼下两面夹击,短时间内再抽调不出能够应付当前局面的兵马,那最好的选择就是撤。
避其锋芒,等整顿好兵马之后再战。
就算暂时将紫禁城让给那朱元璋又能如何。
这天下都已经被大清统治了这么多年,他想要令百姓归心定然也没那么简单。在乾隆看来,在朱元璋处理好一切之后,他定然也能重新整军,到时候再来一场决战!
“那爱卿,既然你说迁都,便说说,要往何处去迁?”
“是往东,还是往南?”
南迁,就如南明一般,借助天险偏安一隅整顿兵马。
东迁,那更简单了,直接迁回老家,回到他们满清最为熟悉也最为安全的地方!
“东迁!”
“那项籍如今坐镇潼关,将是我等南迁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与其去赌不被他发现,倒不如直接东迁,只要身处草原,我等便是进可攻退可避,立于不败之地!”
当年大明朝最鼎盛的时候,也没能将他们彻底覆灭。
惹急了大不了就是往草原深处一钻,躲个一两年,大明朝不可能跟他们耗下去。
而现在也是如此。
东归出关之后,至少他们的性命都有了保障。
“可你别忘了,那些被留下的族人,未必希望我们回去。”
乾隆淡淡的道。
提出这个问题,也就意味着他心中也偏向于东迁。
南迁一旦败了,那便是退无可退。
东迁好歹还有退路,近乎无限的退路!
“说到底,他们终究还是跟我等同出一源,应该不会对我们赶尽杀绝!”
“大不了放他们入关,让他们将关外之地让给我等。”
“应该不会有问题。”
应该。
听着这应该两字,乾隆心中有种不太好的预感,却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沉思片刻之后,他只能摆摆手。
“若诸位爱卿没有其他的意见,那便去拟旨吧。”
“迁都!”
依旧没有任何人反对。
他们都清楚的知道,不能再拖了。
项羽的长戟已经在路上,但凡晚片刻,就有可能要多留下几颗脑袋!
天幕之外。
看着乾隆的决断,雍正已经彻底骂累了。
在他阴冷的目光之下,弘历被直接拖出天牢,即将面临千刀万剐。
迁都,东归。
这两个词在他眼中是那般的刺眼。
大清百万大军是何等强盛,怎么会被区区五千兵马逼到这一步!
只要是个带脑子的,都不可能将大好局面玩成这样吧?
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
百万大军的大清,被逼走到了迁都这一步。
哪怕到现在,敌军也不过数万人马,却依旧靠着两面夹击彻底断了满清的生路。
南下有兵马等候,但南迁的路被堵死。
东迁其他的关隘也同样有兵马驻扎,可一旦朱元璋占据紫禁城之后,那些地方都将面临被各个击破的下场。
看似强盛的王朝,在这一刻竟然处处都是绝境,只剩下东归一条路!
能将大好局势微操成这般模样,雍正觉得,他配得上千刀万剐这一酷刑。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满清朝廷喊出东迁准备动身之际,被派出去的先锋军又忽然听到了一个声音。
或者说,是那些被他们遗弃下来的部落异口同声的声音。
“勿使清帝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