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第1433章 11432 打破第四面墙
不得不承认,因战争而繁荣,“大发国难财”的第三帝国,从占领区掠夺的财富在柏林城下堆积出“璀璨的盛景”。
而在第三帝国的宣传机器“粉饰”之下的,除了犹太人的血泪,还有整个欧洲工业化的积累。
别忘了,为了打这场统一欧洲的战争,实行严格配给制的第三帝国民众,家家户户都“勒紧了裤腰带”。于是乎想要一夜成名,成为柏林电影明星,实现阶级跃迁的俊男靓女们,在1943年实在是“多如过江之鲫”。
那些吃一口都觉得是“奢侈”的顶级美味,香槟、巧克力、鱼子酱,堆满了整个发布会场。就连身穿制服的女招待也是清一色的金发碧眼,朱唇玉面。战时的紧俏物资——尼龙丝袜、蕾丝手套,更是日耳曼女郎们的标配。
只要是元首大人出席的场合,就一定不能混入犹太血统。而金发碧眼据说是雅利安人最醒目的种族特征。
这也是为何30、40年代的柏林电影圈,会乐此不疲不断从北欧引进女明星的原因。论金发碧眼,北欧女性冠绝欧陆。
作为特邀嘉宾的两位“第一夫人”和各自率领的“柏林名媛团”,全程列席了电影的发布会。饶有兴致的聆听了各路记者们层出不穷的“角度刁钻”的问题,以及主席台上以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为首的《大战役》团队妙语连珠的巧妙回答。
最早使用“第四面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面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第四面墙(fourth wall),简称“第四墙”,最初属于戏剧术语,是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它可以让观众看见戏剧中的观众。在剧院中,第四面墙存在于舞台结束和观众开始的空间中。其他三面墙分别位于舞台的左侧、右侧和后部。相应的,在电影和电视制作中,第四面墙就存在于银幕和屏幕前。
记者们纷纷回望,正是姗姗来迟的二号人物,第三帝国最高阶的制片人和导演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
从另一个层面讲,观众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构建“戏中戏”的场景,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打破第四面墙”。1987年,美国著名电影和戏剧评论家,从1969年至1990年代初期一直担任《纽约时报》首席电影评论员的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对第四面墙给出了第一个明确定义,他称其为“永远将观众与舞台隔开的无形纱幕(invisible scrim that forever separates the audience from the stage.)”。一堵透明的“墙”。
“并没有。”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隔着长长的记者席,朗声答道。
这堵透明的“墙”对观众来说是看不见的,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表演,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不透明的,挡住了他们与观众的联系。因此,表演者表现得好像观众不在场一样,从而抵制了直接向观众讲话或直视镜头的诱惑,让观众以一种“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叙事,从而产生更逼真的表演。这堵透明想象中的墙,是观众“暂停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由英国诗人、哲学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提出,原意是指在超自然/虚构作品中,作者需要竭尽所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暂时放下怀疑,忽略不真实/不合理之处,从而沉浸其中。这个诞生于文学的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游戏等媒介中)”的一部分。所以作品的观众一致认为,以“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戏中戏的眼见为实”,对欣赏和享受小说作品至关重要。“暂停怀疑”也就是要尽可能创造所谓的“代入感”。